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淮南市作为安徽省首批“多规合一”规划试点城市,组织编制了《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年)》。此后,为响应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要求,安徽省在“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省“多规合一”工作全面转向空间规划,建立省域—市域—县域全覆盖的空间规划体系。为此,淮南市结合《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年)》成果和当时正在编制的《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阶段成果,编制了《淮南市空间规划(2015—2030年)》。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前期探索,许多城市都曾编制过“多规合一”规划并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如何利用好已有的“多规合一”成果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也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话题。为此,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空间规划为例,通过全面分析其“多规合一”建设成果,探讨“多规合一”导向下的空间规划策略与内容,以期对其他省市的空间规划编制有所借鉴。淮南属安徽省下辖地级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全市总面积约为5571km2,辖寿、凤台2个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潘集区5个市辖区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共8个县级行政区;下设19个街道、58个镇和13个乡,共90个乡级政区以及26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29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17年底,全市总人口为3895612人。淮南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2016年的生产总值为963.8亿元,比2015年增长6.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098元,比2015年增长6.8%。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南市城市发展暴露出诸多资源、土地利用和部门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淮南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产业的发展一直左右着城市的经济走向。2012年国际煤价开始下降,淮南的GDP增速变为负值,经济急速下行(图1)。

图1:淮南市历年经济情况示意图
资料来源:淮南市统计年鉴,2015年淮南市统计公报。
(2)采煤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土地沉陷,据预测,淮南最终将有约700km2的土地塌陷,形势严峻(图2)。

图2:淮南市最终采煤塌陷区预测图
(3)面临项目落地难的困境。其一,通过对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图斑大约有4.1万个,面积约为50km2,规划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项目推进低效(图3)。其二,项目审批效率低,项目报建流程繁复。目前淮南市虽然已建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政务云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但是由于各部门的业务审批系统各自独立,规划信息也相对封闭,实际审批仍是以串联方式在多个部门进行申报,导致报建手续繁琐、项目进度迟滞,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图3:淮南市“两规”建设用地差异分析图
2014年安徽省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基本要实现“三规合一”的全覆盖。淮南市作为安徽省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市之一,顺势启动“多规合一”编制工作 (图4),其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果包括:

图4:淮南市在安徽省的区位示意图
(1)编制了一套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与标准,主要涵盖了规划组织与审批的原则、“多规合一”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控制线划定原则及方法、编制工作的流程及技术要点、工作成果要求等。
(2)根据淮南市城乡空间特征和管治要求,构建“功能—事权”两级控制线体系。基于开发与保护的范畴建立功能控制线,以及基于部门事权的管理范畴建立事权控制线,实现全域“一张图”管控的目标。
(3)突出底线思维,衔接各类规划的“底线”和“红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建设与保护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采煤沉陷区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城市发展的合理容量。
(4)创新性地划定“采煤沉陷区控制线”(图5),要求将采煤塌陷限制在控制线范围内,管控煤矿开采范围,降低煤炭开采对淮南城市安全的威胁,并通过制定控制线内管控规定和要求,避免城市空间向沉陷区内拓展,引导沉陷区内建设用地逐步调整,推动采煤沉陷区的改造与利用。

图5: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控制线示意图
(5)提出搭建“1+N”的“多规合一”公共信息平台 (图6),构建信息平台联动机制,有机整合国土、规划、发改委和环保等各部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的共享互通,动态维护“多规合一”成果,为“多规合一”沟通和协调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图6:淮南市“多规合一”公共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图
(6)改革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图7)。规划以“多规合一”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支撑,提出审批改革的步骤、流程和路径。

