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是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拟以梅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延伸到梅州客家名城保护,构建客家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探索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承地域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认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梅州为当今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是客家人的文化、风貌和习惯保留比较完整的地区,在国内外客家人中均有极大的声誉,是“客家文化中心”和“世界客都”,在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5由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梅州具有非常高的客家文化地位,但目前梅州名城保护的状况与其突出的文化地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保护体系上: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保护对象上较为完善,但地域文化遗产与文化特色的体现不足,地域文化遗产与保护体系关联度不够。
客家聚落上:梅州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空间上较为分散、破碎,缺少文化关联与聚落织补,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客家文化聚落空间。
人居环境上:民居建筑逐渐破败,人居环境较差,传统民居建筑难于适应现代生活与经济发展需求,保护与实际使用的矛盾突出。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系主任索尔主张用文化景观来研究人文地理特征,剖析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分布范围。20世纪20-70年代,文化地理学逐步形成文化源、文化传播、文化景观、文化区、文化生态五大研究主题,其中文化区作为针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为重点。近些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历由纯粹的保护要素保护向地域文化特色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保护过渡,城市管理部门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也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
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强调时间序列上的历史考证,注重各时期历史文化遗存的完整保护。地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文化序列为出发点,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要素构成、相互关系及其赖以形成发展的文化空间保护,更关注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规划在历史考证基础上,拓展到地域文化发展研究,力图构建有助于梅州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名城保护体系。
按照客家文化的类别,规划将梅州客家文化遗产划分为客家迁徙文化、客家聚落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四大类。将四大类客家文化遗产与市域、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保护性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体系相结合,在总体上建立以客家迁徙为线性文化遗产串联、客家聚落为空间载体、客家建筑突出风貌特色、客家民俗为文化活态的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从历史遗存保护向历史文化聚落保护拓展,在保护要素方面,将名城名镇名村、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要素通过核密度集聚分析识别客家历史文化聚落。在此基础上,叠加历史文化聚落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和发展壮大的文化生态系统要素,研判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

图5:自然生态系统要素

图6:文化生态系统要素
在具体的技术路线上:从文化空间的多要素、多维度关联性出发,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历史遗存在物质、时间、精神、社会四方面的要素认知,建立历史文化聚落与空间、时间、文化、功能四大关联关系,形成客家文化空间景观与历史遗存的全面保护关系。
图7: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文化空间识别技术框架
一是空间关联:通过山水地貌关联,构建格局景观的整体性保护。将历史文化聚落与山水自然地理空间关联,保护客家文化形成的“三山两谷四盆”的基底格局景观。
二是时间关联:突出自唐宋以来,体现客家人迁徙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景观要素,形成具有历史连续性、空间原真性保护的地标景观。

图8:梅州市域山水格局示意图

图9:客家文化空间-时间演变示意图
三是文化关联:通过地域文化集聚,形成簇群景观的相关性保护。挖掘当地与客家文化紧密相关的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围屋文化、古越文化、名人文化展示线路,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体验廊道,形成客家文化相关性保护的簇群景观。

图10:梅州客家非遗文化展示路线图

图11:梅州红色文化展示路线图
四是功能关联:引导历史文化聚落,形成当地景观的现代功能协调。采用保育历史,活化更新的“微改造”工作理念,积极植入文化产业;通过修缮骑楼、设计墙绘、美化店铺招牌等措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美化修缮及整饰。
探索簇群景观的相关性保护,识别历史聚落与文化空间。在对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市域范围内形成古城客家文化集聚区、越客文化集聚区、客侨文化集聚区、红客文化集聚区、客潮文化集聚区五大片客家文化保护空间,并针对五大文化保护空间提出明确的保护措施。
古城客家文化集聚区:以历史城区为核心,拓展至周边形成古城客家文化集聚区。大力发展传统客家文化研究、交流、展示和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服务等功能,建设“世界客都”服务中心基地。
越客文化集聚区:以华城、水寨-兴宁老城为核心形成越客文化集聚区。保护古越文化遗存-狮雄山建筑遗址及周边环境,保护兴宁古城的文物古迹,体现南越古城和世界客都的保护主题。
客侨文化集聚区:以三河-湖寮-茶阳为核心形成客侨文化集聚区。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典型祠堂、民居,维系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保护泰安楼、通议大夫第、张弼士故居等文物古迹及其周边的环境。
红客文化集聚区:以平远、蕉岭为核心形成红客文化集聚区。重点保护五指石优美的自然环境及石窟河秀丽的自然景观,保护各类客家、红色、名人文化的古迹遗存,体现世界客都、红色老区、人文秀区的保护主题。
客潮文化集聚区:指以丰顺为核心形成客潮文化集聚区。重点保护体现客潮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保护客潮民居和民俗,以体现梅州文化的多元性。
规划系统梳理了梅州客家建筑的类别与功能特性,重点研究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的保护。客家围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围龙屋更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广东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地位。
对全市3612座围龙屋建立研究分析数据库。针对围龙屋的区位分布、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价值,研究提出“分区位+分形式+分类别”的保护与再利用对策。对城区围龙屋,重点是借助市场力量引导低效居住等功能有序退出,注入文化、展示、餐饮、旅游等活力和收益较高的新功能。对村镇围龙屋,以旅游、民俗和乡村公共功能为主导;以乡规民约的形式制定保护守则,严格遵守,同时推进围龙屋认养机制。
针对围龙屋的活化利用建立正负面清单,编制围龙屋再利用设计导则,针对保护类、保留类、一般类围龙屋,对建筑外部、内部、景观环境等提出分类管控要求,指导再利用设计导则编制。明确保护资金来源,保障必要投资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比如改造更新资金、活化利用资金、文创开发资金,更好的促进围龙屋的活化利用。
1. 李和平,谢鑫. 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历史城镇保护探索——以重庆濯水古镇保护规划为例[C].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7:1241-1255.
2. 汤晔.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梅州地区传统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 唐琳. 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 齐艳.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现状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 胡立.以粤东地区围龙屋演变论客家民居发展[J].住区,2018(04):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