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更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6月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2020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各省(区、市)审批批次用地时要明确具体项目,防止产生新的批而未供土地。要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对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在用地批准时配置计划指标。对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以当年处置存量土地规模作为核定计划指标的依据,加大存量盘活力度。地方批准农用地转用项目,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行审批用地,预支计划指标,并在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用地备案系统及时报备。每个季度末,自然资源部根据各省(区、市)在备案系统报备情况,统一确认配置。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中,对2017年底前批准的批而未供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50%核算计划指标;对2018年以来批准的批而未供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30%核算;对纳入本年度处置任务的闲置土地,按处置完成量的50%核算。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相关计划由各省(区、市)根据需要确定。《通知》提出,落实国务院大督查奖励、继续实施“增存挂钩”、全力支持脱贫攻坚三方面激励政策,核算期末将对做得好的市县奖励用地计划指标。继续安排每个贫困县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脱贫攻坚,不得挪用。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可预支使用。
6月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和国开行联合印发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方案》提出以用促保、分级分类、因地制宜、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原则,做好六项主要任务。开展资源认定管理,建立分级机制和遗产数据库,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推进重点保护展示,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工程项目,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支持老工业城市依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鼓励省市、行业、区域设立工业博物馆,开办各类展览和体验活动,培育产业生态。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完善配套商业,发展旅游,促进改造与现代商务融合。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加快城市滨水地区港口和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用地更新,推动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对公众开放,依托工业遗产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城市文化公园。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将工业景观标志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节事活动结合。
6月12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海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意见》。《意见》旨在持续深化粤港澳海事管理机构协同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卓越的海事服务。《意见》提出坚持协同、创新、安全、绿色的四大发展原则,以2022年、2035年两个节点,提出发展目标,最终将全面建成海事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海事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区、海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意见》提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产业要素聚集,支持船舶管理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以香港等地作为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基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竞争力。支持智能船舶、水上飞机等航运科技创新,推动智能航运发展。开通海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稳步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海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大湾区海岛、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建立高效便捷的游艇自由行管理机制。支持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有序建设,促进区内邮轮港口良性互动及有效协调分工。服务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支持对周边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粤澳海岛旅游、公共旅游码头建设,支持水上旅游新业态发展,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和支持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深圳前海建设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支持广州南沙发展航运金融、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探索建立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支持江门、中山、东莞、佛山、惠州、汕尾、肇庆等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助推大湾区建设。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航运高质量发展,深化粤桂海事协同合作,推进“平安西江”建设,服务大湾区发展。支持提升西江出海航道通过能力和通达范围,提高航道等级,构建干支通达顺畅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提高西江干线船舶标准化水平。
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由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规划针对的空间范围涉及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两区一县”。示范区总体规划范围约2413平方公里,并将紧邻示范区需要一并规划研究的约486平方公里区域作为规划协调区。先行启动区范围为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姚庄5个镇全域,约660平方公里。规划编制过程中强调引领度、集成度、显示度、多样性、操作性和协同性,体现了生态绿色新理念、人居品质新示范、新江南文化新空间、跨界治理新机制和“开门做规划”等特点。示范区以“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为发展愿景,提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韵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五项总体原则。规划草案确定,将形成“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和“两核、四带、五片”的城乡空间布局,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总量为:建设用地总规模75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比控制在32%,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重75%~80%,单位建设用地GDP不低于15亿元/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为380万人,将实施引导城镇就业密度的管制政策,分类制定就业岗位密度,示范区职住比控制在0.5左右。规划实施将形成三级八方的联合工作机制,涉及上海市规自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与青浦区、苏州市、嘉兴市、吴江区、嘉善县政府的合作协调。规划编制的核心技术团队包括中规院、上海市规划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浙江省规划院和苏州市规划院。
6月23日,上海市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草案开展公示,将至7月22日结束。本次新片区规划的范围为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全域面积为873平方公里。根据草案,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空间组织方面,草案强调轴向带动、大疏大密、有机生长。空间结构上将打造“一带三核、三廊九片”,城乡体系上将打造“主城区-功能组团-城乡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上将打造“中央活动区-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一带”即沿海发展集聚带,依托沿海交通走廊,串联滴水湖核心片区、各产业片区以及生活片区。“三核”即一主两辅,一主为主城区功能核心,强化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贸易、跨境金融、总部经济、航运服务等功能;两辅为海湾、奉城功能核心,强化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三廊”即大治河生态走廊、浦奉生态走廊、S3-浦南运河-大芦线(团芦港)-白龙港生态走廊3条主要生态走廊。“九片”是以生态走廊划分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9个片区,包括滴水湖核心片区、综合产业片区、先进智造片区、新兴产业片区4个主城片区以及奉城宜居片区、海湾特色功能片区、绿野乡美片区、青村水韵片区、金汇居住片区5个周边片区,片区之间强调功能产业联动、交通互联互通、空间形态协调,实现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在新兴产业片区和海湾特色功能片区规划2处生态绿心,分别为临港绿心和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纵深,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重要支撑。《通知》要求各地把资源重点投向县城(县政府驻地镇或街道及其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建设各类公共设施时,注重做好与邻近地级市城区同类设施的衔接配套。兼顾县级市城区(市政府驻地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及其他区域),以及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将其一并纳入目标区域。建设任务含17项,主要分4类,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围绕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要响应疫情防控需求,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通知》要求各地要分级谋划项目,着眼财务和收益状况,区分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项目,分批实施。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优化建设用地指标和增减挂钩配置,保障合理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