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和印度组成的大经济体模式,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主要都是依赖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内技术,但是在后期,这两个国家都开始寻找国外市场,并有选择性地接触外国技术和外国资本。这一套模式显然不够全面详尽。还有一些国家,如巴西、土耳其和埃及,它们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了另一种模式,试图将国内和外国市场、资本与技术结合在一起,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
这些工业化模式也要被放置在更大的发展背景当中,每一种都是将政府与市场、开放性与干预结合到一起,在各个国家情况不尽相同,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对工业化模式或者发展模式进行的总结,被当作程式化的事实是说得通的,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主题会发生变化,也是因为在纳入我们考虑的这段时期内,一些国家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把“未来十四地”分解成类似的小组,互相之间既不会毫无联系也不会完全重叠。从地理区划来看,本来就存在着分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同一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会有许多共同之处。按照由人口和收入水平决定的经济规模来看,也可以分成小型(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和智利)、中型(韩国、泰国、土耳其、埃及、南非、阿根廷和墨西哥)和大型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
按照经济特征的逻辑来划分,可以分出资源丰富、国土辽阔的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南非和印度尼西亚),资源匮乏、土地稀缺但劳动力充足的国家(中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泰国和埃及),有更高工资水平的剩余劳动力但是资源丰富(马来西亚)或者土地辽阔(墨西哥和土耳其)的国家。
从发展模式来看也可以分组,有些极度依赖市场和对外开放(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南非、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有些是靠政府的支持和适度的对外开放(巴西、埃及和土耳其),还有的是靠政府战略性的干预和调整后的对外开放(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另外一些则是靠政府干预和管控之下的对外开放(中国和印度)。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细节。
适度开放基本上就是开放型经济,只在少数领域有为数不多的限制。调整后的对外开放公开地体现出了不平衡,在出口领域有一些战略性的贸易政策,但是在其他领域就有很多限制,对外国资本加强限制,对外国品牌也加紧了控制。管控之下的对外开放受限更多,不仅仅是在贸易领域,在对待外国投资和外国技术方面也有限制。根据地理区划、规模、经济特征或者发展模式进行的分组都表明,发展中国家世界的其他大多数国家,除了很小的岛国或者内陆国,总是会和“未来十四地”当中的一个、两个或者几个国家和地区有共同之处,所以从它们身上还是可以吸取一些经验的。
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又被细分到了更小的群组里,它们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多样性。这种分组就帮助我们关注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共通点。但是在这些不同的群组之间,还有更多的共同因素,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应该能够识别出三个共有因素:初始环境、授权机制和政府所扮演的要么是催化剂要么是引领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