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FM·听书堂
每个行业领域里,都有值得品鉴的书。这些书有的是历经时间检验的经典,有的是引领专业发展的著作,有的是总结实践经验的宝典。
读着这些书,也是同作者一起分享智慧。每每开卷,总像金屋打开一扇奇妙的门,离心灵最近。
“”全新打造重点栏目——规划FM·听书堂,焕仪请您听本书。朗朗书声,一字一句,让我们用声音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这本书里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总体特征、造园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全面概括。书中也详细对比研究了中西方造园特征的差异,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及特点,除了配有照片外,还配置了大量插图及分析图,内容详实而全面。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式的精妙,以及这种精妙所产生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内涵,并形成了园林中独特的意境氛围。本文将结合书中的部分内容,谈谈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之美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意境之美。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意境做出了概括:“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段描述中,可以得出意境便是意与境相融合的境界。它通过客观的艺术作品,表达出人的主观情感,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诗词、文学及其他艺术作品中,意境的高低成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而中国古典园林,多数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使其一开始就受到了诗词、绘画等艺术的深刻影响。文人墨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的追求也逐渐植入到了园林的营造中,让园林具有了诗情画意一般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境界。
一、山水元素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表达山水为主题,但又不是对自然山水简单的模拟再现。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通过叠山理水的造园手法把大自然的景观模拟于有限的咫尺空间内,但又不拘泥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摆脱单纯的模仿和再现,从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堆山叠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不仅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和创造,也是造园者寄情于物的情感寄托。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片山有至,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园冶》所说的“片山有至,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例如扬州个园中的叠石景观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将造园家对四季变化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叠石景观之中,借物传情,情景交融,使园林的意境得到充分体现。
和山一样,水也是大自然的景观之一,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若条件具备,必然引水入园。水在园中的情态可静、可动。集中而静的水面,带给人平静之美;曲折而动的跌水,给人以婉约之态。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的水景,可呈现丰富的空间形态,增添园林中的意境氛围。在传统园林中通常将山和水相结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相依,浑然天成。
图2 扬州个园中的叠石
二、园林建筑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功能,也是构景写意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园林建筑的位置经过巧妙安排,使其有机的融合在园林景观之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园林建筑是园中停留的空间,也是驻足观景的诗意之所。比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因观荷花而得名,远香即取意为“远香益清”。留听阁,以观赏雨景为主,取意于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园林建筑通过精巧的设计,在园林中起着点景的作用,将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与园林的自然山水美结合起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意境。
三、园林植物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观。同时也将四季变化,天气变化对园景的影响纳入到了造园意境中来。正如释绍昙诗中所描绘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样,园林中的景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之美。而这种动态多以植物为媒介直接或间接营造出了园林中变幻的意境之美。
园林植物本身具有生命力,无论是春花还是秋实,无论是苍翠欲滴还是萧瑟虬枝,植物四季的变幻都直接改变了园林的意境氛围。一些园林植物被人为的赋予了某种含义,在园林中更加直接的表达出园林的诗情画意和情感。比如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在中国古典园林常有栽植,成为人们感物喻志的象征。除此之外,园林植物还间接影响着园林的意境之美。例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氛围的。再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就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涛声而得名。
四、园林空间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元素丰富多变,然而各个元素不是孤立存在和随意组合在一起的,而是通过高超的造园手法,形成的独具意境氛围空间形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和深厚内涵。通过虚与实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高低层次的对比,营造出空间的转折和变化,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空间感受。例如留园,它的入口部分,空间组合曲折、狭长,处于其内的人视野被高度压缩,但走到尽头而进入园内的空间时,便顿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空间的开合和变化,带给人连续不同的感观体验,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五、题词命名中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还常借题词命名来破题,抒发情感,渲染氛围。通过这种形式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对景观意境的感受。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扁曰:“月到风来”,对联取自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通过题词增加景观的诗意。再如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借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诗句,抒发一种高雅的节操和情怀,使得这一景点更具人文意境。对园林景点进行题词命名是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的表达园林意境的手法,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总结
园林意境的营造在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有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本文结合书中的观点,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之美进行了阐释和总结。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特的意境氛围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而独树一帜,传统造园过程中对意境的追求和营造手法对今天的园林建设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END-
近期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