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规划日报
guihuayun.com

导读:一看日本是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应对高龄化城市。二学赵燕菁从公共服务角度谈围墙的本质。三听石楠为大家讲解工匠精神。
高龄化城市的应对——日本的政策与措施
2016-04-15 上野和彦 同济规划TJUPDI

图1:日本人口增加和减少示意图
摘录:面对高龄化城市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人口减少这个现象既然难以被消解,那么就要从城市集约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增加人口密度?同时又如何压低城市的运营成本?
高龄化、少子化等现象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应形成一个成套的政策,而非独立的政策。
一是城市功能的诱导,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和设施。
日本有一项政策:“城市功能选址合理化规划”,就是重新去审视地区的区位条件是否合理的规划,已从2年前开始实施,在全日本220个市镇村进行。
整个淡绿色的区域(如图3)就是市区,重新划分之后将更加密集,一些主要的功能以公共交通为结点布置在周围,形成一个紧凑型的城市结构。

图3 紧凑型的城市结构
二是加强TOD铁道沿线城市建设,构筑公共交通为主轴的城市结构。
日本山地很多,城市之间缺乏交流,通过构筑新的交通网络来增加城市之间的交流,可以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城市联系圈。
东京圈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向外沿着交通走廊开发延伸的模式:从环状铁路“山手线”的某个站点开始,延伸出一条往郊外的轨道交通,并通过功能聚集和集约化让城市变的更紧凑。
地方政府、铁路公司和开发商一起,确立轨道沿线地区的自主诱导建设边界线,形成城市集约化的建设。
三是推进PRE公共地产再编再利用,整理完善公共设施和城市基础功能。
据统计,目前的日本每年约有500所学校和一大批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寺庙被废。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将其改造成市民活动的公民馆等,从而达到重新利用的效果。
目前,政府在实施一项整个地区的公共设施一元化管理的政令,将老朽的需要重修的设施进行复合化利用,如公民馆和老人看护设施进行复合化、集约化地利用。
四是形成路程30分钟以内,可提供医疗、看护、预防、居住等生活服务的日常生活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路程30分钟约为步行1公里,其具体的支援主要是老人的看护以及小孩的照看。
日本基本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于养老所需要的医疗设施、外出活动空间等,尽量组团式布置在30分钟步行范围。同时这些内容,也正在编制相应的城市法规。
最后是通过历史景观和文物保护的建设,增加整个城市魅力,诱发观光业发展。日本有较好的旅游观光资源,比较著名的如大阪、京都等,都是非常吸引游客的。
因此,提出了“观光立国”的想法,不仅开发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且要形成一个广域的观光旅游路线,吸引观光客从城市走向地方乡村,更充分地领略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
▼ 长野县城市步行环境改造
长野县位于日本本州岛接近中心的位置,因1998年举办冬奥会而闻名。长野县群山环绕,整个城市结构紧凑。
长野市是县政府所在地,人口主要集中地区,周围有一些小村落,同样面临着人口减少和村落消失的趋势。同时,长野市最近也面临城市圈不断扩张、人口不断减少的问题。
规划提出以长野车站为中心,将功能设施聚集,即便像便利店这样的小型服务设施也尽量聚集起来,促使形成一个个集约的生活单元。
长野市日常出行手段以私家车为主,公交巴士的利用率正在逐渐降低,因此公交巴士公司也面临着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长野市花了很多年建设了整个环状线公共交通网络,目的在于尽量抑制日常的机动车出行,鼓励人们以非常舒适的步行出行。
针对高龄化的问题,也为了满足老人步行距离有限、汽车使用率低的特点,在一些关键节点:如公共巴士站设置休息区域满足驻足和休息的基本需求。
▼ 武汉市轨道沿线和地区开发一体化的TOD案例
武汉的市域范围和东京圈是相近的,面临着城市圈再编和更新的问题。
整个规划以武汉为中心,考虑到广域轨道交通走向及地区互相连接安排、武汉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的情况,以及武汉市本地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如何保护的课题。
我们提出在一环和二环之间,形成一个城市中心圈,以圈为出发点向郊外不断发散,形成多个城市发展轴,并沿线形成城市核的概念,将一些国际化设施或企业总部吸引到这些城市核,带动整个环状发展,向整个武汉市域辐射。
这个城市骨架和日本东京一样。东京是以“山手线”为环线,周围伴有7个副中心;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互补发展,形成一个较好的城市圈。
武汉城市有长江穿过,要注重景观运用和带动,同时武汉的钢铁、汽车生产都在郊外,需要进一步形成一个物流环来诱发整个地区的相互促进。这些对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赵燕菁 | 围墙的本质
2016-04-15 赵燕菁 cityif
摘录:在我看来,围墙本质就是“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的工具”。
思考这个命题这要先从“公共服务”是什么说起。在经典经济学里,公共服务一直采用萨缪尔森给出的定义:“一是非排他性——人人可以享用;二是非竞争性——一个人的消费和收益,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和收益。”
这定义无非是想说“公共产品”是一种市场上无法正确定价的东西。
然而一系列被新古典学者认为是天经地义公共产品的东东(从灯塔到广播频道......),都被证明是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提供的。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更是直接摧毁了“外部性”(这是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这一概念。
虽然主流经济学者改口说“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大量存在的是‘准公共服务’”。但这一“改口”,这个定义基本上也就“偏瘫”了。
在我看来,公共服务就是“集体消费”。由于集体行动协调成本极高,社会就发明“强制”集体消费这一供给模式。
集体消费产品按照强制程度排序——从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的(可以用“脚”无成本地“投票”),可以通过市场定价完成交易,到完全不能自由选择的(用“脚”投票成本极高或干脆不可能),则只能通过制度(用“手”投票——投票或暴力改变制度)完成交易——是一个连续的谱系。
集体消费是自由选择还是强制提供,要看制度设计——哪种方式提供的成本低,市场就会选择哪种方式。
一个社区收费太高,你可以选择另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税收太高,你换一个城市的自由就会减少;当一个国家要大家出钱维持国防开支时,你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选择了。
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说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在集体消费中,我们把制度成本过高因而必须借助强制力(或大部分需依靠强制力)才能供给的集体消费,定义为“公共产品”。
摘录:明白了“围墙”产生的是深层原因,我们也就知道了消除社区围墙的正确途径——消除“墙”内外公共服务水平的落差。
拆除围墙本身不会解决围墙产生的原因,只会加大集体消费的成本——比如,雇用更多的保安。或干脆使这项集体消费无法供给。
而只要能使“围墙”外的公共服务达到与围墙内的公共服务达到类似的水平,围墙就自会消失(或一开始就不会有人建)。
毕竟,没人会傻到建一个围墙把为自己提供安全的警察隔在墙外。在关于是否取消围墙的背后,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怎样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均等供给首先来自于无差异的需求。在不均等的社会仿效均等社会取消围墙,只能是东施效颦。
如果强行取消围墙,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可能导致强烈的集体反抗。即使能暂时遏制围墙的建设,用不了多久,围墙早晚还会以各种形式“死灰复燃”。
炎症还在,把体温降下来不过是暂时改善了症状,问题本身并不会自动消失。
厦门曾经规划的小区和新加坡一样,都是没有围墙的,但近几年不断有业主申请自费建设小区围墙。
理由也很简单,新建的小区都有围墙,导致不安全因素转移到没有围墙的社区。这使得很多物业公司干脆拒绝接管未设围墙的小区。公安部门甚至要没有围墙的小区额外增加安防设施。
尽管规划局从一开始就反对新建围墙(甚至自己以身作则,规划局办公楼自己不设围墙),但群众为了获得围墙建设的规划许可不断上访。而领导接访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尊重群众需要,要求规划发放许可——政府没办法解释为什么自己需要围墙,而老百姓不能有围墙。

