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全文共4574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我国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逻辑起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新时代人民核心需求和根本利益关切。本文以潮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专题研究为契机,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和“品质”两个方面切入,探索新时代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01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沿用的配额指标法,采用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双控的手段,无差别地运用于城市老城区、城乡结合的边缘地区、乡村地区、工业园区及三旧改造等特殊区域,忽略了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服务需求,造成供给与需求错配,优质学位、医院床位“难求”与“空置闲置”并存。
城市建成区是城市的经济与活力中心,良好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对资本和人口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有限的空间资源下,城市建成区公共服务配置不得不承受高密度高强度开发环境的极大挑战。
依托于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自说自话与部门管理脱节,空间配置与事权不对应,难以有效引导设施落地。
现阶段我国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覆盖率、人均面积等基础指标持续提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总量供给趋于缓和,但城乡、不同区域配置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地区并不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是居民认可的、可供人活动使用的设施,无论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农村的卫生服务站均存在基础条件差、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设施类型单一,全国统一的标准,毫无地域特色。社区体育设施多以集中式文体活动中心为主,乡村设施以健身和老年活动室为主,缺乏灵活多元的设施供给类型。设施面向人群单一,缺乏全年龄段共享的服务设施。
02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趋势
图2-1 上海延吉新村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示意图
资料来源:甘新越、杨贵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理念及其空间模式——以上海为例
(3)与事权匹配统筹民生设施配置,确保设施有效落地。
鼓励与事权匹配统筹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更紧密地衔接镇(街)、居(村)委两级行政实施主体,确保民生设施有效落地。
(1)全龄友好的社区建设,突出对幼儿、老龄和特殊群体的关注。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全龄友好社区成为社区规划建设新趋势。以居民多层次需求为导向,聚焦儿童、老人、特殊群体需求,构建全龄友好、善待老幼的社区生活圈,突出精细化设施配置和全生命过程的人性关怀,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图2-2 全龄友好社区设施示意图
(2)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社区多元、特色化服务新需求。
近日雄安新区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指南(2020)提出10+X设施配置,在社区居民基本生活必须设置的基础保障类设施基础上,增加可供选择的品质提升型设施,满足居民新的生活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如雄安新区社区生活圈10+X设施配置。
(3)依托社区生活圈,构建防灾防疫的健康生活圈。
新冠肺炎疫情下,规划工作者开始反思社区防疫的作用,提出完善社区基本医疗设施和公共空间配置,营造社区防灾防疫安全的物质环境基础,构建具备基层隔离、基层治疗、防疫防灾能力的基本空间单元。
图2-3 健康社区模式图
资料来源:李颖,刘洁贞.再治已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健康城市规划反思
03
以潮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专题研究为例
潮州市中心城区依托主城区和凤泉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外围拓展,承担了新城建设、园区发展和镇村协调等多种功能,主要包含9个街道4个镇,集聚城市社区28个,农村社区64个,总面积为325.35平方公里。
图3-1 潮州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图
规划范围内现状社区发育和人口双重不均衡,总体上西南桥西城区社区较完善,东北桥东乡镇社区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呈现“桥西多、桥东少,城镇多、乡村少”的总体特征,同时新旧城交错、旧工业更新、拆迁安置、留用地等多种异质化功能空间中,城乡二元的供需矛盾突出。
图3-2 潮州市中心城区主城区-凤泉湖组团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图
规划从高效精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两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1)策略一:不同类型社区差异化设施供给与布局。
针对“城市、城镇、工业、乡村”等多类型社区居民属性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设施供给策略与空间配置模式:
高密度城市社区:设施年代久远老化、运营高成本带来结构性供给不足,鼓励利用插花地,设置社区综合体,丰富设施功能;
城郊结合的城镇社区:快速扩张导致配套滞后和人为性供给缺漏,以社区服务中心形式补短板、补设施欠账;
高比例外来人口的工业社区:更关注商业配套、医疗、公交娱乐设施等配置,形成便利中心和便利点;
乡村社区: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统筹完善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凸显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功能。
表3-1 潮州市中心城区不同类型社区设施差异化供给与布局
(2)策略二:鼓励设施分类分级集中设置,复合开发。
规划鼓励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使用功能互不干扰的前提下集中设置,形成分类集中布局指引,如养老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设施联合设置、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及公园绿地结合等。
表3-2 潮州市中心城区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类集中设置指引
在老城区,用地资源极度紧缺条件下,鼓励形成街道级、居(村)委级“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推动设施分时段开放共享,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鼓励地块附属设施分时段对外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样的设施服务选择。
图3-3 香港鼓励多用途设施对外开放
资料来源:《21世纪香港学校创新设计指引》http://www.cuhk.edu.hk/proj/innovative-school/c_home.htm
(3)策略三:强化与事权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管控。
对接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与管理部门对接,落实《潮州市提升民生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三大民生设施建设指标摊派到具体行政单位,明确设施实施主体。另外,近年备受关注的中小学学区划片等热点问题,目前研究中暂未考虑,后续还需重点与教育部门对接完善。
图3-4 潮州市中心城区D01-D04单元与事权对应民生设施配置示意
(1)策略一:依托社区生活圈构建社区防灾防疫健康圈。
规划参考居住区标准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统筹社区级生活服务设施规划,同时结合特殊时期防灾防疫新需求,在十五分钟-五分钟步行范围内配备基本医疗卫生设施与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充足的避难收容场地,构建安全、友好防灾防疫健康圈。
图3-5 D01-D08单元5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图3-6 D01-D08单元社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分布
(2)策略二:全龄友好社区导向的品质提升设施指引。
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设置的基础保障类设施基础上,增加突出全生命关怀的品质提升型设施,满足居民新的生活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如面向治未病全时段健康管理的社区健康咨询室、无处不在的健身空间、老龄、儿童友好的活动场地等。
表3-3潮州市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型设施配置指引
(3)策略三:拓展对多元特色化经营性设施运营业态的规划引导。
面向社区居民需求建立“服务功能业态指引”,补充规划控制内容中“经营性设施”的经营业态引导。明确必须设置的基础功能业态,根据各社区需求的可选设置业态以及有一定干扰的负面限定业态。如社区综合体除配建“农贸市场、邮政电信服务网点”等公益性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外,对“其他社区商业设施”采取一目了然的“清单式”表达方式强化引导,同时便于基层社区理解操作。
表3-4潮州市中心城区经营性设施运营业态清单
04
小结
[1]颜婷.总规改革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动态思考[J].城市地理,2018,(10):21-24.
[1]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3):18-20.
[1]高培勇.理解、把握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9,(8):21-24.
近期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