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我城,不在他方。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16 00:00:5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My life, it’s here.
临时被安排去宁波出差,飞机上,伴着一点白噪音,是最好的读书时光,恰巧遇到了龙应台先生的《我村》。
《我村》说,香港仔是“我村”,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务办完。作为台湾人,龙应台可能是最了解香港文化的。在那个熟悉的区域,固定的银行财务经理会本能地操着吃力的国语与其对话;美容院的老板在她没出声前已经知道了她想要的发型、喜欢的染发品牌;街边的邮局仿佛从“清朝”穿越过来收着“二十文”;菜场的肉铺老板愉快的讨论着关于两岸三地对于“蹄髈”的不同称呼,与其说方便,不如说,这是一个熟人世界。
(街市的熟人世界,图片来自网络)
前不久,配合有关于“生活圈”的研究,正好做了场居民日常生活方便程度的调研,负责的同事临时有事,辗转到我手上,准备工作略显得仓促和简单,样本也仅仅限于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但仍让我有些感触。
早些时候,《知日》旗下《日和手帖》曾有篇文章,介绍了有如我们一般年轻人,忙碌工作一天后,最为热闹和有生气的地方是菜场,当时我深以为然。在这里,能够收获的讯息和人情冷暖远比当下的超市要多得多。即使来的晚了,熟悉的摊主也会留下一块“正块子”的排骨,还贴心的提醒去隔壁摊上买个萝卜,煨个时令汤清清火;卖菜的嫂子一边口念心算着菜价,一边麻利地帮你把菜放进塑料袋,临走时还不忘传授下一两个生活妙招。而年纪稍长些的人,菜场更是交流互动和消息传播的平台,几个熟悉的婆婆你等我我等你约着一起去买菜是常有的事,家长里短、街里街坊自是不必多说,就连有些社区重要信息的传递,也会选择这种最传统口口相传的方式。
(菜场是生活的聚集地,图片来自网络)
自从工作以来,我从来没有在工作日上午10点出现在菜场附近。托这次调研的福利,让我感受到这个时间的菜场,远比我想象中更有生活的味道。还没有进入正式菜场的大门,只是踏入门口那条街,就已经完全被代入了熙攘嘈杂的环境。街边各式各样的杂货店、过早摊,已经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自然是有住在附近的街坊,他们完全知道每家小店的差异和特点,长期积累的人气也使他们在各自熟悉的店前逗留和寒暄。武汉人爱吃,全武汉牛肉粉TOP10、发糕TOP10、糊汤粉TOP10,也隐藏在这样的小里弄中,资深的吃货凭借着民间地图和分享家的测评指引,慕名而来。
(老旧建筑改造的知名虾店,笔者调研随手拍)
一起出行调研的,是一帮在校的学生,对于路边满满的陌生人,略显生涩。一个胆大的女生,随机采访了一位在路边过早的作料铺老板,是位在武汉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外地人,虽乡音未改,但早已习惯了此处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问及调研有关的生活便捷程度的问题,起初自然是略带隐藏,慢慢的聊开了,在交通出行、购物买菜等方面赞不绝口,但她在这里呆了接近二十年,仍然对于属于自己的“房”是一个憧憬。
(老街小巷,笔者调研随手拍)
穿过一个类似拱门的牌坊,是别有洞天的旧里分——三德里,闹市之中,居然藏着这么一块僻静的角落。上个世纪初建造的里弄和街巷里,多为六层楼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曾经被划入法租界,毗邻当时最繁华的中山大道和人来人往的旧汉口火车站,旁边又是演汉剧和越剧最为有名的天生剧院和天仙剧院,熙熙攘攘,盛极一时。
(“别有洞天”的三德里,笔者调研随手拍)
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的今天,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没有变过,唯一变了的是我们的时代,里面的人憧憬外面生活的繁华与现代,外面的人羡慕里面的宁静与底蕴。我们一帮人,从踏入三德里开始,便开始对“肌理”、“格局”、“文化”赞不绝口。沿路走着,居委会主任问我,你愿意住在这里吗?我频频点头,忙不迭的说愿意啊。对方摇摇头笑笑,真该让你来住几天啊,你就知道冬冷夏热的苦、墙板脱落的危险了。原来这里的问题,更直接的居住环境和品质呀。
(有年头的管道,笔者调研随手拍)
(晒煤球,笔者调研随手拍)
什么是我的城。我想,说的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最归属的生活基本单元,就是我们最安全和方便的生活空间。这些年,有机会的时候,也会到处走走看看。与前些年不同,特别流连于当地市井的生活,当地人的市场、食铺、街巷,才是最真实的城市;景点的背后,才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每个地域、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文化和故事,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唯一相同的是,人,都渴望自己的基本生活是舒适和方便的。
那么,是这样的,我们的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关注“两头”的东西了,往宏观的层次,更加关注区域之间的协同和抱团发展;往微观的层次,会更加重视社区单元的建设。为什么我们会将重心下沉到社区、生活圈这样的尺度呢,我想,从上往下来说,社区作为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单元具备管理和自治的能力,适宜的规模具备实施和建设的可能,相对完整的功能改造和提升具备的条件;从下往上来说,也只有每个单元建设和发展好了、宜人了,才能组成宜居城市、美丽城市。
我们的规划强调“以人为本”不是一天两天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方法也日趋成熟了,当前,我们规划人的出发点可能也得变一变了,不再是一味的寻找鸟瞰的上帝尺度,更多的回归到人的尺度上来。
众规武汉
zg.wpdi.cn
共同规划,跨界规划,开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