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 深圳分院 李世雄 黄建清
审核 | 深圳分院 韩晓莹
编辑 | 总工程师室 蔡焕仪
0 1
项目背景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老旧小区改造,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行的专门部署,并亲自到各地实地考察调研旧住宅区改造进展,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居民改造意愿。住建部也频繁召开政策吹风会,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保民生稳投资拉内需的发展工程,各地需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提出改造方案。深圳市自2009年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以来,逐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旧城改造政策体系,卓有成效的推动了旧工业、旧村、旧商业的更新改造,但作为“四旧”改造之一的旧住宅区改造却因为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改造推进较为缓慢。
罗湖是深圳发展的源点、高度建成的老城区,迫切面临存量更新拓空间、促发展的压力。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旧工业、旧村、旧商业等“三旧”存量空间已基本改造殆尽,旧住宅区已成为罗湖主要的存量更新空间,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此外作为老城区的罗湖,大量住宅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早期建设标准低、加上设施老化等问题,现状旧住宅区人居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建筑破,违建多,停车难,配套缺、环境差、隐患多”等问题;较差的人居环境,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在此背景下罗湖区率先开展了深圳市首个旧住宅区改造专项规划研究,旨在通过该规划指引全区旧住宅区改造工作。
0 2
研究难点剖析
旧住宅区数量规模庞大。根据研究数据统计,罗湖区旧住宅区占全区居住用地面积达44%,涉及旧住宅区总数量约四百多个。如何在如此庞大规模的旧住宅区中遴选出迫切需要改造的小区是规划面临的首要难题。
0 3
研究思路探索
针对上述三大规划难点,我们提出了从基础到空间再到操作三个层面的完整思路对策。
1
基础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分类指引
2
空间层:问题目标双重导向,制定改造空间对策
3
操作层:探索政策工具创新,指引政府实际操作
评价体系是本次旧住宅区改造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通过量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制定能够有效反映,并且可以有效评判旧住宅区改造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分体系,是后续研究的基础。规划以GIS技术为空间分析平台,从改造可行性与改造必要性2个维度、3个层级、18个评价指标搭建符合现状情况,相关政策要求及城区发展需求的旧住宅区完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区,采取一票决策制,可直接纳入近期规划实施改造。
庞大的数据数量、维度规模,加重了基础资料梳理、计算、分析、研究的难度,传统CAD仅显示一个字段信息,已不再适用大规模的数据分析要求。课题组果断抛弃了传统CAD软件,从零开始建构罗湖区旧住宅区GIS数据库,搭建了罗湖区旧住宅区改造GIS数据库,全过程辅助分析应用。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因子GIS数据计算分析结果,对全区旧住宅区的改造潜力分为高、中、低三级,结合已实施项目多次验证校核分析结果,辅助划定了拆除重建、拆除重建与微改造并举、微改造三个改造分区,为政府后续更新改造项目决策、审批提供了数据支持。
以旧住宅区和城区发展问题为导向,先基础,后提升,确立“保安全,优人居、拓空间”的总体策略。保安全,即保障居住安全,消除居住安全隐患,优人居,则主要对居住环境的提升、多层次住房的保障、配套设施的完善,综合交通的改善,生态品质的提升以及历史文脉的传承。拓空间,既包含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交通设施的空间拓展,也包含产业空间的拓展。保安全、优人居、拓空间三者互为补充,在此总纲之下,分别提出五个具体空间策略及对应的改造行动:
为保障居民基本居住安全,加快推进罗湖区未进行安全排查旧住宅区的排查工作;加强危房鉴定工作,重点针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涉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沿河周边区域(笔架山河沿线、布吉河等沿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区进行全方位鉴定,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危房档案,加强动态监测。对排查有隐患的旧住宅区通过修缮加固、拆旧建新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危房治理,及时消除房屋质量安全隐患,确保居民住房安全。
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结合改造潜力分区,居民改造意愿,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旧住宅区内部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尽快启动存在建筑质量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区拆除重建改造;针对改造潜力低区的旧住宅区,借鉴广州、上海等城市“微改造”的微更新、微改造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针对建筑本身(增设电梯等)、市政设施、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公共环境等多方面开展微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旧住宅区人居环境品质,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保障住房建设行动。结合改造潜力高区的旧住宅区,三大产业带及周边辐射片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加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建力度。通过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多种途径建设,不断完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套,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公共配套完善行动。结合改造潜力高区,针对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压力较大区域,着重加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补充公共服务设施,构建5、10、15分钟生活圈。
综合交通改善行动。强化“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区”的布局理念,打破封闭的单位大院,打通“断头路”,引入“生活性街道”,重点推动断头路、整修路集中地区的旧住宅区改造,改善片区交通微循环;结合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要求,优先开展春风隧道、深南大道东延等沿线旧住宅区改造,助力“五横五纵”干线路网体系建设,完善城区道路系统,提高路网密度。
遵循“南服务北创新” 的产业布局思路,结合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口岸经济带、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及周边辐射区域未来发展需求,重点针对改造潜力高区的旧住宅区,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引导和支撑作用,通过创新城市更新的相关法规政策,探索通过现状居住用地为罗湖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发展空间的路径,助力产业升级转型。
探索位于重点产业带内及邻近区域部分旧住宅区拆除重建贡献部分产业空间(C或M0)。规划针对位于重点产业带内部及邻近区域的旧住宅区改造,提出基于“居改居”主导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在常规贡献内容基础上,探索贡献一部分产业空间,包括商业服务业空间(或C类用地)或产业空间(或M0用地)。近期可在改造之中选择较为成熟的项目改造开展试点探索,在推进中不断不断积累改造经验,发挥试点示范效应。
(3)探索小地块改造模式
罗湖区存在众多用地规模不足10000平米的“小地块”旧住宅区,由于政策的限制,难以单独改造。针对有相邻可改造地块的“小地块”,现有政策允许小地块旧住宅区与邻近旧住宅区联合申报改造,但实际上部分小地块旧住宅区邻近片区并无可改造的其他旧住宅区地块,就无法通过该途径进行改造,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规划提出了片区统筹的解决思路。即将小地块旧住宅区纳入邻近“三旧(旧村、旧工业或旧商业)”地块的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统筹改造,并建议在审批过程中,加强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小地块”的整体统筹管控,此类项目周边存在亟需改造的“小地块”,原则上要求更新、棚改项目划定申报单元时需结合项目周边“小地块”旧住宅区进行统筹考虑、捆绑开发。同时,制定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等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开发主体将“小地块”纳入统筹开发。
为了进一步保障规划的实施,以街道行政界线划定分区单元,并结合各个街道的现状综合承载,旧住宅区改造规模,主要空间发展问题,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全局空间策略,因地制宜的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对策措施。并据此为每个街道单元制定分区改造指引“一张图”,将全局空间策略有效传导至街道层面,统筹引导各级政府后续改造工作。
-END-
近期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