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接上期城市规划者之友推送书评,本期继续向您介绍《儿童人类学:小天使,附属品,换生灵》一书的第7章与第8章内容。
欢迎留言探讨您的想法~
点击文末链接,查阅前三期文章
第7章 家务课程
本章原文标题是“Chore curriculum”。这是取了“core curriculum”的谐音,后者是指欧美大学里面的古典教育课程,教授《圣经》、《荷马史诗》、《奥德赛》等西方经典。作者使用这个标题,意指在前现代社会里,家务和生产劳动实际上训练并塑造了儿童的生存能力,为其未来的独立生活做好了准备。
正如前篇所言,儿童的玩耍活动往往被抑制。在前现代社会,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劳动,儿童往往很小的时候就参与到家务劳动和生产中。随着儿童的成长,他所从事的劳动也逐渐复杂起来。比如,在游牧社会里,对四五岁儿童的要求是能够养好一头小羊,对十岁的儿童则是能够驯养一只公牛,而十几岁的孩子,则要能够带领一群牲畜。这样逐渐复杂起来的家务要求,锻炼了儿童的劳动能力,为其适应成年以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在前现代社会,也有一些手工业,如生产陶器和铁器,这些职业的传承方式与农牧业不同:后者通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里从事家务和生产劳动便可习得,而前者则依靠专门的师徒传承(apprenticeship)。师徒传承,对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武侠小说里武艺便是靠师徒传承。我们现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往往有一个“师傅”带着,尽管我们期待他们能够花时间给我们讲解。相比,如武侠小说里展示的和前现代社会里实际发生的,师徒传承往往仅仅是让徒弟做各种杂事、观察、模仿、“偷师”,而没有讲解和教学。
作者在这一章里,特别对比了师徒传承和现代的教育系统,前者适应于手工业时代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后者则适应于在大社会化生产时代为社会提供所受到的系统化教育的劳动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对讲解和教学的期待。在师徒传承关系中,徒弟很少能得到师傅的讲解;而在现代的教育系统中,不仅讲解和教学是必备的内容,在讲解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还越来越考究而细致。现代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而该书作者指出,现代教育仅仅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方式中的浪花一朵,绝大多数时代和地区的知识和文化传承,是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的方式,不依靠系统的、正式的、有讲解的教学。
第8章 童年之上,成年之下
本章原题“living in limbo”。limbo,中间状态。本章专门讨论青年(adolescence)时期有关的话题,青年时期的特点、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具有一个特殊的生长阶段:青年期。青年期的特点是,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即具有了生育后代的生理能力;然而社会却期待他们不是马上开始生育,而是在心理上、知识上、和后天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际具有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和抚育后代的能力。这样一个从生理上“有能力”到心理上、或社会上“有能力”的过程,就是青年期。
青年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两性关系。实际上,结婚、生育子女也标志着青年期的结束。在这之前,青年人在大多数人类社会是不被鼓励、甚至被尽可能阻止发生性关系的(尽管其实往往发生)。有的原始部落,有专门的“男生居所”,进入青年期的男性必须搬到那里,日夜与同性生活(同性恋和同性性行为不被排斥,有的社会甚至推崇之)。其他一些社会中,青年男性服兵役、出家、传教、渔猎、或者外出经商,也有着同样的目的;当然,另一方面,集中居住的男性也构成了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地,许多以现代标准来衡量比较保守的社会,会要求进入青春期的女性从公共场所“隐退”,生活在家里,以避免和男性的接触。因此而失学者不在少数。
婚姻标志着青年期的结束,婚姻在各个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现代社会观念相抵触的是,许多社会中婚姻被认为是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渠道,并且这种实践并不被认为有任何不道德。我们所熟知的“嫁妆”、“彩礼”,就是这种体现。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索要嫁妆或者彩礼的行为有些令人不齿,至少是“老顽固做派”。这种“婚姻交易”背后的一个道理,更让现代人反对、不理解、甚至不齿,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养育子女的活动从来不是“无私”的,除去爱和温存,理性的利弊计算一直存在;尽管,我们往往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这一章,作者还特别谈到了青年人的社会价值。在传统社会中,因为“老人至上”观念,青年人这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群体被掌握社会权力的中老年人不齿、顾忌和排斥,往往沦为社会的边缘,形成亚文化群体。诚然,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也常见,但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亚文化圈的存在往往具有颠覆传统的力量,因为青年人最受到中老年人的压制、最能够从颠覆中获得利益,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社会变迁往往首先在青年人中发生。当然,社会变迁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青年学生运动,好的来讲,它割除社会陋习、推动进步;不好的讲,纳粹青年、红卫兵、现代的恐怖主义分子也往往是学生运动参与者。
在现代社会里,因为“儿童至上”的观念,父母亲和家庭都乐意为孩子花钱,即使他们已经进入到青年时代。因此,青年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购买力。他们的品味和选择极大地塑造着消费品市场和流行文化,当然,另一方面,他们也被消费品和流行文化所塑造着。这种互动,比起中老年人与消费品市场的互动,频率极高。因而,青年人通过消费,也客观地促进着社会创新。由此我就想到近年来中国的“留学热”,中国青年选择留学,造就了极大的留学服务市场,养活了许多海外院校,这体现了青年“塑造市场”的社会作用;而留学生在海外接受了新鲜事物,归国以后也形成了新的亚文化,也在改变着中国的许多传统。
(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一期(第1、2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二期(第3、4章)
《儿童人类学》书评第三期(第5、6章)
作者:徐南南,哥伦比亚大学2013届城市规划硕士
编辑:陶方飏
校对:张凤琴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城市规划者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