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区周边部分传统的自然乡村聚落快速融入城区,成为了城中村、城郊村或城边村。都市型乡村概念在学界没有明确的阐述,本文探讨所指的大湾区都市型乡村,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地区,既有都市的特点也存在着乡村特性的乡村聚落。其主要特点是村落肌理形态相对完整,乡村文化根基尚存,自然生态脉络完好,且规划尊重其乡村风貌形态,无较大规模的拆迁计划。
2、时代背景——大湾区建设
随着大湾区规划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边界被快速打破。城乡融合一方面给都市型乡村的人们创造了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乡村产业、村落空间体系及历史文化等造成冲击。
3、环境背景——工业污染
近几十年来,大都市的工业逐渐向周边转移,出现了大批的村镇型工厂。大湾区内的都市型乡村大多为工业主导型,由于早期普遍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出现了自然植被严重破坏,自然河流受到工业污水污染,自然生态湿地严重退化,动物栖息地遭到侵害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乡村的自然风貌及居住环境品质严重下降。
4、经济背景——产业升级
大湾区内的乡村早期传统产业一般为第一产业,改革开放初期,村镇工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村镇工厂企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由于人力成本升高,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大型、新型工业园区的较大冲击。近几年来,许多都市型乡村在探寻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但乡村旅游内容日趋同质化,缺乏本土特色,难以吸引周边的游客。
5、发展背景——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背景下,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6、规划背景——南海区大沥镇大镇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精品示范村设计
2018年12月29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南海区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城乡共建共享。为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亮点,以点带面、从线到面,逐步形成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南海区拟重点打造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精品示范村(居),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上新水平。大镇社区为本次佛山市南海区十条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大镇社区位于南海区广佛交界处,南海区东部片区,广佛东西发展轴,南邻禅城,东接南海全球创客小镇、广佛智谷。其铁路、航空、公路交通便捷,紧挨佛山水道,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全面覆盖南海、禅城。全社区共有11个经济社,9个自然村。社区中有3 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2处市级不可移动文物、1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多处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各自然村设施布置相对集中,有曲艺、舞狮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社区保留较大规模的农田,主要种植秋茄、西洋菜、菜心、芜菜等蔬菜。
通过对现场的深入调研,发现大镇社区作为典型的大湾区都市型乡村,面临以下的现状问题与规划难点:
1、空间格局被交通割裂
大镇社区内部有沈海高速支线、佛山大道、广茂铁路、贵广铁路从中部穿过,由同庆大道连接佛山大道,作为社区的主要对外交通干道。几条干道把社区分割为四个片区,使社区内部通而不畅。
2、产业过度依赖第二产业
社区的第一产业收入占比仅约3%,主要的村集体收入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也相对偏低。
3、土地性质严重制约项目落地性
项目片区总用地规模为342.75 公顷,位于大沥镇西南部边角,其中,建设用地为243.01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70.9%,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为主,非建设用地99.74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9.01%。由于不同性质的用地混杂,增加了项目的落地性难度。
4、启动资金与需求的匹配难题
