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理念正从追求高速度迈向追求高质量,这对于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益于塑造中国的文化形象,促进全球文明互鉴,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发力点。研究基于GIS技术,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皮影戏为案例,研究其以欧洲城市为传播目的地的空间传播特征,并分析其传播特点。本研究对于促进非遗事业跨空间发展,扩大传播质量,“以点带面”逐渐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活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给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一个国家、民族只有积极与其他国家展开文化交流,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才能保持文化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创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空间传播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
当前,学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空间传播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层面,多为文化特征研究[1]、传播价值[2]、内容[3]、策略研究[4-7],以及在跨文化空间传播过程中自身保护和传承等理论层面。以非遗为对象的相关定量研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领域,而聚焦空间视角定量分析非遗跨空间传播的研究更少之又少。可以认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空间传播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多以定性描述和静态研究为主,运用计量工具讨论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几乎空白。
1.1 案例选取
本研究选择皮影戏作为文化在空间传播的研究案例有双重原因。
首先,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40项非遗项目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独特文化传统的特有项目,如“昆曲”“贵州侗族大歌”“藏族格萨尔”“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有中国和别国联合申请项目,也“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它们代表的文化表现独特,但覆盖中国地域面积有限。而2011年入选的“中国皮影戏”是打包捆绑申报项目,囊括中国境内皮影的大部分流派,展现了不同省份各自的历史演变,对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扩散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陕西皮影:雷公电母云朵子

图2 唐山皮影:天官

图3 海宁皮影戏表演
其次,皮影戏从古至今都保持了对外传播的状态,具有文化跨空间传播的属性和特点。皮影戏的跨空间传播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我国皮影艺术相继传入了日本、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8]。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元代初期皮影戏曾作为军队内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随军进行流动演出,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中欧和亚洲各国。
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逐渐出现了汉学研究的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一位法国传教士把皮影戏的舞台灯光、影人儿布景等全部制作和演出形式带回法国,并公开演出,很快引起了轰动,并在其他欧洲国家传播开来。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整个欧洲处于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冲击中,随着思想启蒙运动浪潮的推动,欧洲哲学界掀起中国热,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和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也进一步加速了皮影戏在欧洲国家的传播。
1.2 研究区域界定
建国以来我国皮影戏向欧洲国家传播比较活跃,本文研究区选择为欧洲的37个国家,其中包括欧盟国、欧元区国家和申根国[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2年7月,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3个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2002年1月欧元顺利流通。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具备了国际法主体资格,并正式取代和继承欧共体。欧元区,欧元区是指由采用欧元作为单一官方货币的国家组合而成的区域,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申根国,1985年6月,德、法、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国在卢森堡小镇申根签订申根协定,规定国家之间的边界控制取消,公民可无须签证前往他国。对于外国公民,颁发统一格式的短期签证,可在申根区域内自由旅行。截至2011年,申根的成员国增加到26个]。
我国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至欧盟地区主要国家,其中主要涉及传播到14个国家,分别为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摩纳哥、葡萄牙、瑞典、瑞士、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等[ 俄罗斯不在本文研究区范围内]。

图4 陕西皮影亮相丹麦哥本哈根

图5 唐山皮影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宫剧院展出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搜集1949年以来我国皮影戏向欧盟地区跨文化空间传播的数据,数据主要有:我国皮影戏跨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数量及地理坐标数据、跨空间传播时间、方式、源地团体数据,该类数据主要通过来自各地田野数据搜集、查阅地方志、人物传记、报纸新闻、期刊、联系国外相关文化机构等方式获得,图纸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获得。
本研究收集、选取并清洗的数据收集分为两类,分别是皮影在国内的传播数据和在欧盟地区的传播数据。
首先,皮影在国内的传播资料和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
1)案例选取地域的地方志、专业志和政府文化等档案等作为主要数据源;
2)图书馆和网络上有关皮影传播的资料及论文归纳;
3)与皮影有关专业机构和人群的访谈,作为深度数据和补充数据。
其次,皮影在欧洲暨传播目的地数据资料获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和渠道:
1) 专业论文的数据为基础。
2) 先根据皮影在国内的文献资料确定传播到欧盟目的地的国别,然后对应组织形式按类别收集资料。如官方组织的皮影出访,多会在省文化厅和市文化局等地备案,在欧盟各国的中国大使馆和文化中心也可能保留记录。民间组织的皮影出访活动,多会在“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和各地皮影协查到,且在“欧洲木偶与皮影协会”有储存信息。商业出访资料可以从媒体和网络获取。
3) 中国驻欧盟各国文化中心可以获得相对全面的活动资料;
4) 在 UNESCO 巴黎总部和德国教科文全委会的协助下,可以得到相关公开和内部资料;
5) 在欧洲地区的,与皮影有关专业机构和人群的访谈;
6) 柏林自由大学和法国马赛大学等学术机构已有中国皮影研究课题,其研究内容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7) 欧洲地区孔子学院;
8)德国奥芬巴赫皮影博物馆可获取部分资料和数据来源。
1.4 数据信息提取
根据搜集的基础资料,本研究按照皮影的不同类型(如:唐山皮影、华县皮影)进行了数据信息的提取,具体包括:文化传播事件的时间、传播者类型(传承人、传承团体等)、传播受众、传播起点和目的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基于这些信息,将相关事件与地理基础要素关联,可以展现出皮影向欧洲传播时空过程的全景图。
表1 皮影时空数据的组织结构
Table 1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hadow play spatiotemporal data