图7:淮南市划拨用地项目审批流程改革示意图
(7)通过建立良好协调机制,保障“市、区两级联动”、“部门相互协调”,顺利形成“一张蓝图”。通过出台“多规”成果的管控及运行相关管理文件,形成了一整套“多规”管理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1)大多“多规合一”的重点往往放在本地区的用地协调上面,同时也缺乏上层次规划的指导,导致“多规合一”沦为当地政府博取利益的工具。根据《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标准》,安徽省首先要编制省级空间规划,各地方政府要落实省级空间规划要求。
(2)“多规合一”编制重点在于协调差异图斑,空间规划则融入了综合的管控思想,强化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研究,同时考虑市级政府和区级政府事权划分,将规划分为市 ( 县 ) 域、市 ( 县 )区两个层面,根据各自不同的管控特点、要点予以区别管控。
(3)“多规合一”编制时土地用途管制只明确是否为城镇建设用地,不涉及土地具体使用性质,但空间规划建议有条件地区可以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明确各类建设用地,这样才能更科学合理地布局用地。
(4)“多规合一”不具有法定意义,所编成果的效益要依赖于其他法定规划来落实,而空间规划已在国家、省层面得到认可,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并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其效益更有保障。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全面推进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淮南市自身发展背景,探索一条可借鉴的破解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难题的路径,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差异,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城乡空间管控,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淮南市空间规划(2015—2030年)》。本次规划在“多规合一”成果的基础上,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加强用途管制,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和政策整合,促进市 / 县在空间利用和管控上的统一,实现保护生态坏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管控和治理能力的目标。本次规划范围为淮南市域与市区两个层面,其中市区包括潘集区、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面积共计1492km2。规划在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分别进行空间结构布局、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土地利用与控制线划定方面的安排,并进一步制定规划实施引导方案,保证“多规合一”在空间规划中的落实。
2.2.1 定目标: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空间规划为城市发展服务,既是限定城市发展和扩张的刚性框架,又是指导城市发展方向和定位的“方针”。因此,本次规划在开展之初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后续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均围绕该定位与战略开展。结合《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年)》,本次规划提出建设淮南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范围较大,涉及多方面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以及各类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年)》也暴露出淮南市存在城乡用地矛盾、城镇发展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因此,本次规划分为市域与市区两个层次,针对两个空间层次的性质和条件,分别制定不同的空间规划措施:
(1)市域层面。市域层面空间规划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大框架”,因此规划首要任务是制定全市域的空间管控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各类规划设计的数据基础与依据,并重点对产业发展、资源点分布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导控。
(2)市区层面。市区作为资源、人口集中区域,规划要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通过市域层面的空间规划与指引,做好市区规划与周边乡镇发展的协调工作,拟定土地利用、控制线划定方面的框架,避免市区无序蔓延、破坏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面向规划实施存在“多规”打架、多方利益易冲突和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本次规划分别从技术、政策和维护三方面制定全流程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地。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 年 )》总结了各规划对淮南市发展的定位集中在“生态、能源、宜居、山水、旅游、文化、创新、科技、宜业”9个方面,结合淮南市资源条件,本次规划明确淮南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因此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
(1)继续保持煤电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巩固国家能源基地和煤电化基地的传统地位;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能源科技创新城市,创建全国智慧城市样板;
(3)促进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绿色、协调发展;
(4)创建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2015—2030年)》提出到2020年淮南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306.7km2 ;2030 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333.9km2。其中,2020年集中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60 k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5m2;2030 年集中建设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08k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5m2。
根据该用地指标预测,同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以评价结果作为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划定的基本依据。本次规划以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近期(2020年)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发展趋势及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为依据,结合《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3—2030 年)》的控制要求,预测2030年用地规模。同时,结合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等工作要求,完善相应的控制线划定工作(表1)。
以《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年 )》( 在编 ) 关于市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为基础,从生态本底型要素出发,以区域发展为统筹,重点发展环八公山的核心地区(淮南中心城市、寿县县城、凤台县城和毛集试验区),强化合淮同城化、淮蚌一体化建设,并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形成沿淮发展带和寿凤发展带两条发展带。最终,规划确定了淮南市“一心、一轴、两带”的市域空间格局(图8):
(1)“一心”指城镇化发展核心地区,包括围绕八公山生态绿核的淮南中心城市、寿县县城、凤台县城和毛集试验区等,是带动市域的城镇化发展核心地区。
(2)“一轴”指合淮蚌发展主轴,借助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国家重要科研教育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辐射影响力,加快淮南市中心城市发展。
(3)“两带”分别指沿淮发展带和寿凤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即依托商杭高铁(京沪二通道)、沿淮城际和合淮阜高速等多条重要区域性交通廊道,形成的沿淮方向重要的发展轴带;寿凤发展带即依托祁济高速、国道 237 和省道 308 等区域性交通,形成的南北向的发展轴带。根据市域城镇发展趋势,构建“一主两副多点”城镇结构。“一主”指淮南中心城市;“两副”指寿县县城、凤台县城;“多点”指13个重点镇和42个一般镇(乡)(图9)。
图9:淮南市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规划图
目前淮南市的铁路主要有普通铁路(淮南线、阜淮铁路)和高铁(合蚌客运专线)两类;高速公路主要有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和济祁高速;机场主要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蚌埠滕湖机场(在建);航道/港区主要有淮河三级航道,以及大通港、田家庵港、八公山港、潘集港、凤台港、毛集港和寿县港7港区。在梳理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本次规划提出了淮南市未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客运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想(图10):

