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7日,由赛文交通网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在年会的分项活动交通大数据共享与应用论坛中,上海市城建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美根演讲了大数据环境下上海创新交通管理实践与探索。
字幕有误:(
各位专家和同行早上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一个是学习,再就是借此机会介绍一下上海这几年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大数据运用,也感谢主持人。借此机会介绍几个内容,就上海的基础内容做一下介绍。先介绍一下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还有我们上海对于大数据在规划管理案例的分享。
随着上海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大,人口的增长、用地人口和常驻人口在下降,这个趋势是不是一种过程中的波动,还是接下来未来几年继续下降?人口增加,各方面都在研究这个事情,总得来说,上海6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里面,建筑量非常高,人口密度也非常高。我们从大数据来看,左边是建筑量的大数据,右边是人口的分布,在上海6千多平米的人口分布的就业的密度高度急剧。由此引发了上海出行量规模很大,每天的出行量大概要接近5700万人次出行。

当前最主要的情况是公共交通多年发展以后,我们已经有617公里的15条线的247万辆车,是城市轨道交通最大一个城市。城市的公共客运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轨道交通成为我们日常出行的主体。在上海市区不用开车,轨道交通是非常方便。基本上我们统计了一下,在中心城里面一半以上的区域都可以直接出行。上班也是轨道交通非常方便。相应的我们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越来越严重,因为整个车辆发展比较快,上海跟其他的地方不一样,除了上海本地注册的车辆以外,还有长期在上海居住的人拿了全国各地的人的车牌在上海开,这部分的车子占到了上海的车辆的1/3。这块交通管理行业需要准确测量,非上海的车子在上海使用,这也是我们后面介绍。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长以后,相应的道路设施在这块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矛盾就突出了。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怎么办?需要交通管理及时掌握交通发展的动态,同时因为整个交通方式多元化以后,一些规划、管理的手段,必须要更新。
比如说原来的出行很简单,上班、下班,方式也很简单,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新的交通模式起来以后,跟我们的交通出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单一的某种出行,有很多方式的组合出来。特制的变化,需要大数据的支撑,这是碰到的问题。上海目前主要大数据资源有几个方面:

1、是土地运用的平台。每年上海都通过遥感飞遍上海的地方,把我们的现状弄清楚,把上海全市划分成22万个单元,每个单元里面有大类的用户47类,小类的用户是28类,把上海划分22万的单元里边,每个单元里面有多少建筑面积,有多少建筑量形成了用地,这是我们遥感的大数据。
2、这几年移动发展以后,用手机分析我们上海区域的交通。
3、车牌的设备系统,因为现在还没有电子车牌,用不同的层面的车牌设备系统,反映车辆的出行。
4、语音车牌的GPS。主要现在上海用得比较多是三类数据:第一个是出租车的GPS,还有出行的车子,第三个是集装箱的机卡,关卡、关口的信息,这三类语音车辆也是为我们交通出行,比较好的基础。
5、道路线圈、高速公路收费流水数据。
6、用得比较多是两类数据,一类是我们平时书面出行的一卡通的数据,目前发行2000多万张,平时每天使用是700-800万张,不仅在轨道交通,同时也在地面公交,出租车上使用。通过这样的大数据的挖掘,很多原来需要传统手段获取的数据,也要知道这个人乘公交换乘的次数是多少,原来是完全通过居民的调查数据,1%或者3%的调查,再通过这个数据的扩散,误差很大。现在是700-800万的出行,非常准确的知道我们出行的方向,这个数据原来是不可能想象的东西,还有一块是我们轨道交通的数据。为我们轨道交通的出行提供非常好的数据。这是上海目前的主要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根据这些大数据目前有什么应用。第一用遥感和通讯数据来分析我们的城市用地和能源出行的情况。这是我们作为交通规划领域,建设模型非常基础的工作。因为源头在于用地,你要什么性质的用地,出行产生的交通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遥感的数据,我们就非常清楚的知道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类别的用地情况,整个出行情况怎么样。
第二通过移动数据,可以通过移动数据知道区域数据。比如说浦东每天每个时刻有多少人到浦西去,有多少浦西到浦东。原来是通过桥梁的车辆,轨道交通这块好一点,其他的公交数据很难获取,有了这样移动非常清楚的获取,每时每刻,而且在哪一个区域,对我们出行实行的规划、区域的交通处置这块有非常精准化的组织。甚至有一些措施调整以后,比如去年上海延安路隧道封了以后,这些车到哪里,这些人是还开车还是反映到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里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获取就是通过手机通讯来获取。

