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摘自本书
第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为何被现代人用来演绎物质现象,而不是人生和宇宙的本质?(这个问题涉及经验主义对现代人思维的影响,在学习了第二篇之后应该可以自己回答)。
第二,如何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执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来缓解“唯一真”造成的矛盾?(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但现在还无力回答)。
第三,不能理解三段论的七个要求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之一:“海战问题”【The Sea Battle:“明天会有海战。”“明天不会有海战。”按亚里士多德逻辑,只可以一句是对,一句是错。但如果头一句在此刻是对,那么明天一定有海战。若是如此,则“可能发生”是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理念。发生的就是发生,不发生的就是不发生。“可能发生”是不存在。但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从潜质到实现”的思路会有冲突。他未有处理。这要等到笛卡尔的“息息相关”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1]】。
第四,在谈到“后退问题”(The Regress Problem)时,推理上的因果与本质上的因果有何区别?
1)假如a属于所有b,b属于所有c,则a属于所有c;
2)假如a不属于任何b,所有c属于a,则c不属于任何b。
1)以上我们推导了希腊理性中的唯一真理,那么基督宗教中的唯一真神是否是在阿奎那的“五个证明”中证明的?
2)第一原则和第一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部分复述的逻辑尚未清楚)
“唯一真”的科学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维影响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基因。
理性思维就是严密的推理性逻辑思考,类似于笛卡尔谈过的几何思考,从清晰、明确的定义出发,每个命题都有确定无疑的根据和理由,需一步步推导出唯一真的结论。这种推理过程用在有精确明晰的定义的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是非常合适的。(但用在与个人经验有关的科学上呢?)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把“知”的问题摆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同时他区分了经验、技艺和科学,认为科学是最高的“知”,科学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超越了任何功利的考虑。这也是希腊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到亚里士多德,西方的理性主义日趋成熟,理性主义所推崇的唯一真的科学精神,强调实验、分析、推导、批判等非常严谨的科学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科学共同的伦理规范和精神追求,为物理、数学、农学、天文、医学、计算机网络等各门类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思考方法基础,使西方近现代科学成果丰硕、独领风骚。不得不感慨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文化)影响之深远!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在以往与西方人的接触中,他们的较真让我印象深刻。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更循规蹈矩,更遵守规则,有一种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1]。西方契约精神源于世俗的哲学和宗教的信仰,早期更多依赖道德自律,到了近现代,契约精神更彰显其法律属性,自律与他律交互支撑,此消彼长,维持着权责对等的社会(世界)秩序[2]。笔者看来,“唯一真”的基因使西方人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因此使得个别西方发达国家无比自负,宣扬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强制推行自己定下的规则秩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对与错得由他说了算。这显然打破了世界共存的基础——平等与自由,也违背了契约精神的实质。西方人离他们的信仰越来越远。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契约”(例如地契、房契),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人仍需提高诚信素质。孟子曰,“诚也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被古人视为顺天道的个人修养。在利字当头的经济社会,诚信精神越发成为稀缺资源,单纯强调自律而无视他律是不现实的,往往需要诉诸法律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中国是人情社会,闹到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不仅失了体面伤了感情,也终将使人信用存疑。一事假,百事假,人品受到质疑,谁还敢与你相交,你又如何成事。背离“天之道”,将在“人之道”中迷失。
西方有“契约精神”,东方有“诚实守信”。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不仅需要法治,更需要诚信德治。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契约精神”词条[EB/OL]. [2020-03-0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91%E7%BA%A6%E7%B2%BE%E7%A5%9E/11513
[2] 范正利. 惟契约精神不死,方见消费社会有序[J]. 人民交通, 2019(3): 5.
第一篇 源头
相关阅读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