图10:淮南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1)铁路规划。建设运力强大、节能环保的铁路运输体系,对阜淮线和淮南线实施电化改造;在中心城区南部规划建设商杭(商丘—杭州)高速铁路通道及客运站;为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沿淮城际线(阜宁城际)、合淮城际线和淮蚌城际线;规划建设东站—南站联络线。
(2)公路规划。规划新建4条高速公路,即沿淮高速、合霍阜高速、凤怀高速和北环高速;规划淮南山南新区至新桥机场快速通道,促进合淮协同发展;规划建设237、328国道和339省道,增强市域内城镇的联系;提升244省道的服务能力,带动寿县西部城镇发展。
(3)水运规划。规划形成“通江达海、干支联动”的水运通道网络,打造江淮航运淮南枢纽港,重点工程包括推进淮河二级航道建设;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江淮运河(二级);至2030年,淮南港规划综合货运通过能力为8000万吨(15万TEU),生产性泊位 230个;打造毛集、凤台、潘集、八公山、田家庵、大通和寿县7个港区。
(4)航空规划。建议在寿县窑口镇、淮南史院乡预留通用机场。
(5)客运枢纽。规划一级客运枢纽(淮南南站、淮南东站)和二级客运枢纽(凤台、寿县、毛集)。
对接《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在编 ) 关于区域重大设施布局规划,本次规划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水利设施规划。①通过引江济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预计规划 2030年入淮河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分配给淮南市的取水指标为2.27亿立方米,可改善淮河流域旱季缺水的现状,提高淮南市城乡供水可靠性,同时打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发展江淮航运。②大别山引水工程。利用现有灌渠系统将淠河水调至大井水库,取水泵站设于寿县大井水库,出水口为山南水厂,采用压力管道输水,线路总长约47km。预计工程完成后可将淮南市区供水能力提高到20万立方米/天。
(2)电力设施规划。保留1000kV淮南变电站及输电通道,并择机扩容,规划主变容量3×300万千伏安。保留500kV孔店变电站、500kV汤庄变电站,在北部新建500kV大兴变电站。220kV丁集变电站、220kV芦集变电站、220kV张集变电站和220 kV古沟变电站等坑口电厂上网变电站根据实际情况扩容,并规划新建凤台220kV钱庙变电站和樊庙变电站。规划扩建寿县220kV寿州变电站,新建220kV南关变电站,电源引自220kV金家岭变电站。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开发适宜性评价等评价结果作为淮南市城镇、农业及生态空间划定的基本依据。
(1)目前淮南现状人口约240万,综合分析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等,淮南市资源环境承载人口数量为450万左右,资源较为充足。
(2) 在生态环境敏感性方面,主要对淮南市地形、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区划和基本农田集中区保护等生态敏感因子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淮南市可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和高敏感四类地区。其中,不敏感地区占市域总面积的14%,低敏感地区占56%,中敏感地区占 14%,高敏感地区占16%(图11)。淮南市敏感保护地区位于市域中南部和西北部,主要为各水系涵养区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空间,应重点在此区域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在开发适用性方面,针对淮南市的特点,主要考虑了地形对用地适宜性评定的影响,规划选取高程、坡度和水域等综合影响因子,对淮南市的城乡用地进行总体适宜性分析,划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在空间层次上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划分为三类区域,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其中,禁止建设类要素面积约为539km2,占规划区面积的36.1%;限制建设类要素面积约为462km2,占规划区面积的30.9%;已经建设区面积约为247km2,占规划区面积的16.7%(图12)。
图12:淮南市空间管制分布图
综合考虑区域内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限制因素,构建城市空间管制分区体系(图13):
(1)城镇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与其空间联系紧密的区域交通用地等空间,规划划定面积为463km2,占市域面积的31%。
(2)农业空间,包括以基本农田、一般农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规划划定面积为404km2,占市域面积的27%。
(3)生态空间,包括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自然岸线和荒地等。规划划定面积为 628km2,占市域面积的 42%。

城镇空间内的建设行为,要严格依据城乡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控;城镇空间以外的建设行为采用项目建设行为管控与项目管理清单制,根据涉及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相关法规、条例和规范的具体要求,分别制定具体的管控细则(表2)。
在市辖区范围内,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约为34291.4h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约为 25322.7hm2。《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在中心城区规模和人口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明确了同一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约为 16500hm2。经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刚性要素的协调,规划确定 2020 年总建设用地规模约为 33 927.6hm2,其中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为 27548hm2,采矿用地面积为 759.5hm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5620.1hm2。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5305.5hm2,水域面积为18154.7hm2,农林用地面积为81011.7hm2,其他非建设面积为16139.1hm2(图 14)。

本次规划在《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 (2015—2030年)》的基础上,重点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采煤沉陷区控制线和重大基础设施控制线。针对其他控制线,如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蓝线和城市绿线等,由各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在其法定规划中进行划定。
(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措施。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要素主要包括水土保持重要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省重要湿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蓄滞(行)洪区、市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和国家级公益林地。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33km2,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为7.9km2,二级保护区面积为225.1km2。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控制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除了符合建设选址条件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军事与安全保密设施,必要的旅游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及特殊项目等,其他项目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图15)。