表2 皮影时空数据信息提取表(以唐山皮影、华县皮影为例)
Table 2 Extraction table of shadow play spatiotemporal data (Using Tangshan shadow play and Huaxian shadow play as examples)


1.5 研究时间界定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元代初期皮影戏曾作为军队内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随军进行流动演出,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中欧和亚洲各国。到了18世纪中叶,一位法国传教士把皮影戏的舞台灯光、影人儿布景等全部制作和演出形式带回法国,并在其他欧洲国家传播开来。本文根据数据来源,选取1949年建国后至今为主要研究阶段,对已有数据进行统筹,把传播阶段划分为三个传播阶段,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1990年,1991年至2005年中国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后的执行年,2005年至今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据此,研究反映建国以来我国皮影戏跨文化及跨空间传播速度增减情况。
本文采用空间分析以及空间统计方法来探讨我国皮影戏以欧洲地区为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选用空间自相关指数方法描述传播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运用标准误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传播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属点要素分布,其分布类型有均匀、随机和集聚三种。可通过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值来定量地确定其空间分布情况。
全局空间自相关即表示具有空间邻近或邻接关系的点的相似性程度,可以判断目标点在空间上的集聚性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xj分别为区域i、j中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个数;为均值;wij为空间向量矩阵,以此定义区域范围空间关系;n为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样本总量。当Moran's I值为正且显著时,区域间呈现集聚分布。反之,呈现离散分布。Moran'sI值越大,表明空间自相关程度越高,其值分布区间为[-1,1]。为检验其空间分布相关性关系的显著性,研究采用Z检验,Z值大于分布区间则呈现显著聚集,反之则区域分散。
2.2 标准误差椭圆分析(方向分布)
离散数据在空间上往往存在着分布的方向性,利用椭圆的长轴方向来表征数据集在空间上的主要分布方向,并运用椭圆的面积来表征离散点集分布的分散/紧凑程度。因此,本文运用标准差椭圆法来描述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空间分布的方向性。
2.3 核密度分析
为辨析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分布现状,探求其空间分异特征,需研究其空间聚集的集聚核心。空间聚集区域分析多采用分布密度来测量,核密度分析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核密度分析以样本点为圆心,靠搜索半径产生圆,圆心处的栅格单元密度值最高,离开圆心越远,密度越低,逐步递减,到边界处,密度值为零[14]。相互邻近的搜索圆之间会有重合,每个输出栅格像元的密度值为叠加在栅格像元的所有密度值之和,并根据输入单位乘以相应因子,然后写入到输出栅格。本文对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进行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值最高的地方,表明目的地城市在该区域分布密度最高。
3.1 传播时间阶段的划分
本文通过传播速度的计算,结合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特点及时代背景,将建国以来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事件进行传播阶段划分。
传播速度:T5(i-1)=ni/5(i=1,2,3……;n为时间范围内传播事件数量) (2)
根据本研究所能掌握、所能获取的数据信息,图6为建国以来我国皮影戏在各时间阶段传播速度。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十年文革时期”传播速度为0;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文化传播速度迅猛增长;1991年至2005年,呈缓慢增长态势;2005年至今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据此,传播时间阶段划分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稳步发展时期(1991-2005年),新媒体传播时期(2005-今,2018年)。

图6 建国以来我国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速度
Figure 1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eed of shadow play (1949-2018)
3.2 总体空间分异特征类型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跨文化传播目的地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表3)。
表3 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空间相关值
Table 3 Spatial correlation valu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estination cities

由测算结果,得到Moran'sI指数为0.02>0,呈现正空间自相关,表明跨文化传播目的地城市呈现一定空间集聚性;数据经标准化统计量Z值检验得到Z=3.08>1.65(均匀分布区间的上限)。因此,我国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空间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
3.3 标准误差椭圆分析(方向分布)
标准误差椭圆分析又称“方向分布”,本文是对皮影传播的城市点进行标准误差椭圆分析。标准误差椭圆分析可用于分析城市点的分布关系、扩展关系、分布模式等,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分别表示传播最多、最少的方向,椭圆的面积大小可以表示传播程度的离散大小,结合中心分布分时段讨论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分析结果。