社区各方面的建设需求较多,建设启动资金为5千万元,仅能作为近期项目使用。如何发挥近期资金的作用,解决近期的社区发展需要,同时为未来的规划做好基础,是本项目的难点。
5、农田闲置与开发的难题
大镇社区有较大量的种植农田,农田用地面积约占社区总用地规模的30%,主要种植秋茄、西洋菜、菜心、芜菜等蔬菜。由于农田效益收入偏低,部分农田被闲置,堆放着建筑废料或其他杂物。在不破坏现有农田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益的开发,是本次规划面临的难题。
大镇的都市田园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与城市的核心区较近,但村落相对独立完整,内部环境较为安静;二是内部水、林、田资源充沛,自然生态命脉旺盛;三是社区有着八百年的历史传承,文化渊源久远深长;四是作为西洋菜之乡,其农产品品牌发展潜力巨大。
2、找劣势——存在差距
大镇社区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旧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污水排放及地面管线杂乱等问题突出;二是社区配套服务不足,缺少时代活力;三是文化传承发展动力不足,文化载体如宗祠、炮楼普遍失修空置;四是农田闲置,农产品经济效益较低。
3、着力点——突出大湾区乡村特点
本次规划强调两个差异化,通过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突出“大隐隐于市”的规划定位。规划设计中通过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突出大湾区的乡村特色。一方面可借力都市宜居生活需求,与都市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可突出田园生活体验模式,发挥田园优势。
4、规划定位——寻找城乡融合发展契机
本次规划定位结合大镇社区现状资源优势及上层规划指引,紧跟大沥发展创客都市的步伐,以共享农业为触媒,岭南乡土农耕文化为依托,将大镇社区打造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社区,湾区创客梦幻居所、南海都市生态绿心。
5、四大规划策略——综合覆盖社区诉求
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覆盖社区诉求,体现都市田园特色。一是基础设施完善,加强公共空间网络的生态构建;二是公服设施强化,营造多元的公共服务极核;三是文化认同提升,实现历史文脉传承的活力复兴;四是产业培育升级,促进健康农业产业的品牌发展。
6、交通梳理——缝合被割裂的社区
规划突出同庆大道的村域发展主轴,利用村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传承路径。依托外围农田及花海景观打造田园观光路径。二径贯通了被快速路割裂的现状用地,相互交织、相互辉映,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及新时代都市田园风光,独具特色。
7、节点策划——一轴十景,立竿见影
遵循“串珠成链、线外渗透”的设计原则,结合资源分布状况、近远期发展需要和投资成本,以体验路径的建设带动片区整体发展。
8、路径规划——主题特色化的游径
以历史传承、田园风光、活力发展、生态水乡四条体验路为线,串联起“大镇旧史”、“忽逢桃园”、“古祠听戏”、“祖墓忆古”、“大地芳华”、“田间骑行”、“躬耕田园”、“旧堂舞狮”、“水乡花海”、“桥底毓秀”十大景点,营造“峰回路转现桃园”的都市田园社区特色。
9、规划总平——近期、中远期协调规划
规划结合资金及社区的需求情况,综合考虑近期及中远期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按以下的思路进行规划:基础先行,节点带动,产业植入及整体提升。近期建设主导目标为以基础建设,促进社区环境品质提升;以阶段建设,促进社区空间功能完善。中远期的建设主导目标为以产业引导,促进产业联动升级;以全面整治,促进整体风貌靓化。
以“观、玩、吃、学”为活动主题,创造多场景文化体验路径。主要的设计节点有:
①宗祠文化——邝氏宗祠( 西祠) 周边环境提升改造
通过拆除北侧院落的围墙及院落内的低品质卫生间和厨房以打通视野;通过休闲亭的设计,与祠堂形成对景,强化轴线关系;通过停车场位置调整,重新组织交通;发扬祠堂文化,宗祠两侧建设休闲广场;拓展水面休闲空间,为村民节庆聚会及饭后活动提供场所。
通过拆除原破旧的菜市场,提供宽敞的公共活动及休闲空间。四个小体块拼合而成的建筑形态,生动有趣;折线形坡屋顶的设计及立面上的乡土材料的运用回应传统建筑;周围的乡村农耕场景再现田园特色。
③红色文化——大镇村史馆改造
原大镇邮局,是南海农民武装起义的一处重要阵地。设计提出清洗建筑原有外墙,活化利用原有建筑内部空间。在建筑西侧设置建筑主入口,增加人流的缓冲过渡。增加屋顶天窗及局部增加开窗面积,使原有灰暗的室内空间更加明亮。

④未来规划——炮楼创意体验策划、邝泗益堂(鬼楼庄)开发、新市场停车综合楼建设、其他宗祠修复美化、龙头圩传统街巷整治
2、田园为本——利用周末经济,产业联动发展
以“观、玩、吃、住”为活动主题,创造多场景田园体验路径。主要的设计节点有:
①招商建设——大地艺术景观区(足球冬训营地大镇营区)
结合近远期的建设,规划提出近期先对场地的杂草及排水等进行清理,对农具房进行统一美化,体现田园特色。在路径两旁设置野花带,避免踩踏种植区的同时,增加了景观效果,同时沿着田埂设置二十四节气主题雕塑丰富田园主题。中期可结合招商引资,以足球训练为主题,结合趣味足球运动,创造活力主题体验场所。并建议按照季节进行换季种植,形成四季不同的大地艺术景观。

②以租代管——农耕体验乐园
近期主要对农具房及周边的环境等进行美化,提倡采取租赁模式,把田地租给运营单位或个人,引导营运方建设瓜果采摘区,农耕体验场所及农业科普基地。
