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规划云
一、规划背景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东昌府区同距其30公里左右的茌平县城和东阿县城,在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和空间组织等方面,紧密互动、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构建中的“聊茌东都市区”,全域面积3173平方公里。受制于行政区划,存在着产业布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等多方面的不协调与冲突。伴随着茌平县“撤县设区”工作,聊城市启动了本次战略规划,以对行政区划整合后的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和转型路径,开展前置性研究。
二、规划思路
以都市区整体、长远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为根本依据,结合最新发展理念与要求,重点解决四方面的规划任务:第一,立足都市区发展目标定位和资源条件,构建聊茌东都市区一体化、统筹发展框架。第二,衔接发展转型趋势,对需要管控、预留的战略新空间予以识别,并提出其管控策略。第三,识别多元保护空间、明晰城乡发展框架,提出城乡功能布局优化指引。第四,塑造城镇品质更高、乡村特色彰显,全域更具吸引力的宜居地区。
三、总体发展战略
1、战略一:区域联动,济聊一体发展
把握京九高铁和郑济客专建设的机遇,链接北京,融入京津冀产业体系。积极对接京津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提升都市区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现状工业基础和休闲资源,全方位与济南融合发展。工业上,对接济南的工业体系与空间布局,在都市区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和三大对接平台;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以都市农业和高品质休闲度假空间对接济南消费和休闲市场需求。
2、战略二:量质并重,提升中心地位
对聊城市开发区、聊城市高新区、郝集产业园区和聊城市高新西区等四大园区,实行统一的准入门槛和产业政策,合理分工,进一步增强产业实力。对冶金、化工等重化产业,明确空间优化策略和要求。一方面确保都市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严格避免重化产业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塑造造成的消极影响。对食品加工、仓储物流等能够直接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和带动就业增长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打造堂邑、沙镇-郑家、杨官屯-洪官屯、姜楼-刘集、大桥等五个集聚平台。挖掘并强化自然生态、人文、旅游等特色资源,培育朱老庄、博平、鱼山、肖庄、斗虎屯等一批“特色小镇”。
3、战略三:“六脉”交融,共塑宜居都市
主动构建与积极连通相结合,打造“蓝脉”(水系网络)、“绿脉”(绿地生态网络)、“气脉”(通风廊道)、“文脉”(文化展示体系)、“经脉”(市政设施网络)和“动脉”(交通体系)。
四、规划管控与行动保障设想
1、实现全域管控,确定底线约束
在“生态保护优先、全域规划”的理念指引下,对全域、全类型的管控要素进行空间叠合,优先划定了作为发展底线需要保护和管控的地区。以此为前提,划定都市区全域城镇发展空间。
2、尊重法定规划,合理调整和深化
对聊城总规中,聊茌东都市区的“一心、一带,两轴、三组团”空间结构予以继承,并对各节点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予以细化。一心:聊茌东都市区公共服务主核。包括聊城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主中心、东部副中心和西部高铁站前副中心。一带:将都市区沿京杭运河的地区,打造为对接区域旅游的重要纽带。两轴:对接大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区域交通通道,打造“济聊邯城镇产业发展轴”和“济聊郑城镇产业发展轴”。三组团:即都市区三个最主要的功能组团,聊城中心城区、茌平中心城区和东阿中心城区。
3、推动城市“双修”,落实行动计划
从解决都市区现状突出民生问题、改善都市区人居环境品质、强化城市特色等视角出发,提出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方面建议优先启动的项目。包括古漯河湿地生态修复、菜屯国家森林公园提升、鱼山综合整治、茌平县城西北矿渣堆场整治、城区“15分钟宜居生活圈”建设,以及东昌府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等。
区位分析图
现状大气环境分析图
通蓝脉:水系保护与利用指引
建绿脉:绿地系统建设指引
展文脉:文化展示格局指引
强经脉:重大市政设施规划指引
畅动脉:综合交通规划指引
(注:本文中提到的规划内容为阶段成果,可能与最终成果存在差异。本项目负责人:周劲松、陈明;参加人:张丹妮、陈兴禹、卞长志、李雅琳、马晓红、于杰、李啸、冯雷军等,合作单位:北京市气候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和聊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题征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补上疫情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本期征文围绕“县城城镇化”发展主题,欢迎分享你的实践感悟&学术观点!
投稿邮箱:ccpd@china-up.com.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20年第1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马赤宇.
点击浏览相关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