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研究限量包、城市更新限量包热销之后,《城市中国》最新推出危机管理限量包。
后新冠时代,掌握城市危机管理视角,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先决条件。
当今时代,人类集体进入风险社会,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具备防灾应急的预判能力、团结协作共进退的社会韧性。应对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为了推动疫后复兴,中国迎来诸多新的顶层设计,从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建立,到“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体的经济模式等,每个方面的新战略都影响着中国城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人们需要从抗疫中学习,把经验融入过去对危机管理的理解中,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和我们一起,做有备无患的城市居民,做冷静且具有宽阔视角的城市观察者吧!
31期
《灾后重建 危机管理》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社会和建筑城规界对危机管理、灾后重建的关注都达到了一个巅峰。各界共同努力推动的一系列转变也从那时候起埋下种子,其中的很多成就都对今日我们的战疫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期课题也是本刊作为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特邀参展杂志的作品,与《Volume》杂志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传播实验室合作编辑。在本期课题中,本刊从灾害系统、评估机制、行为组织、利益协调、土木再生五个层面理解危机管理和灾后重建。坂茂、冯果川、黄伟文、刘家琨、谢英俊、杨晓东、张永和等建筑师参与本期并展示了自己对危机管理的理解,以及在应对地震灾害等紧急状态的环境下所作的设计。
32期
《能源战略:全球危机中的中国对策》
能源的世界地图,与自然与政区的世界地图,不是同一张图。这期课题的封面上就能一目了然。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2008年的这期课题中,本刊立足于世界能源格局,从中国应对能源危机、谋求可持续发展而推动内外战略布局和改革发展的视角,提出若干批判性的思考。自油气能源的战略价值被发现以来,它们在地层中的不均匀分布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战略格局和游戏规则,形成一幅充斥着领土纠纷、资源争夺、价格竞争和政治博弈的全球图景。这种节奏至今不仅没变,反而愈演愈烈。
在本期课题中,可以读到潘家华、査道炯、王伟、林伯强、韩晓平、董秀成、莫神星、刘建生、南希·列文森、陈睿娜等专家的观点,李虎等建筑师关于能源话题的讨论和案例展示,以及艺术家刘庆元的版画作品。
35期
《花好四万亿!》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距今已十年有余,跟新冠疫情比起来,那一波事件的影响好像小了不少,其实这也是时间的魔法,放在当时来看,中国经过2008年的种种大事件之后,确实也面临经济上的大考。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布局发展,这也是当时国家出台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的大背景。这四万亿在之后的具体影响,就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今年上半年各界对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方式、用途和影响的大讨论,令人追忆四万亿时期,可比较之处甚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基建”,针对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等社会民生领域多方面的长久之策,当年的情况与未来的情况也许都将有一些关联。这期课题由何新城担任客座课题主持和设计师,参与课题号召预测未来走向的机构多达数十家,来自各方面的研究人员都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供了建议。有些畅想令人瞠目结舌,却看上去与今日现实十分相似。个中奥妙,大家可以把杂志拿到手后,自己慢慢体会。
48期
《危机出没主意:多重主体的城市自救行动》
2011年的《危机出没注意》课题对《城市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期。从工作原理上讲,我们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拆解,再重新建构一套理解危机管理问题的关键词结构,然后四面出击,寻找了大量从历史到未来的素材,从人、物到信息等各方面的元素。危机管理看起来着力点是在发生之时和之后,其实人们也都明白重在预防,然而事前工作却是最难,需要体系性、原则性的工作。我们从日常防灾、被灾机制、历时弹持、共时共生四个层面或说步骤,谈到建筑、社区、区域如何面对危机,治理和秩序对应急组织有多么重要,经验、对话、总结、探索对与灾难相处而言有何实用性,从舆论、反思的角度去接受剩余状态并做好未来继续生存的准备。
韩新、姚晓博、孙靖文、吕孝礼、滕五晓、张志安、张闳等学者,刘涤宇、朱竞翔等建筑师,徐来等NGO人士参与本期课题。本期还对传染病防疫宗师伍连德博士清末在东北消灭鼠疫的经历作了回顾。
69期
《城市2030:危机应对下的筑梦与跃迁之路》
2015年本刊推出了专注于研究全球城市2030年版城市规划的课题《城市2030》。当时编辑们认为,2030年的地球上将呈现高度集聚又高度分化的城市世界,现代文明的高速前进不断地推动着更新的追求,科技革命的红利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2000~2015年这十五年时间里,世界和中国都迎来剧变,中国城市化进程给人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走到了谋求更高发展水平的十字路口。应对资源环境危机和老龄化等问题的挑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需求,城市展望2030、2040而打造未来愿景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智慧产品的支撑下,城市才有空间仔细研判如何迎接挑战。
课题中列举了悉尼、东京、芝加哥三个城市的远景规划,并提出了本刊认为的十大未来关键词:自由家庭、复制自贸区、跨国大交通、超级汽车、专业农户、创客、人机交互、垃圾政治经济学、老年友好城市和住宅产业化。
城市中国除了在杂志课题上关注各种城市危机话题以外,微信「疫·城·生活」系列还关注了今年的新冠疫情危机。
从2月28日至6月21日,全国撰稿人共为我们撰写了21篇文章,讲述新冠疫情下城市人的生活,涉及哈尔滨、农安、阜新、赤峰、南通、余姚、湖州、温州、天长、黄山、安庆、厦门、太原、武汉、香港、深圳、广州、祁东、重庆、成都等城市。正如系列专题推荐语所言,“我们希望那些宣传语中的‘大城’,拥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市民免于匮乏、免于恐惧。享有生活”。
线上线下一起读起来吧!
购买城市危机管理限量包,请点击“阅读原文”,库存稀少,手慢无!
文/里斯本
策划/崔国
—
如果屏幕前的你有感兴趣的城市话题,
欢迎来信交流。
每一封信都将获得认真的对待。
email:cgcuiguo@urbanchina.com.cn
来信请附上话题名称、300字以内的解读,
并注明你拥有的素材。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购买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