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 规划二所 贾卫宾
审核 | 规划二所 贾卫宾
编辑 | 总工程师室 曾宇娟
前言
众所周知,现代城市的形成始于工业革命。城市经由工业化这一进程塑造了生产的地理,诞生了大量制造业中心城市。
20世纪中叶开始,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发生了“去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就业数量减少、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内部技术的发展以及制造业迁离中心城区等等现象。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这之后的时期称之为“后工业社会”,于1973年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一词,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包括: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智能新技术的出现、知识阶级的扩展、从商品转向服务、科学的蜕变等等。城市进入后工业时期,工厂大量搬离城市中心地区,遗留下来大量的工业用地。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做法。其一是通过发展服务经济推动城市转型,所谓“退二进三”,由此造成大量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商业等功能。但也有一些城市,认识到了制造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将工业用地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加以保护。芝加哥市就采取了第二种做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01
芝加哥工业用地格局演变及后工业社会背景
02
芝加哥工业用地保护措施
通过工业用地规划界定工业走廊的边界,并将其视为城市长期工业发展和投资的最高优先领域;
维持走廊的工业环境完整性,规定非工业发展的建议,避免将位于走廊内的土地重新分区为任何非工业类型;
将PMD作为确保城市工业区土地使用稳定的工具;
修订《芝加哥分区条例》适用于制造业分区的条文,订定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用途分类及相关发展标准;
对走廊内非工业用地的区域进行重新分区;
在检讨任何建议将位于走廊外的工业物业重新分区时,应考虑对附近任何可行工业发展的影响;
建立跨部门的计划,以确定和定期更新全市工业的基础设施需求;
在全市范围内的计划中,突出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工业园区机会,以吸引、扩大和保留工业;
确定铁路接驳发展区( Rail Access Development Areas),并加强铁路与市区之间的联系,以加强铁路物业及服务的发展及推广。
03
保护成效与存在争议
一是城市中心地区对工业的优势已经减弱,制造业向低价和空间更具优势的郊区迁移不可逆转;
二是经济模式正在向以人才为基础的方向转变,而商业公司倾向于向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附近集聚;
三是制造业并没有回到城市,背离了设立PMD的主要初衷;
四是虽然PMD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制造业岗位所占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
04
启示
-END-
近期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