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和国开行联合印发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方案》提出以用促保、分级分类、因地制宜、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原则,做好六项主要任务。开展资源认定管理,建立分级机制和遗产数据库,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工程项目,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支持老工业城市依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鼓励省市、行业、区域设立工业博物馆,开办各类展览和体验活动,培育产业生态。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完善配套商业,发展旅游,促进改造与现代商务融合。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加快城市滨水地区港口和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用地更新,推动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对公众开放,依托工业遗产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城市文化公园。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将工业景观标志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节事活动结合。(图片来源/飞客茶馆)
本刊观点: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在西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启动产业升级和转移后便已开始,但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则是很晚近的事。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在俄罗斯召开大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工业遗产和保护获得明确的界定。近十几年,随着中国城市中心区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大量闲置厂房、空间出现,也造就了一波工业遗产保护热和空间再利用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但除了文创消费、遗址公园,工业遗产保护还能达到什么程度?例如,中国目前已是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没有一处是近现代遗产,尤其工业遗产。在日本,2015年成功将“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钢铁、造船、煤炭产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数量繁多,但重视程度仍远不够。目前最有条件申遗的工业遗产,是湖北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群。当工业遗产进入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时候,将是中国对待近现代发展过程更为成熟的表现。《城市中国》53期《克拉玛依》详细记录了一个工业遗产丰富的城市发展与转型的过程,购买含该期杂志在内的“城市更新专题限量包”可点击“阅读原文”。(本刊评论员宋敖发自上海)
02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总体规划
6月3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分五部分内容,包括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总体形势、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等6个方面。但目前还存在6大方面问题,包括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等。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基于此,必须在2035年前这一周期内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强调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四大基本原则,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等目标。今年底前相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编制各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2025年前解决一系列核心生态问题,2035年前全面实施完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则包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修复、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东北地区矿山生态修复、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海南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图片来源/揭阳在线)
《规划》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等目标。对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和管理边界,《城市中国》75期《中国国家公园进行时:从旅游依赖到规划覆盖》通过国内外一系列案例和理论研究,探讨从风景名胜区到名副其实的国家公园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生态伦理与认知偏见、管理问题与产业升级,给出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解释,展现其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继而从多层次讨论“国家公园”将来是否独立于诸多分类体系?其他的体系如何为国家公园缓解生态压力?诸多“国家XX公园”是否有机会通过后旅游拉动GDP时期的修复和再度跻身“国家公园”,以及不合格的“国家公园”是否有退出机制?以“我们需要如何保护自然”的话题发散,解读了国家公园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关系,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在旅游休闲的选择性方面上,国家公园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本刊评论员丁丁发自上海)
03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
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纵深,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通知》要求各地把资源重点投向县城(县政府驻地镇或街道及其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建设各类公共设施时,注重做好与邻近地级市城区同类设施的衔接配套。兼顾县级市城区(市政府驻地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及其他区域),以及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将其一并纳入目标区域。建设任务含17项,主要分4类,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围绕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要响应疫情防控需求,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通知》要求各地要分级谋划项目,着眼财务和收益状况,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项目,分批实施。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优化建设用地指标和增减挂钩配置,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图片来源/定兴县政府官网)
一直以来,中国就有两类县城,一类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县城,另一类则是其他地区的县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公共设施、资源在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在主城区和县城之间的差异是尤其严重的,基础设施在这些非中心地区严重滞后,也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体现。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提升科教文卫等资源,以及提升县城内部的各种基础设施,是有助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缩小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靠近区域中心城市的县城来说,优化内部的资源也有助于这些年一直提倡的“融城”和“都市圈”等计划。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大城市发展已经具备较高水平,但是在优化非中心城市职能、提高其发展水平这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10到20年,非中心城市能否逐渐追上大部队,将会决定我国能否向着更高水平发展。(特约评论员追忆发自上海)
04
完善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五方面十二项措施。支持企业设施建设,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积极支持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投资新建扩建大型农产品流通骨干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落实农产品流通用地政策,支持建设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设施。城市周边建设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连锁餐饮等销售终端提供配送服务的生鲜农产品公共配送中心,参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政策。在用地方面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隐性门槛。地方有关部门要做好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生鲜电商前置仓等终端网点规划布局,统筹解决因城市零售终端规划不合理、布局不完善等导致的用房难、房租高等问题。新建住宅区要规划建设一定面积的社区菜店,对老旧住宅区要通过行政购置、腾退区域利用、房产置换、集中连片租赁等方式,加强社区菜店等便民零售终端建设。鼓励社区因地制宜留出服务生鲜农产品终端配送的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空间,推动生鲜电商等新零售业态的发展。加强规划与公共设施配套,将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充分考虑城市需求和发展空间,加强统一规划,避免同质化项目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加强政府公益性配套,着力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检验检测、垃圾处理、信息化设施设备,以及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田间地头建设初加工、预冷、储藏、分等分级等设施,按照公益性设施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切实改善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条件。(图片来源/漳州新闻网)
一句话新闻
6月11日,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正式对外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限30天。
6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12日国新办举行了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在会上介绍了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的用途和监管方式等信息。
6月8日,武汉市通过《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0~2022)》(送审稿),提出用三年时间构建城市“超级大脑”,2021年实现5G市域全覆盖。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