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20年2月,亚投行表示将对中国提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协助加强中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认为此举将对全球公共卫生发展带来长远影响。可以预见,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再次进入一个全面快速的建设时期。
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时代,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将面临怎样的转变,建设重点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城市需求与新技术支撑,以及近年有关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的社区建设再思考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以下3类传统设施:
一是通常所指的医疗卫生设施;
二是与环境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收集与转运设施等;
三是市政设施中的给排水设施。
此外,信息时代催生的全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诊疗、在线卫生服务等也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新型数字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新时期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转变
随着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转向存量,增量时代作为土地开发配套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越来越少。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聚集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将从基本供应的达标转向对于安全性、可靠性、保障性的提升上。
在多年行业规范约束下,城市的环卫系统和给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看似能够满足城市公共卫生的基本需求,但实则相当脆弱。相比电力系统、通信系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中完成了代际的技术升级,城市环卫系统和给排水系统的技术水平依旧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但这一现状并非无法突破。
新基建的本质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利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计算与连接更精确匹配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行中存在的效率与安全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然延伸,也是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我国已广泛开展智慧水务、智慧环卫等建设,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
2.2 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服务与管理能力提升
越来越庞大的城市规模与越来越高频的要素流动使得城市问题的复杂度大幅提升。这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同样面临服务与管理能力升级的需求。
传统基础设施的新型化改造,通过测控终端、数据采集传输、数据接收分析、智能化操控、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建设,为服务与管理能力升级提供硬件基础与技术支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城市服务与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实时化、全链条、智能化,以及效率与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以浙江省正在推广的针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管系统为例,为了解决医疗垃圾收运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污染扩散、手动称重误差、转运过程难以校准等问题,项目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搭建和源头信息采集终端、溯源校准仪、闭环监管平台等软硬件设备的研发,实现“物联网+”模式在医疗废物收集、中转、存储、运输中的全过程监管。通过精确到单袋垃圾的全程无缝监管机制,实现了少人化、精细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的高水平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下降,该方式可应用于更广泛的垃圾收运处理与监管,全面提高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2.3 从单一系统建设到复合功能协同
城市管理是分部门运行的,但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很多城市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协作,越复杂的问题越是如此。在新技术驱动下,城市管理中的条块分工将被进一步整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以看到众多以数据协同为基础的综合管理应用。如各城市推出的健康码、疫情决策指挥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打通了各部门商业数据和公共数据,为社会正常运行和管理者高效决策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与科学防疫过程中,运营商数据、出行数据与公安数据的整合为识别感染者出行轨迹和密切接触人群提供了高效工具。
可以预见,随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通过对分散于各部门、各机构单一系统数据的汇集和综合分析,能够实现更多复合功能的协同。这也将成为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手段。
2.4 从一次性建设到动态建设与弹性布局
包括传染病医院在内的各种医疗机构是城市最重要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医疗设施数量、规模、用地要与其服务范围和人口相适应,建立形成内容和形式相统一、适应于分级诊疗的医疗设施布局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火神山医院从决定建设、选址、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只用了不到10天时间。而其后又以更快的速度将多个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建筑改造为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传染病医院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这种建造效率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是无法想象的。其过程中使用的基于BIM技术的大规模协同工作、模块化预制建造,以及尚未使用的3D打印和机器人等技术,都是未来弹性化、共享化城市空间营造的技术前提。
可以预见,未来的快速建造技术将会依赖更少的人力,以更高的集成度和自动化能力实施,提升城市应急、野战、弹性空间营造等场景的空间建设和转化效率,并提供更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对共享空间、弹性用地、战略预留地、可转化功能用地的考虑,将会成为城市应对新的空间需求和不确定风险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转变
3.1 建设与运营主体多元化
传统设施“+新型设施”的升级方式,意味着建设主体需要“+科技公司”。新基建所涉及的科技企业,如通信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智能化集成商等都可能加入建设过程,或是成为主角。
此外,建设成本的提高将促进更广泛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传统基础设施由于服务对象的非特定性和服务的难以计量性,其建设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回收。这是开展PPP合作的主要制约。而新型化升级改造后的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建立新的低成本、可量化的运营方式,将深刻改变传统设施的运营逻辑与营利模式,大大推动社会资本的进入。
3.2 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
传统的“规划—设计—施工—交付使用”项目建设模式在新趋势下将被打破并更新整合。目前,出于控制成本、拓展融资等目的,EPC(设计—采购—施工)、BOT(建造—运营—移交)等工程建设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新基建背景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将是实现应用技术创新升级所必需的新模式。
从对城市需求的梳理,到复合功能设计、产品研发,再到设备部署和系统搭建、优化,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从需求到技术,再从技术到需求的反复考量,需要对城市问题、传统设施、新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需要多专业、多环节的配合。这是由传统设施“+新技术”的创新性所决定,也是新基建时代传统行业升级的通用模式。
3.3 标准规范的升级与地方性探索
首先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传统规范标准。随着公共卫生标准、应急响应等城市治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加之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警示,针对这方面的法规与规划设计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新技术对应的技术标准。新技术集成应用中不同领域的协议、组网、数据模型、安全等标准,均需要在地方实践中完成对接、整合和统一。同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标准,还应考虑与城市其他系统领域数据标准的对接和融合,以利于数据增值应用以及城市整体的智慧化升级。
结语
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上海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规划思考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公共卫生导向下城市社区治理应急模式研究
◆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https://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