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众普遍意识到基层生活单元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也发现社区在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防控重心向社区下沉”要求,依托《指南》研究工作,探讨生活圈韧性塑造的规划策略及对各地的差异化引导,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的下沉与整体运行品质的提升。
1.1 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社区功能诉求演变
(1)社区结构变迁带来多元需求
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与更新,社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普遍呈现深度老龄化、高流动性、高异质性等发展趋势,原有社区类型开始分化,产生更多元化的社区需求。同时随着工作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性地区已趋向更混合化的功能使用。
(2)社会发展激发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社区各类生活诉求的逐步升级。一方面,公众素质的普遍提升带来对文化、精神层面诉求的升级;另一方面,社区被寄予了塑造更具个性化生活空间的期望,人们普遍渴望在社区内实现更特色化甚至定制化的生活体验。
(3)复杂城市运行对社区提出多场景应对要求
不断提升韧性建设,将健康、柔和等理念全面融入社区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应对多场景可能。不仅在平时与节假日提供不同生活场景,也可在突发灾害时实现“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恢复”的分阶段应对。
1.2 新冠肺炎疫情中显现出的社区短板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安全事件中,暴露出城乡这一基层空间单元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可以看到社区及以下层级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普遍偏弱,社区仍过多依赖更高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的孱弱加剧了高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压力与资源分配不均衡。另一方面,在社区层级生活圈中,目前各公共服务体系尚难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因而当社区进入紧急隔离状态时,较难提供相对全面的社区近地服务。
1.3 以生活圈完善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生活圈体系的韧性塑造,可以提供更优质的就近公共服务与空间,实现更多元且具包容性的居住环境,形成社区认同感,提升社区的适应性与成长性。与以往自上而下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不同,社区生活圈建设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完善,以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的挑战。
2.1 基于社会融合的人本化思维转型
城市社区的活力营造与价值认同是生活圈规划区别于一般住区规划的主要特征,它是一种兼顾用地增量和存量、密切结合社会治理的动态规划,是整合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并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健康社区致力于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建成环境,降低居民的患病风险,优化居民的身心健康。韧性社区则是指当社区遭遇长期压力和急性震荡时,具有能够生存、适应及增长的能力。
2.2 多维度提升的规划新特征
(1)系统性
生活圈需要具备多元的服务要素和完善的层级体系,既要提供完善、公平、全覆盖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发展高品质、特色化的服务,满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
(2)便捷性
生活圈内部各类服务要素布局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居民在适宜的出行范围内使用到具有一定品质的公共服务。
(3)包容性
生活圈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社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加强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要素的植入,有针对性地塑造社区特色,强化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4)成长性
生活圈不仅要顺应居民需求趋势的发展,同时也要超前考虑,有效应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居民需求实现持续更新。
(5)参与性
在生活圈规划中,除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之外,更需要发挥自下而上的社区自组织力量,实现多方参与的协作式规划,促进社区自治与共治。
(1)可面向未来的生活圈
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城乡生活需要,坚持保基本和提品质两手抓,结合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用地条件等情况,精准配置社区生活的公共资源,在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公平均好的同时,主动适应未来发展新需求新趋势,并关注对特定人群的需求的满足,引导社区生活圈向更高品质提升。
(2)可包容多元的生活圈
以特色为导向,根据不同社区的典型需求,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加强规划的分类引导、差异管控和特色塑造,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加强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要素的植入,有针对性地塑造社区特色,强化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3)可积极防疫的生活圈
以韧性为基础,强化社区的弹性应对能力。倡导社区生活圈相对紧凑与适度混合的布局,合理布局防灾避难设施和场地,适度预留社区设施的空间,注重日常与应急使用的弹性结合,提高社区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事先预防、应急响应和灾后修复能力,营造具有安全感的社区环境。
(4)可动态治理的生活圈
以治理为抓手,加强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发挥社区生活圈多元治理的平台作用,引导各级政府部门的有效协同,调动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式、多途径、多层次参与社区事务,强化各类主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4.1 推进公共资源合理下沉
(1)丰富拓展服务要素
生活圈规划结合问题调研、需求分析、趋势预判等,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内涵,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居住、就业、各类服务、出行、休闲与安全等方面。同时,应对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适应未来成长型需求,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丰富品质提升型服务,增加特色引导型服务。
生活圈服务要素设置
(2)下沉优质公共资源
社区生活圈规划要重点推动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高等级服务资源的下沉,一方面促进基层服务内容的优质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通各级资源共享互助上下通道,实现公共资源效率最大化,将社区生活圈打造成为城市的基本发展单元和生活动力引擎。
(3)提升便捷使用体验
首先,基于人群使用规律及特征,对规模集聚型及距离敏感型服务要素实行细化控制。其次,鼓励将高关联度的设施以步行尺度邻近布局,分别形成面向不同对象的设施簇群,满足居民对于设施之间的步行需求。最后,在高人口密度、高活动频率地区,集中布局各类服务要素,并依托慢行网络加强居住地块与生活圈中心、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交站点等之间的有效联系,构建步行可达、活力便捷的生活圈。
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空间模式示意图
4.2 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
(1)因地制宜和精准实施
将社区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指引范畴全面覆盖城市与镇村,因势利导落实不同的公共服务与公共空间规划要求。城市生活圈重点构建“15分钟—5分钟”两级层次,镇村生活圈宜构建“镇—村—居民点”3级层次。
(2)包容多元与弹性管控
为包容各社区间的差异性,提供更为弹性的规划实施空间,建议可将管控指标体系设定为规模、可达、效率、品质4个维度,综合考虑各地人口结构与类型、生活习惯与行为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建设阶段、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城市性质、气候分区等关联性和影响因素落实差异化配置要求。
管控指标的体系构成
社区生活圈影响因子与指标类型的关系
4.3 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1)提升社区韧性水平
韧性是指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关、企业和系统等在面对干扰的情况下,保持或迅速恢复到期望的功能,以适应变化及快速转换当前限制或未来适应能力。社区生活圈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在日常发展建设中不断提高韧性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2)构建基本防灾单元
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防灾单元坚持平灾结合,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地震、洪涝、气象灾害及火灾、防疫等各类公共安全风险。一方面可从环境支撑角度,提升社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可从人文关怀角度,关注居民的真实需求,并将社区的人力资源视为构建社区韧性的可开发利用资源。
4.4 增强社区治理效能
(1)衔接行政管理体系
综合考虑行政管理效率、居民日常需求、出行能力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形成规模适宜、边界清晰、治理高效的完整单元,不仅要能对接现行行政管理及规划体系,也要能反映居民真实的生活空间。
(2)形成动态管理闭环
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效性,形成“评估—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控闭环。
(3)强化信息技术应对
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创建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使用。优化社区服务的智能化集成设计,完善居民使用体验。
编制中的《指南》在案例研究、调研访谈及实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要求、规划要素、空间指引和实施保障等,并重点思考与相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衔接。作为面向全国的技术指南,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的差异化指引研究,并在编制架构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各地生活圈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落实。
相关阅读
和26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国匠学社新增规划云知识搜索
欢迎访问 guihuayun.com 使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2020年学社专题
#国土空间规划#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 | #双评价拆解# |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 #城市密度# | #农业产业园#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 #土地综合整治# | #战略规划# |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 |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 #慢行系统# | #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 | #主体功能区#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综合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