(2) 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措施。规划将淮南市连片的城乡集中建设控制区划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区域面积约为487.3km2,城市开发边界区域面积约为387.34km2,乡镇开发边界区域面积约为70.06km2,煤化工特别政策区开发边界区域面积约为 29.9km2。城镇开发边界内主要涵盖中心城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圩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地区的建成区及规划潜在拓展地区,以及其他外围地区17个镇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及规划潜在拓展地区(图16)。为限制城镇无序发展,保障重点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及民生建设项目用地,有效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和建设项目布局,规划根据城镇发展战略和方向,将建设用地、备用地以及其他城镇未来可能发展地区的围合线划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作为空间规划城乡扩展范围和城乡规划编制范围,是指导淮南市在规划期内的开发建设的空间区域。

(3)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措施。划定方案中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4080hm2,划定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共7426.7hm2,占该范围内耕地总面积的60.25%;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面积占该范围下发初步任务的80.12%,拟划入的面积与已有基本农田之和达到该范围内耕地总面积的95.17%。划定后该区域内基本农田可规划为中心城区农业观光区,同时结合舜耕山风景区,将淮南市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组团—山南新区、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通过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对中心城区进行有效的合围和隔离,促进城市“跳出去、串联式、组团式”发展(图17)。

(4) 采煤沉陷区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措施。协调采煤沉陷区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划定采煤沉陷区控制线面积约为303.7km2 ,主要分布于潘集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和舜耕山等地区(图18)。规划进一步提出管控要求:①沉陷区范围内不得进行各类城市建设活动;②采煤沉陷范围应控制在采煤沉陷区控制线范围内,不得因煤矿开采影响采煤沉陷区控制线范围外的开发建设安全;③采煤沉陷区范围内的现状建设,应逐步搬迁安置到采煤沉陷区控制线范围外的其他建设集中区附近。

(5)重要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措施。规划划定重要基础设施廊道面积约为137.6 km2(图19):①在重大设施廊道控制线范围内原则上不得进行任何与该设施无关的建设活动;确需建设道路交通、市政公用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应上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按规定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意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②鼓励重大设施廊道内现有村庄居民点有序迁出,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加强生态空间保护;禁止新建、扩建经营性农业产业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③未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不得擅自进行建设活动;在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区范围内擅自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本次规划根据“‘多规合一’编制技术规定与标准”“两级控制线”运行规定、审批流程改革方案和“项目库动态管理规定”等,为实现可持续性的动态合一提供保障。
完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系统。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应在现有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
(1)应尽力实现国土部门省建系统与空间规划公共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从手动推送变为自动推送,提高部门间协作和审批效率。
(2)继续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其他相关部门子系统的构建,逐步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的审批改革。
(3)积极与寿县“多规合一”系统对接,充分考虑与凤台县未来将建立的“多规合一”系统对接的要求,最终实现淮南全市的空间规划信息系统的联网与联动。
(4)将淮南市空间规划信息系统纳入淮南市“智慧城市”总体构架,共同促进淮南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牌和区域辐射能力。
(1)制订规划管理规定。制订空间规划控制线实施管理规定,明确管理主体,确定空间规划控制线管控规则、修改的条件和程序,以此规范空间规划成果的使用和维护,保障空间规划的实施。
(2)提供行政审批支持政策。全面梳理和优化规划审批流程,消除部门权益冲突,从“多规”分立走向空间规划,
前几年全国多地都在探索“多规合一”的实施路径,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未完善以及机构未整合等原因,当时编制的“多规合一”规划并非法定规划,本质上是一项寻找差异、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协调规划,其成果还需由各部门的规划进行落实。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工作的推进,以往各部门的相关规划编制职能都收归自然资源部门,由其组织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将是真正“多规和一”的规划,真正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淮南市在面临“一煤独大”、经济疲软及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借被选为安徽省“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的契机,结合自身发展诉求,通过编制“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探索出一条从资源发展型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空间治理之路,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期间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 (2015—2030 年 )[Z].2016.
[2]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淮南市空间规划 (2015—2030 年 )[Z].2017.
[3]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及平台建设前期研究 [EB/PL].http://www.gdupi.com/Project/detail/goods_id/239.html.
[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 年 [Z].2016.
[5] 黄勇,周世锋,王琳,等.“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6(3):82-88.
[6] 吕斌.“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1-3.
[7] 沈洁,李娜,郑晓华.南京实践 : 从“多规合一”到市级空间规划体系 [J].规划师,2018(10):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