工匠精神:主编絮语,匠人
2016-04-15 规划师石楠 城市规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几个字,虽然这两年经常见诸报端,但能够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让大家眼前一亮。
一说起工匠精神,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瑞士钟表、德国机械、日本电子等工业品,其实,中国自古并不缺乏工匠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工匠祖师鲁班就发明了锯子、刨子、铲子、墨斗等木作工具,他制作的锁、云梯、木马车,建造的宫室台榭,都将传统的木工技艺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工匠,也有流芳百世的作品,以及恩泽后世的著作。从庄子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开始,我国就一直流传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基本信仰。
只是到了近代,这种工匠精神才似乎失传了,到今天甚至出现了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泛滥的情况。
的确,在追求刺激和快餐文化的时代,重捡工匠精神,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提倡工匠精神,并不只是强调做好简单的重复劳动,以便熟能生巧,最关键的是对于极致品质的追求,对于完美细节的专注,在于精益求精的态度。
因此,具有工匠精神,就意味着一丝不苟,甚至吹毛求疵,绝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那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态度,显然与工匠精神南辕北辙。
不仅如此,工匠精神讲究的是用心做事,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要的是敬畏与感恩的心。
所谓敬畏,首先就是要敬业,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自己的事业,是一份责任担当,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可能谈得上诚信,才有可能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每一项具体的琐事,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可以说,当下诸多问题,正是出在缺乏真心、诚心、良心上。
其实,工匠精神的背后最重要的还在于创新。
看似简单的工作,怎样才能匠心独运,最难之处是创造性,能够在繁复中寻规律,在平庸中见独特。
保持领先一步的秘诀,就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不只是专注、踏实,而是不断寻求理念和技术的提升。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更让创新成为所有行业的生存之道。
对于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的现代社会,在社会高度分工、强调专业合作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还意味着专业主义和职业素养,不仅是承担专业的责任,而且在纷繁的社会利益格局中,能够秉承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德艺兼修,所谓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从公共利益出发,胸怀天下,先忧后乐。
规划师经常把自己形容为营国匠人,一方面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谋划美好未来;另一方面又身为芸芸众生的普通分子,难逃知识分子的局限和时代浮躁的风气。
然而,在工匠精神进入国家议程的背景下,规划师应该意识到,我们必须是工匠精神的典范,因为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民未来的生活,我们的从业态度、工作精度,所产生的不是冷冰冰的工业品,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事关普通百姓的福祉和生活品质。
精益求精、敬畏感恩、创新进取、家国情怀,应成为这个职业的基本操守。
中国古代技术文明曾经震惊世界,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令全球侧目。遗憾的是,我们看到了太多急功近利的打造,而很少见到有口皆碑的精品,我们不能一直躺在祖上留下的斗拱、赵州桥、北京中轴线所带来的荣耀上。
规划师不是一般的工匠,而应是德艺双馨的哲匠。



网页端查看:guihuayun.com

国匠优选01:规划师积木,工作与减压工具
国匠优选02:增强现实,动物与绘画
国匠优选03:增强现实,VR口袋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