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老旧小区而言,最缺的不是外部环境美化,而是内部功能结构、市政管网设施等的改善,如独立卫生设施、电梯的改造,社区的适老化更新等。这需要“由内而外”从基底进行更新,没有外部环境美化显效快。由于工程可能涉及入户开挖、断水断电等,工程量大,工期长,施工期间会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同时由于牵涉到居民现有的利益格局,协调时间长,居民畏难情绪很高,成为了社区更新中难啃的“硬骨头”。当前制度和组织模式很难持续有效地撬动,需要改变思路、创新更新机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区发展更新与规划评估
长期关注上海的社区微更新
△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约15.5公里,是浦西滨江岸线最长的区。百年来,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近代工业乃至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汇集了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煤气厂等大量的工业遗存。2019年9月,经过三年的改造,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昔日“工业锈带”重焕光彩。杨浦滨江段也成为了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的展场,以艺术活力带动区域振兴。(延伸阅读:SUSAS|节事作为触媒:驱动空间更新 ,鼎新治理制度)
图片来源:ArchDaily
赵:其实并没有“更新高峰过去”这一说,从市、各区每年的计划和财政预算来看,近五年都在不断增长,说明社区更新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中。2016、2017年“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项目在面对社区外部环境美化和设施改善上,比较容易介入,设计师参与热情高,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这一主题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的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接下来是需要认真而踏实地将成果继续推进——建立公平持续有效的更新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延伸阅读:“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的难点与破冰)
△ “行走上海”2016、2017年社区微更新试点项目分布(黑底黄字:2016,黄底黑字:2017)
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达503.28万,老龄化比例已达到34.4%。上海业已成为全国最“老”的城市,并且老龄化趋势仍在上升,高龄化特征凸显。上海从2005年开始实施“9073”养老服务格局,但这相对于上海老龄化的速度,杯水车薪。现在65岁以上的老人并不喜欢去环境陌生的养老院,更愿意原地居家养老。但是他们居住的环境实际上非常不适老,老公房没有电梯,室内的无障碍程度也很低,厨房、卫生间几乎都有高差,轮椅容易倾翻,地面也不防滑,老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亟待提升。“一碗汤距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成为“原居安老”的需求趋势,老年人能够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家属也能够就近探望。因此,经过一轮以公共空间环境优化为主的社区微更新之后,针对当前上海市所面临的问题,社区适老化更新改造将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领域。
△ 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的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与邻近的居家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等创新模式,打通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养老服务离老人只有“一碗汤的距离”。长者照护之家房间内的床是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智能护理床,同时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老年人,在家也有一张相同的护理床,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机构服务。长者照护之家还安装了座椅电梯,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方便地上下楼梯。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进一步推动民主化,
合法公平地平衡多方利益
赵:在旧城更新中,大片拆除重建之后,剩余的都是比较小的地块,有的还是风貌保护区,限高、限容积率,民生改善需求迫切,但是从市场角度是没有利润空间的,开发商不愿介入,政府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改善,虽然理论上有很多途径可选择,但这个过程往往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变动,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负面的反馈。
现实条件下,项目沟通及实施都会受到时间、资金等条件的约束,沟通不充分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有时政府及职能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出发点也非常好,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民主必经的过程,当前民主过程的规范化、专业化都存在很大的缺口,法律条线上的矛盾都成为更新过程中的障碍,所以,接下来的城市更新,可能更重要的是合法公平地平衡多方利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工作机制。
△ 同济大学徐磊青教授带领的团队对浦东新区塘桥社区进行了微更新改造。改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参与式设计的理念。项目进展过半时,设计团队将设计模板和效果图版抬到现场展示,并给居民发放贴纸,让居民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延伸阅读: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塘桥社区规划实践——访同济大学徐磊青)
UC:应对日益老龄化的上海,老公房加装电梯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也不具可复制性,您认为加装电梯推进困难主要的症结是什么?
△ 老公房加装电梯,最重要的是征得楼内全部居民,以及小区三分之二以上居民的同意。虹口曲阳路428弄悦华小区2号楼为老公房电梯加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2015年8月,2号楼推选出4人组成“电梯加装专项组”,从了解政策、考察取经开始,到研究筹资协议、出资方案、可行性报告。同时为取得小区居民同意,居委会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专项组”中一人被增补为小区业委会委员,加强与其他业委会和小区业主的沟通,并针对疑虑一一提出解决方案。2015年12月,小区90%以上业主同意2号楼电梯加装方案。经过两年的改造,2号楼最终于2017年8月装上电梯。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