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是本刊创刊40周年,我们评选出了《》“最具影响力学术文献”共40篇。3月13日,本公众号发布了评选结果,并在之后将这些“老”文章整理出来,从3月26日开始分八次推送。在整理这些优秀文献的时候,小编发现,尽管时间已过去了40年,尽管在今天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炫酷的新技术、新方法,但这些“老”文章里提出的“老”问题,直至今天似乎也没有很好的答案。这提示我们,“城市规划”关注的核心,始终应该是“人”。整理这些文献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初心的过程,希望您在阅读这些经典文献的时候,也有同感。
〔摘要〕本文是有关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的一个起步阶段成果,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是高铁发展背景的国际比较,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包括城镇化程度和高铁铺展速度等,指出高铁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带来的影响不仅不同于其他已经发展了高铁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而且其影响会更深远。第三部分是在综述国内外现有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高铁对城市影响之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适合本研究的高铁站分类,并解释该基本框架的普遍应用性及其在分析中国城市情况时的特殊考虑。最后,我们就高铁如何影响高速城镇化中的中国城市提出三个假设性的推测,作为我们下一步研究要证实的内容。
图1 世界各国高铁建设时间与城镇化曲线的关系
图4 个人平日行动的时空范围及高铁时空隧道的影响(1):跨城市当日往返商务
图5 个人平日行动的时空范围及高铁时空隧道的影响(2):通勤出行
在高铁网络系统内的功能:枢纽、中途站、终端站?
与其他类型铁路系统的关系:高铁专用站还是高铁—动车—普铁混合站?
高铁站本身的规模(线路量、站台数量、设计日流量)
在城市的什么区位:市中心、城区边缘、新城、机场?
在同一城市内的单一性:单一高铁站还是多个高铁站之一?
附近地区居民与居住区的特征
附近地区商业与商业区的特征
附近地区与车站硬件基础设施(道路、站场等)的配合关系
车站衍生需求在站内外部空间上的关系
商业方面(展览场馆、办公场所、餐饮服务、商场、休闲设施等)
居住方面(旅馆、公寓式酒店等)
环境配合
形象配合
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国际大都市、省会、地级市等)
经济特征(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
人口规模
面积
主要对外(客运)交通方式
高铁站到市中心的(时间)距离
连接高铁站市内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连接度(按集疏运能力给予权重)
主要交通连接方式到城市主要地区的可达性(按人口密度或者办公面积给予权重)
高铁站到最近车站所在城市的(时间)距离
高铁连接后的旅行时间节约(指门到门的全程出行时间,经过高铁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得到的曲线)为正值的范围内包括哪些城市
高铁连接的方便程度(日车次频率、平均换乘等待需要时间)
高铁站在高铁网中的相对位置(网络节点可达性)
两地的产业差异
两地的产业内部相关性
两地产业人员素质的互补性
两地在工资水平上的差异
两地在物业租金上的差异
两地的总体居住环境的差异
表1 二维高铁站分类
4 代结束语:发展高铁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种种有待证实的推测
本文所构思的分析框架只是一个基本思路,它必须有针对性才可能收到真正的分析效果。我们认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规模建设高铁的国情,会带来不少其他国家没有出现或者没有造成城市进程变化的深层次影响。我们仍然从框架涉及的三个层面入手,列出三方面待证实的问题,代为本文的结语和下一步研究的关注重心。
作者:王缉宪,香港大学地理学系,副教授。jwang@hku.hk
林辰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生。Linchenhui66@163.com
排版:徐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