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与发展概况
1.1 相关概念
(1)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 000万人以上的城市。超大城市具有人口集聚、土地资源紧缺、高密度人居环境等基本特征。
(2)健康城市:指不断创建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地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
(3)卫生设施:我国卫生设施体系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和专业公共卫生设施。
(4)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本文研究的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指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对规划范围内全口径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设施、专业公共卫生设施在空间布局及利用上的专门安排。对超大城市而言,按照编制范围和层级,一般分为市级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和区县级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1.2 发展概况
1.2.1 卫生设施建设以专业部门为主导,空间统筹与功能引导有所不足
目前卫生部门主导的、基于医学模式的健康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对于医疗卫生设施统筹布局、多功能引导、平灾结合等缺乏深入研究。
1.2.2 国家层面卫生设施规划标准基本齐全,针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的地方标准仍需完善
国家相关部委在2000年以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划和配建医疗卫生设施的技术标准,但由于各部门管理重点和范围不同,管控口径、分类分级、指标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同时,针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的地方标准较为缺乏,上海等超大城市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不同人群需求和就医特征的规划标准。
1.2.3 卫生设施逐渐被重视,实施落地尚缺乏专项规划的系统支撑
总体规划中的引导要求需要下位规划支撑,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管控有时局限于地块层面,不够系统全面,导致行业部门确定的部分设施在空间上很难落地,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谋划。为此,超大城市尤其需要完善专项规划编制进行统筹引导,从而构建卫生领域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体系。
国际经验借鉴
二是采用层级联动、双向转诊的医疗资源配置模式。例如新加坡将卫生设施体系分为承担综合医疗服务的高层与负责基础性保健服务的基层;除急诊外,病人应先到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就诊,如无法治疗才转至大医院;病人在大医院治疗后,适时转入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这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
三是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均衡、服务便捷。例如日本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因素,形成层级错位、功能协同的基层医疗圈、中层医疗圈和上层医疗圈3级医疗圈。
四是对医护人员、床位等资源实行精细化配置。英国自1971年起就引入定量方法进行人口、床位和病例数的资源配置,从1992年开始由规划专家利用SHAPE大数据决策辅助系统,并结合“医疗五年计划”等相关规划确定设施规模与布局。
上海市卫生设施配置的简要评估
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建立以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医疗服务3级网络,以及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疾病预防控制3级网络。
在设施总量上,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 298所。在服务能力上,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4.72万张、执业(助理)医师7.49万人、注册护士9.35万人。
2017年上海市各类卫生设施规模一览表
3.2 主要问题
3.2.1 资源规模与需求增长有所失配
从需求来看,根据2014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公众愿景调查”,42.6%被调查市民最希望改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医院。
上海市民关于城市卫生设施的改善需求
从供给来看,上海卫生设施规模相较于其他大城市和国家现行标准有一定差距。2003—2017年,全市门急诊和住院总量分别增长192%、214%,而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仅增长83%、59%。
2008—2017年上海市主要卫生资源供给及需求变化情况示意图
3.2.2 资源供给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一是横向上,公共卫生、康复护理等设施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体量小、实力弱;
二是纵向上,区级和基层卫生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尤其是优质人才资源尚未到位;
三是空间上,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公共卫生服务要素的衔接不全、平战结合不够。
3.2.3 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
上海尚未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良好的诊疗秩序也尚未形成,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畅。
3.2.4 资源服务能级亟需提升
对标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区域的龙头,尚未形成辐射长三角区域、服务全国、面向亚太地区的分级医疗卫生中心体系;上海高精尖医疗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足,同时也缺少世界一流的医院、医学院和医疗科技企业。
上海市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思考
4.1 理念更新,将医疗卫生资源视为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资源
专项规划应突破“医疗卫生就是解决看病问题”的传统思路,重新审视卫生领域与卓越全球城市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健康城市”为引领,强化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和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医疗卫生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夯实平战结合、预防为主的防疫基础,实施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健康城市的规划愿景。
另一方面,要以增强安全城市韧性能力为导向,将医疗卫生资源视为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资源,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中心。
4.2 关口前移,构建“防、治、养”三位一体的设施体系
专项规划应围绕居民对健康的实际需求,构建“防、治、养”三位一体的卫生设施体系。重点加强短板设施的规划完善,努力协调好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公共卫生发展与空间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规划控制手段上,采用总床位指标向床位结构指标转变的管控方式,分类提出千人控制指标。考虑到超大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特征,必须改变以户籍人口配置设施的方法,核心设施规模和层级结构应以城市实际服务人口为基础来核算,预留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
4.3 重心下沉,强化各级卫生设施的空间统筹与功能提升
专项规划要在上海“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基础上,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卫生设施的空间体系与功能布局,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平战结合与多功能引导,进一步提升设施的服务功能。
空间体系上,衔接“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实现卫生设施能级配置的重心下沉。其中,主城区强化全球城市功能,强调“做精”;新城突出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强调“做全”;新市镇促进统筹城乡功能,强调“做强”。空间布局上,应根据人口及分布、交通等因素,适度打破行政区划,构建层级明确、功能协调的3级健康服务圈。
4.4 系统整合,推动设施由“相互分立”向“高效协作”转变
专项规划应对现状卫生设施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实现城乡—区域—各层级和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由“相互分立”向“高效协作”转变,提高卫生资源在服务不同人群需求中的配置效率。
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平台,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至少与1家市级医学中心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形成(1+2)+3模式,推进纵向资源联动,顺畅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危急重症转运绿色通道等优先转诊机制;同时,构建区域内“治疗—康复—社区和家庭”的医疗服务链,推进横向资源共享。
4.5 高效治理,实现专项规划的空间落实与常态监管
为保障专项规划的有效实施,除将市级专项规划法定化之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体系及其配套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编制区级卫生设施专项规划;二是制订完善上海卫生设施的相关地方标准;三是建立“闭环”的规划编制和动态监测体系。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将医疗卫生设施及服务体系的优化重点放在对体系的重组与整合上。从空间规划上对现有设施体系进行统筹和功能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重大全球公共卫生风险,将充分考验和体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考虑,需要将上海的医疗卫生资源视作创建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战略资源。
5.2 展望
科学编制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是健康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将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发展目标、指标分配和空间体系等顶层设计问题。
另一方面,促进卫生设施专项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谋划医疗卫生教育和专业人才规划,切实保障规划目标的真正实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上海部分医疗机构探索试点“线上就诊+线上配药+疑难杂症进院”的新型诊疗手段,展现了未来新的空间利用模式。
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上海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规划思考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公共卫生导向下城市社区治理应急模式研究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https://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