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图1 南京西桥路百度街景图片
街道通畅性:在城市空间中呈现扇形圈层放射状的整体结构,受长江等自然地理要素影响,步行网络重心较城市建设强度重心和形态重心向东部偏移;测度数值呈现出南高北低、内高外低的分布特征,且与街道等级和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正相关。
街道便利性:呈现出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的整体结构,这说明街道服务便利度受到南京城市单中心体系布局的影响作用明显,覆盖度数值在老城区域较高;丰富度则与道路等级、周边用地性质公共性正相关。
街道舒适性:其分布特征在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中呈现差异,自然环境舒适度受城市山水要素和建筑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呈现出内低外高的空心化整体结构;人工环境舒适性则呈现出内部核心与孔洞连绵、外部指状延伸的空间分布特征。
街道安全性:呈现内部高值震荡、外围环状割裂的空间分布特征。这说明城市内部风貌破碎和外围的切割性要素不仅影响人工环境品质,还对空间安全感也产生了破坏。
通勤导向型街道:此类街道密度较大,道路等级较高,道路距离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相对较远,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较强的通行能力,其功能属性更偏向于通勤。
景观导向型街道:此类街道的街区建设强度较低,距自然景观要素相对较近,多有公共绿地分布,具有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幽静的空间氛围,适宜步行者进行休闲运动类的活动。
生活导向型街道:此类街道有较强的服务能力,较高的人群活力和优质的人工环境,适宜步行者在其中进行购物消遣类的活动,为增加行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图2)。
图2 生活导向型街道:南京科巷百度街景图片
——全文——
图1 街道可步行性及相关理论演变历程
图2 多学科领域的测度指标汇总
表1 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
图4 百度街景数据和全卷积复杂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要素及结果
图9 南京街道安全性特征
图10 街道可步行影响因素层级及模式分类
作者信息
杨俊宴,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yjy-2@163.com
吴浩,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郑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分享自“国际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靠谱规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