③田埂骑行——休闲绿道建设
针对仁爱路现状排水沟外露,垃圾堆积等问题,规划了一条休闲观光绿道,在解决现状人车混行的问题基础上,把绿道系统贯穿联通起来,形成舒适便利的步行系统。
④远期升级配套——二十四节气主题小品、厂房改造农业体验配套区建设、民宿改造。
3、活力提升——创造品质生活空间载体
以“玩、动、坐、展”为活动主题,创造多场景活力体验路径。主要的设计节点有:
①入口展示——范合旧区村前改造提升
在村口的位置,种植大片的桃花林,设计乡土特色的休闲亭及雕塑,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对原水塘周边的公园进行改造,引入生态设计理念,体现湿地景观特色。通过沿水塘一圈的绿道建设,增加空间趣味感。

②交流广场——民建旧公园美化提升改造
在现状的广场基础上,通过局部环境的提升,营造舒适的休闲体验空间。保留现有树木,围绕树木设置休闲座椅;对亭子立面进行改造,增加当地文化元素,体现文化特色;增加户外运动设施,提供老人和儿童活动的空间。

③公共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规划建设社区新型综合服务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可为社区的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图书借阅、党建宣讲、文化展示等空间,其既是对外宣称的窗口,也是内部教育的基地。
④新型运动——大镇中心公园提升(陆道智能体育公园)
在现状的中心公园基础上进行建设,策划有乡土艺术感的构筑物或雕像,丰富中心公园景观层次及提升大镇社区形象。利用其处于社区地理中心的位置优势,结合目前的草地基础,引入新型体育运动运营模式,创造活力运动场所。
4、生态提质——乡村生态修复的典范
以“学、住、玩、观”为活动主题,创造多场景生态科普体验路径。主要的设计节点有:
①提升亲水性——临水观光木栈道(中期)
根据中远期发展需要,以生态开发为原则,根据场地环境建设生态型休闲步道,改善亲水体验。
②提升观赏性——绿皮火车线路两侧绿化提升(中期)
加强铁路沿线乡村段景观设计和既有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植物美化的方式对影响视野内景观绿化效果的乡镇村街、农田林网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独特的铁路沿线景观风光。
③提升科普性——湿地景观提升(中期)
对沿河两岸的植被进行优化,通过湿地景观的营造,体现自然特性,提高生态韧性。同时对生态过滤等现代生态处理手法进行宣传,可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5、专项设计
专项设计内容主要包含基础设施提升、两线下地工程、闲置地整治等内容。
1、多规叠加——建设可行
项目总平面图通过与土规、控规、蓝线、生态线等多规叠加,发现与规划不符的地方,结合近期的国土空间规划调整,进行重新规划,保证项目切实可行。
2、项目库编制——项目管控
项目库的编制包含项目名称、位置示意、现状图、整治效果图、建设内容说明、面积指标及投资估算等。让村民真切深入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
3、投资估算——资金管理
投资估算分为首期(2019年)、二期(2020-2021年)及三期(2021-2022年),共三期4年分期计算。
4、规划公示——意见收集
规划公示根据相关的文件要求,在社区的公共场所进行15天以上的公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合理保护村民利益。
5、村民表决——民主决议
公示结束后,社区组织村民进行表决,通过投票的形式,对项目库逐个项目进行表决。最终全部顺利通过。
6、驻村规划师——规划落地
为促进规划合理落地,项目探索实施乡村设计师制度。我院按要求派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设计师进行为期3年的驻村服务。为提高工作的灵活性,设一名候补驻村设计师,可临时接替驻村设计师相关工作。驻村规划师将结合驻村日常工作,发现驻村工作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一套可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的设计师下乡制度、政策建议、思考或经验总结等,并按要求完成原创研究论文。
作为大湾区典型的都市型乡村,大镇社区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是都市型乡村普遍存在的难题。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设计应通过深入的调研,结合每个乡村社区的现状和特色,对村庄产业、文化、生态、建筑、景观、市政公服设施等体系进行梳理和构建。通过明优势,找劣势的手法,找准着力点,做出合理的规划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应重点考虑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实施项目应与上位规划紧密结合,近远期项目库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的公示与表决工作,保证项目可以顺利实施。为更好地促进规划合理落地,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探索引入乡村设计师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