这是我们一直说的潮汐交通特征,每个城市都有,因为毕竟是越到中心城区房价越贵,这些人就移到近郊区,移出去以后,但是就业还是在市中心,就形成了潮汐交通。可能不同区域不一样,潮汐交通唯一比较弱的就是地铁2号线,无论是浦东和浦西,进出都平衡的,其他的交通潮汐交通非常明显,早上进来、晚上出去非常明显。
第二是应用到轨道交通里面,大家都知道,轨道交通每天的交通都清楚,我们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公里的轨道网以后,出行者有可能选择出行时间最短、票价还有换乘少的,有可能选择避开拥挤的区站。这样的换乘的方案就很多,从我们轨道交通的组织来看,你怎么清楚的知道这些轨道交通的人员换乘的情况。原来是采取抽样调查,这样调查结果会打折扣,而我们现在是通过手机信号,通过这样的跟踪,非常准确的判断出,你这个人到底在哪里换乘,为什么从这里换乘,把轨道交通的拥挤情况和换乘情况完全结合起来,分析认为的出行的情况。包括在轨道交通地铁里面,不同的线路和运营中心,客流不同的使用也是非常有依据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上海的轨道交通已经占到30%以上。
第三是在车改的数据应用,车型规划通过道口进出上海有车牌设置。再加上预加交通行程以后,通过这三个途径,与历年数据比对以后,知道有多少外牌车一直在上海使用,同时可以知道每天进出上海大概有多少车子。这样为整个上海交通采取了精准的管理措施,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所以结合去年的数据,上海整个的外牌的数据到去年已经达到120多万,长期在上海使用的车子原来是没有手段知道到底有多少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
第四是怎么样利用GPS的数据。再加上线圈的检测的数据,分析交通状况。左边是快速和系统上面的实时的情况,2分钟更新一次,是来自于快速路400米左右有一个检测设备,检测车流量和车速,检测拥堵状况,目前检测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还有道路拥堵指数,这个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出租车的GPS的数据,每天都在跑,每时每刻转换成整个道路交通拥堵的指数。再就是交通主要的路口采集数据,把两个数据融合以后,形成上海交通密度指数。看两张图,这是14年、15年的情况,反映交通拥堵的情况扩大,包括最近把每个区的拥堵指数作为区县考核的重要指数,你的治理的效果怎么样,我们就用这个指数来评价效果。
最后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扩展和深发研究的。比如说移动数据这块,手机的信用数据这块,原来可能比较多用2G,怎么样发出3、4G数据,我们怎么运用这些新的数据、流量,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前景,量更大。
第二是这些移动数据分析以后,从典型的区域安全管控方面分析用手机这方面。6月16日数据就开了,会对园区产生多大的冲击,靠什么预计?可能采用世博的模式再加上大数据。到上海要监控数据,到了园区周边也要监控数据,比较重要的来源的数据就是我们手机的应用。

第三是应用好公安的卡号的数据,怎么样把有关的数据开放到整个交通管理里面。不一定是公安管理部门把这个数据挖掘出来,你非常清楚知道哪辆车子是从哪里到哪里,什么时间过去的,停了多长时间,这是很重要。还有公交的GPS刷卡程度,这块量很大,但是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公交数据刷卡上车知道,下车不知道,怎么样通过大数据的手段知道,上下车知道,为了公交线网的调整,还有运行编次的调整,都是非常大的支撑,包括你的刷卡情况,怎么样跟交通方式绑定,这是我们未来研究中心的难点和潜在数据的挖掘方向。时间关系,借此机会,只是把上海的交通的情况向大家介绍,更多是像各位学习国内的同行的做法,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