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是深圳特区的原点之一。她依山面海,红花绿树,景色宜人,“侨城锦绣”是社会公认的深圳八景之一,是深圳湾畔闪光的明珠。华侨城的成功包含着空间、文化、经济和社会文明多方面的因素,研究华侨城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侨”渊源
华侨城的故事还需要从“华侨”二字说起。
在1960年,以印尼为代表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开始制定排华政策,威胁当地华侨的生存,十余万华侨因此纷纷返回中国。于是中国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协调与海外华人关系密切的南方省份,如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迅速新建、扩建了25个华侨农场以紧急安置华侨。1978年越南也掀起排华浪潮,这些省份又改建、扩建了一批华侨农场,安置了约16万越南难侨。两批共建华侨农场84个。
位于深圳宝安的光明农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华侨结下了不解之缘。光明农场本是1957年开始,由广东省农垦厅的干部按照国务院命令,在广深沿线建设的一批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光明农场安置了4300多名归国华侨,因此光明农场也后改称为“光明华侨农场”。1979年4月,国务院侨办决定在深南大道旁建立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面积12平方公里,耕种区域包括了今天的华侨城、西至大沙河、北到北环大道、南至海边。沙河农场管理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塘头、新塘五个自然村。这便是后来华侨城的诞生之地,今天华侨城内的光华、光侨这些地名还默默记载着这段的历史。
1979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侨务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80年代初,国务院侨办党组多次研究并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报告,希望将深圳沙河农场办成引进华侨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展侨务工作的经济开发区。但是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各方的同意而被搁置。尽管如此,依托华侨引进资金的工作一直未停,从1979年到1982年,进入中国的全部外资是268个亿,其中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同胞的投资占引进外资总额的65%。
小“城”故事
1985年3月,广东省东莞市召开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的构想。后经国务院领导授权批准,由国务院侨办和国务院特区办于1985年8月以侨秘会字002号文发出了《关于香港中旅集团开发建设深圳特区沙河华侨城的通知》:从沙河华侨工业区划出4.8平方公里,建设具有工业、商业贸易、旅游、房地产、文化艺术设施的主要外向型的工业区——深圳特区华侨城,作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1985年11月,在国务院侨办的任命下,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同年,华侨农场由中央和省侨务部门主管的领导体制,改由地方政府领导。
“飞地”型的独立开发区模式正式起步。可以看出最初定位也是以“工业”为主,并作为国家侨务工作的窗口,承担吸引侨胞投资的“侨乡”作用。与全国许多独立开发区一样,华侨城当时也是远离城市中心的一片工业“飞地”。城区从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起步,得益于经济特区的政策环境优势,迅速成长,众多企业出口创汇在全国领先。
在城市建设方面华侨城已经显示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华侨城初建时,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就明确要求首先做好规划工作,要坚持高水准。华侨城当时提出“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原则,以规划为龙头,构建成华侨城可持续的发展平台。在其它新建开发区的建设者忙于引进外来产品、设备和资金时,华侨城高价引进的第一个“项目”,是以年薪11万美元的高薪聘请新加坡规划大师孟大强作为顾问,来设计规划这最初的4.8平方公里土地。
孟大强主持的1986年总体规划(1986—1995),确定城区性质为“以轻型工业为主,兼有商业旅游、文化、居住功能的外向型城市组团”,提出“依托自然、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孟大强提出的几个规划要点成为当时先进规划理念的代表:华侨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中之城,有自己工业、住区,有独立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城市机能和各项设施相对独立、完善;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不破坏现有的绿化植被;建立一个优美、安静的适于人居住的环境,区内道路成T字布局和较窄的道路,避免车辆穿越和交通干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除中心广场步行街有局部小高层外,一律控制在6层以下;设置一条步行街式的区中心,突出人性化特点。规划以深南路为界,确定了南片游憩文化,北片工业、居住、商业为主的总体功能布局并延续至今。
1986版总体规划用地图
此次规划是华侨城区开发建设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学的、前瞻性的规划在华侨城后来的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本蓝图。在此规划指导下,中规院深圳分院编制了详细规划,投资者严格地、创造性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在建设中不断地对规划加以调整和修订,逐步形成一个比原定目标更完善的华侨城。
在这版规划的10年里,华侨城已从一个落后荒芜的城市角落变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区。区内主要功能为旅游、工业和为相应就业配套的生活区,以及有限的商品住宅,其中城区南片基本建成,城区北片初具规模,完成了主要道路网和市政配套设施,东部工业区和沿深南路一线地区得到了开发建设。
工业种子
在归国华侨中的部分技术工人,成为了深圳工业起步的种子。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在深圳接待安置越南难侨会议上说:在西贡有不少电子厂华侨技术工人,我们在华侨农场办电子厂安置他们,可发挥他们的作用,也可以快点有收效,大有奔头。