图7 第1阶段 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
本文将建国至今的皮影文化传播分为三个时段分别进行分析,以突出不同时期的对比,图7是第1阶段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在第一时段范围内皮影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强烈的方向性,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主要集中在小部分西欧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且呈现出聚集性,传播中心位于瑞士境内且传播范围有限。

图8 第2阶段 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
图8为第2阶段传播的方向分布,这一时段是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主要发展时期,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标准误差椭圆扁率较小,接近圆形,说明传播的方向性比较模糊,分布比较均匀,且传播较为分散,传播中心偏向于瑞士与意大利交界处。

图9 第3阶段 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
图9为第3阶段传播的方向分布,该时段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主要是西南-东北走向,传播中心位于法国与德国交界处附近,传播范围较第一、第二时段更广泛,聚集性更强。

图10 建国至今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
图10为从建国至今皮影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方向分布,分析建国以来的方向分布可知,标准误差椭圆呈现出明显的西南-东北走向,平均传播中心位于瑞士与德国交界处的瑞士境内,标准误差椭圆的扁度说明了传播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3.4 空间密度及特点分析
由分析已知我国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呈现一定空间集聚性,为探求其分布热点,应用空间核密度分析法,对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到图11所示各时段跨文化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密度分析图。为了清晰展示密度分析结果,本文将分析结果叠加部分欧洲城市点数据。
图11中a图为第1时段即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密度分布,红色区域为密度高区域,越接近蓝色密度越低,这一时期意大利为主要高度密集区,相对密度高区域为法国和德国,其他区域皮影文化传播相对甚微。b图为第2时段密度分布示意图,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传播密集区由意大利转为德国区域。c图为第3时段密度分布示意图,比较前两时段,可以看出传播高度密集区由发展时期的德国转为比利时,而且传播范围较前两阶段有很大的改变,产生了次一级高度密集区,主要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其他地区虽密度较低,但是也增加了传播的范围,使皮影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基本遍布欧洲地区。d图为建国至今的皮影跨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密度分析图,密度最高区域位于意大利区域内,其余地区密度相差不多。由密度分析示意图可以看出,皮影文化的传播密度主要是中间密度大于四周密度,以点带面逐渐增加传播分布密度,以达到增加传播范围的目的。

图11 各时段跨空间传播目的地城市密度分析图
3.5 空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皮影向欧洲传播空间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皮影的对外传播受政治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例如,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是建国以来皮影空间密度较高的国家,三国均是与中国外国关系成熟、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欧洲国家。法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主权的欧洲国家,对中国长期保持友好态度;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之一,较早制定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政策;民主德国(东德)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欧洲国家,也是皮影传播强度较高的区域。
第二,经济因素也对皮影的跨地域传播起到了重要影响。德国、法国、比利时等空间密度较高的国家均是欧洲重要的工商业、经济中心,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跨文化空间交流。经济实力也决定了这些国家对于异域文化的接纳程度。相较经济落后的区域,发达的欧洲国家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包容度都更高。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皮影在欧洲的扩散。2005年以后,皮影能在欧洲以“从点到面”的方式扩散离不开近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新媒体拥有广阔的传播范围、即时的传播速度和庞大的用户数量,这些因素使皮影跨越地域,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
对非遗的跨文化空间传播研究,既在于对人类共有遗产的保护,也将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让文明代代相传。本文选取建国以来我国皮影戏向欧洲传播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目的地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选择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皮影戏跨文化空间传播欧洲目的地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特征;
第二,方向分布由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在欧洲的西北-东南分布,发展为近年来在欧洲地区的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中心由瑞士转移至法国东部。
第三,密度高值点转移,跨文化空间传播欧洲目的地城市密度分布的高值由意大利北部的里窝那等转移至德国中部城市,近年来密度分布高值徘徊在荷兰、比利时境内。我国的皮影文化在欧洲地区的传播呈现出以中欧地区聚集,向周边国家扩散的分布特征,主要是以法国、德国、意大利为主,主要传播城市为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等。
参考文献:
[1]陈宏.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J]. 新闻战线, 2018(02):38-39.
[2]闫艺. 跨文化传播视阈下麦西莱甫文化特征与传播价值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34(02): 88-93.
[3]吴丹.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跨文化传播与英译[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04): 89-90.
[4]杨志芳,高宏蕊,王玲. 唐山皮影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3(01): 98-101.
[5]马春兰. “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交流传播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02-104.
[6]张雅莉.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实施策略——以辽宁二人转为个案[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6(04): 450-453.
[7]杨志芳,赵斌,许国山.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1): 196-198.
[8]张璐. 廉振华皮影造型艺术特征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4.
图片出处:
[1] https://www.sohu.com/a/258592293_681028
[2] https://www.sohu.com/a/258592293_681028
[3] http://jx.wenming.cn/zthd/hnpyx/
[4] https://www.sohu.com/a/126015537_357580
[5] http://en.chinaculture.org/focus/2009-10/28/content_357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