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摘自本书
参考文献
[1] 郑如霖. 论英国大宪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性质[J].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1): 111-121.
[2] 孟广林. 中世纪前期的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J]. 历史研究, 2000(2): 134-147, 192.
[3] 何勤华, 王涛. 《大宪章》成因考[J]. 法学家, 2017(1): 92-108, 117-178.
[4]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5] 程汉大. 《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2(2): 14-29.
1. 15世纪的人文主义
15—16世纪,欧洲有两场文化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其动因都指向中世纪宗教与社会的矛盾,但两场变革的历史效果却大相径庭。
文艺复兴是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是指14—16世纪,一场通过汲取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文学、艺术的精华,把中世纪对宗教信仰的关注转变为关注人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思想文化运动。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传入,珍藏在意大利各修道院和拜占庭地区的古籍被广为传播,那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阅读的书籍得以在民间流传。一方面,这为人文主义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使他们有机会阅读古典文化的人性美,重新发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他们在书籍中找到了信仰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有机会阅读《圣经》等宗教书籍的原本,而不是像中世纪时期那样,只能听神父宣讲、解读,教徒们对神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 与罗马教会的关系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都具有反对罗马教会的倾向,但人文主义者往往很容易与教会和解,因为他们追求享乐和感官的刺激,追求人欲。这些也影响了神职人员,使以前强调的禁欲之事渐渐被接受为正常的事,从圣彼得、西斯廷等教堂的壁画、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十分流行于当时的上层社会,他们甚至将神人性化,如拉斐尔的圣母像、米开朗基罗的一些圣经题材的艺术作品。当时的神职人员为了附庸风雅,也愿意与人文主义者来往,两者巧妙地互相妥协、相辅相成,最终成就了一大批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是要求以人为中心,它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这与教会以神为中心的思想相违背。虽然文艺复兴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形成了有力冲击,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会统治下社会的基本格局,这与后来的宗教改革相差甚远。
作者:邱燕,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第一篇 源头
相关阅读
编辑:顾春雪
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