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杂志2020年4期的精选文章将陆续在小城镇建设杂志公众号发布,先行奉上本期目录和文章摘要,本期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订阅电子刊。
黄庄巍 刘静 陈应文
杨婷
赵丽丽 王国恩 张媛媛
空间规划与设计
裴欣 高宜程
陈永 张秀云 谢来荣 黄亚平
胡玉洁 刘星
产业发展与运营
周坚 郑力鹏
李燕 战昶威
刘颖慧
文化保护与传承
龙彬 宋正江 赵耀
武欣 杨和平 武文溥 陈煜彬
田园建筑
冒亚龙 葛毅鹏 关杰灵 谢函笑
王代芬 罗永春
宋波 郭皇甫
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乡土文明及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共同缔造是当代我国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闽南传统村落特征与共同缔造运行机制,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为工作方法论,以传统村落文化特征为实践路径,有机结合现代治理精神与传统乡土文明内涵进行乡村建设系列实践,验证了中华传统乡土文明中蕴含现代社会治理的脉络和精神,共同缔造与传统村落可形成紧密依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种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方法。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地区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自上而下”编制的村庄规划多是谋划村庄终极蓝图,缺乏对村庄发展动力和规划实施机制的统筹考虑,无法解决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割裂导致的村庄空心化、产业衰败、环境破败等问题。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巴山寨村为例,针对村庄现状发展特征,秉承上下联动共同缔造价值观,创新性地提出了“印象+谋划+行动+议程”的新型规划体系。以“巴山印象”明晰村庄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巴山谋划”,统一村民意愿,明确村庄发展路径;以“巴山行动”,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行动计划;以“巴山议程”,商定行动准则,形成长效管理制度,以期为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需求,促进乡村振兴的村庄规划提供新思路。
摘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大陆乡村建设逐渐从注重物质空间改造向非物质领域的文化复兴转变,这与台湾乡村在二战后从以基层民生建设为主的社区发展到重视文化建设和认同感凝聚的社区营造的演变历程十分相似。本文尝试回顾二战后台湾乡村从社区发展到社区营造的公共政策演变及其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台湾乡村社区文化认同的内涵是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社区融合、从“感官体验”到“价值培育”的深层治理,借此探索大陆乡村建设的文化发展策略:构建“自下而上”、多元联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当地资源,发掘具有“地方精神”的乡村特性;“以人为本”,重塑社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以期为大陆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研究多为单一角度或者单一地域而不够全面系统。本文以2019年9个省份已发布的村庄规划导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横向比较,提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1)多规合一;(2)分类引导村庄发展;(3)严守刚性管控底线、严控用地规模的同时适当留出弹性空间;(4)强化村民主体地位,规划师全过程服务;(5)一些地方结合自身特征探索更具个性化也更实用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路径。
摘要: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空间载体,而村域又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最关键单元。占乡村类型大多数的“集聚提升类”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探索研究此类村庄的基本特征、把握其演变规律及规划编制方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以中部丘陵地区作为研究典型区域,从乡村规划视角对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思路、规划路径及关键重点等进行分析,发现基于村庄单元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实施的关键。同时结合湖北省襄阳市卧龙镇洪庙村规划实践,分析总结集聚提升类村庄基本特征及演变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观念理念转变、思路方法转型、技术内容转化等规划对策,以期为类似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摘要:当前,在我国大批量的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千村一面”“规划难以落地”等问题,规划思维也开始向“实用性”转变——针对的问题要具有实际性,规划成果要具有可操作性,规划主体要注重村民参与性。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探索了市域尺度下实用性乡村风貌规划方法。首先,通过实地走访、村民座谈等方式分析现状风貌特色与问题。其次,通过GIS叠加影响要素,划分风貌分区;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村庄进行分类,形成分区与分类双轨并行的风貌管控手法。第三,构建了市级—县级—镇级—村级的管理体系,并将村民参与作为重点纳入体系之中。
摘要:文章对工业遗产的概念、形成、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分析贵州省盘州市火铺片区“三线”工业遗产构成和价值的基础上,从小城市规划与“三线”工业遗产保护的关联性入手,通过对小城市“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框架建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结合城市文脉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宜人住区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要作为小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并给出建议。
摘要:文章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开展的驻镇调查数据,探讨了小城镇企业空间偏好及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发现,小城镇企业与大中城市企业在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城镇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企业规模小、产值与利润低,以传统农业、工业及制造业的生产实业型公司为主,且与所在城镇联系紧密。小城镇企业对所在地资源材料、区位交通、本地人脉、用地与劳动力成本等条件存在空间偏好,且主要面临成本高、市场扩展难、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等制约因素。进一步地,基于异质性视角,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及小城镇异质性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产率水平企业对小城镇的选择偏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低效率的小城镇企业,对人力成本、用地成本的响应更加敏感;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在城镇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等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利益相关者访谈,尝试梳理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内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参与机制演变,剖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结合最新的国土空间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供有用、好用、管用的策略,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地治理提供有益经验。
摘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议题,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前提。因此,文章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110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重庆传统村落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集聚性。(2)重庆传统村落在区县层面上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渝东南酉阳、秀山、石柱、彭水四县。在四大区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渝东南和渝西。(3)在分布密度上,重庆传统村落形成多个显著密集地区。(4)相对独立的环境、复杂的地形、丰富的水系、低便利性的交通及较弱的社会经济等因素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重庆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以期对重庆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摘要: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态地保护与传承,需要居民自觉地进行参与。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采用文献分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沙湾镇提高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手段进行系统总结,指出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机制、对传承人及传承队伍进行支持、利用社会传播体系等途径提高居民与非遗的接触度、增强社会组织的推动力及借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是提高传统村落居民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摘要: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揭示了国家政策对村落重构的宏观影响。本文指出宅地政策、生产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是新建院落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增减、分家、流转是已建院落不断重构的动力;指出乡村住宅是农民对客观政策和环境的解读,对心理和观念的实现,对建造内容和条件的选择和适应,也是在使用周期内不断调节的结果,当前豫西乡村住宅正经历空间“由简至繁”,屋顶“由平变坡”,形象“由洋返中”的重构;并指出乡村“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社会结构“解构”的结果。
摘要: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具有留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土掌房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哈尼族民居及其文化正在逐步消逝,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基于对哈尼族及其民居文化的保护,M村针对土掌房进行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设计,通过修缮加固、原址翻建、整间留存等方式打造出安全稳固、经济适用、满意度高且兼具土掌文化的民居。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风貌越发受到全球现代化理念影响,城市之间的差异性正逐渐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建筑风貌导则的制定过程进行回顾性梳理,总结并阐述了导则中的重要原则、思路及实施措施。通过对城市现状的充分调研,以当下突出的风貌问题为导向,设计团队构建了以“3大管控要素、6片特色风貌分区、4类建筑功能、3类要素界面”为主体的管控体系,建立了层级分明的管控方法。以总体管控措施(通则)为理论框架,以具体管控措施(细则)为实施指导,最终形成了“一套导则、一本说明书,一个案例库与一个要素库”的成果体系,以期对当今寻求特色城镇形象的全国各地建设活动提供借鉴。
合作:13691104968(微信)
邮箱:@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