1979年3月15日在国务院侨办领导主持下,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香港港华电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光明华侨电子厂合作协议书”,同年12月签订了“广东省光明华侨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协议书”,并成立第一届董事会。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子企业就此诞生。
1980年5月,光明华侨电子厂正式在深圳特区沙河工业区合资生产,主要生产收录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组合、计算器、电子表、电子玩具、微型电脑及其它电子产品。在创立初期的光明华侨电子厂就意识到,替别人做贴牌生产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在市场上会受制于人,于是决定给自己的产品取一个名字“康佳”。那一年,康佳拥有三层楼的厂房一栋,一年内生产收录机机芯30.4万套,创汇112万元,经营净利润83万元。
除康佳外,华力、华盛、 兴华拉链、金利丝绸、 大通等企业出口创汇也一度全国领先。
旅游基因
时间进入到90年代,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3个主题公园的出世带来城区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彻底改变了整个城区的功能性质和发展格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续影响。
中旅总经理马志明先生,从华侨城发展和经营的角度出发,坚持要求规划一块旅游用地做“微缩景观”。1990年开放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古代建筑的一座实景微缩景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华”,正式开放的第一年,便以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9个月收回投资,轰动了中国旅游界,并由此引发了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1991年开放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把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做成了经济的大文章。3年后开放的“世界之窗”告诉人们,“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
“锦绣中华”、“民俗村”与“世界之窗”三景区以静态景观为平台,突显每一个景点的个性,强化了主题公园的表演功能,注重了公园的文化性和精致性。“锦绣中华”的出现,铸就了中国主题公园产业的一座里程碑,也使得华侨城旅游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华侨城的核心主导产业。主题公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也使华侨城一跃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鼻祖,奠定了在全国旅游业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复合城区
着眼于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旅游业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对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1996年制定的《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提出华侨城区的定位为“建成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服务功能综合配套、城区环境优美高雅、社会风尚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科技旅游商务区;建设成为中国城区规划建设的典范和我国侨务工作的“窗口”和基地”。本轮规划保持了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特色,并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了城区内的工业用地,相应加强了居住和旅游用地的功能和比重。同时,将旅游和居住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规划充分考虑当时城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使规划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充足的实施动力。在规划策略上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原则,制定“调整改造东部,充实、完善与拓展南部,重点开发西部和加大综合中心区建设力度”的建设思路,根据区内产业的需求变化,将1986年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北部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规划确定了6万人的控制规模,并考虑旅游和流动人口需要,按照10万人的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指导下,城区建设规模有较大增长。到2004年,建成区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新增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相应的居住人口规模增至6-7万人,达到总体规划确定的6万人控制规模,开始向多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城区迈进。
作者 | 吴天帅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三所
作者简介:城乡规划师,近年来主要负责和参与《泛华侨城地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龙岗区街道设计手册》、《深盐路景观提升工程方案设计国际竞赛》、《龙岗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大鹏新区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等项目。
作者 | 王飞虎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三所 所长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