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野和彦
日建设计综合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
◆ ◆ ◆ ◆ ◆
众所周知,日本现在正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一方面,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人口下降的趋势,人口出生率和儿童数量都在不断降低,且从地区上来看,整个国家的出生率并不均衡,例如东京只有1.13%,而冲绳则是1.94%。另一方面,日本的长寿趋势明显,平均年龄不断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日本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但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据2010年统计显示,日本全国地区中蓝色地区(如图1)人口已减少50%以上,只有极少的红色地区呈现增长趋势。这不禁令人担忧:2050年日本的某些地区很可能廖无人烟。除了个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村落生活幸福感相对较高之外,多数村落都将面临人口减少和村落消亡的问题。

图1:人口增加和减少示意图
高龄化不断进行,而少子化不断加剧。随着城市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今天东京乃至全日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密度的不断降低伴随着的城市活力低下的问题。人口密度的降低导致的房屋空置化将越来越高,服务性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的客流无法保证而难以为继,一些商业街和百年老店将面临人口不足而造成的商业箫条、传统文化消失的局面。在人口整体减少的同时,人口又在不断地向大城市聚集,进一步引发了地方城镇衰落和田地荒废。
从经济领域来看:相比中国GDP不断上升,日本GDP增速已趋于钝化,进入一种平缓发展状态。虽然日本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主要集聚在一些大城市群,所以人口向大城市圈聚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曾经有一段时期,日本人口向大城市圈集中的趋势有所减弱,但近年来又再次回升,人口聚集现象明显。特别是东京大都市圈,而大阪、名古屋这样的大城市就不怎么明显了。东京圈的各种要素占有率都很高,如银行贷款、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等,全日本85%外资企业,都集中在东京。东京都市圈的范围也从早期的半径30公里至50公里,发展到了70公里(如图2)。同时,日本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绩显著,也造成了国内产业空洞化的问题。

图2:东京都市圈范围发展示意图
从社会领域来看:日本大男子主义特点鲜明,女性多以照顾家庭为主。最近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外出工作,但女性外出工作的发展目标在整体上并未实现。通过日本雇佣情况可以知道,日本就业人群中正式员工数量在减少,非正式员工数量则不断上升。这是令人不安的现象,意味着家庭固定收入开始变的不稳定,甚至降低,同时也会带来年轻人对结婚生子产生负担的忧虑。
从技术和卫生环境来看:众所周知日本非常干净,城市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自来水和下水道的普及率也高。同时,日本的医疗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总的来看病人的入院天数正在逐渐减少。另外,网络和移动电话的发达,也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更加紧密的联系。
从城市领域来看:日本的城市非常紧凑化和集约化,城市化集聚也非常严重。以东京为例,东京大都市圈作为人口集聚的容器,引导着周边新城的发展,也吸纳了周边地区的人口,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这些“新城”已逐渐变成“旧城”,面临着同样的设施老旧化和人口高龄化的问题。另外,日本的汽车普及率也曾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近年来全国的人均汽车保有数量已近饱和状态。
从居住领域来看:日本和中国相似,人人都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房产。在过去,人们多以购房为主,租房则相对较少,而房屋类型也是日本电影中常见二或三层的独栋小住宅。随着大城市集约化的发展,住宅正朝着高层公寓或集合住宅的方向转变。统计表明,拥有独栋住宅的人口构成中,大部分为55至70岁的年龄区间,年轻人去城市工作,老人独守空房的现象十分普遍。
面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人口减少这个现象既然难以被消解,那么就要从城市集约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增加人口密度?同时又如何压低城市的运营成本?高龄化、少子化等现象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应形成一个成套的政策,而非独立的政策。
一是城市功能的诱导,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和设施。日本有一项政策:“城市功能选址合理化规划”,就是重新去审视地区的区位条件是否合理的规划,已从2年前开始实施,在全日本220个市镇村进行。整个淡绿色的区域(如图3)就是市区,重新划分之后将更加密集,一些主要的功能以公共交通为结点布置在周围,形成一个紧凑型的城市结构。

图3
二是加强TOD铁道沿线城市建设,构筑公共交通为主轴的城市结构。日本山地很多,城市之间缺乏交流,通过构筑新的交通网络来增加城市之间的交流,可以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城市联系圈。东京圈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向外沿着交通走廊开发延伸的模式:从环状铁路“山手线”的某个站点开始,延伸出一条往郊外的轨道交通,并通过功能聚集和集约化让城市变的更紧凑。地方政府、铁路公司和开发商一起,确立轨道沿线地区的自主诱导建设边界线,形成城市集约化的建设。
三是推进PRE公共地产再编再利用,整理完善公共设施和城市基础功能。据统计,目前的日本每年约有500所学校和一大批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寺庙被废。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将其改造成市民活动的公民馆等,从而达到重新利用的效果。目前,政府在实施一项整个地区的公共设施一元化管理的政令,将老朽的需要重修的设施进行复合化利用,如公民馆和老人看护设施进行复合化、集约化地利用。
四是形成路程30分钟以内,可提供医疗、看护、预防、居住等生活服务的日常生活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路程30分钟约为步行1公里,其具体的支援主要是老人的看护以及小孩的照看。日本基本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于养老所需要的医疗设施、外出活动空间等,尽量组团式布置在30分钟步行范围。同时这些内容,也正在编制相应的城市法规。
最后是通过历史景观和文物保护的建设,增加整个城市魅力,诱发观光业发展。日本有较好的旅游观光资源,比较著名的如大阪、京都等,都是非常吸引游客的。因此,提出了“观光立国”的想法,不仅开发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且要形成一个广域的观光旅游路线,吸引观光客从城市走向地方乡村,更充分地领略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
▼ 长野县城市步行环境改造
长野县位于日本本州岛接近中心的位置,因1998年举办冬奥会而闻名。长野县群山环绕,整个城市结构紧凑。长野市是县政府所在地,人口主要集中地区,周围有一些小村落,同样面临着人口减少和村落消失的趋势。同时,长野市最近也面临城市圈不断扩张、人口不断减少的问题。
规划提出以长野车站为中心,将功能设施聚集,即便像便利店这样的小型服务设施也尽量聚集起来,促使形成一个个集约的生活单元。长野市日常出行手段以私家车为主,公交巴士的利用率正在逐渐降低,因此公交巴士公司也面临着倒闭和破产的危险。长野市花了很多年建设了整个环状线公共交通网络,目的在于尽量抑制日常的机动车出行,鼓励人们以非常舒适的步行出行。针对高龄化的问题,也为了满足老人步行距离有限、汽车使用率低的特点,在一些关键节点:如公共巴士站设置休息区域满足驻足和休息的基本需求。
▼ 武汉市轨道沿线和地区开发一体化的TOD案例
武汉的市域范围和东京圈是相近的,面临着城市圈再编和更新的问题。整个规划以武汉为中心,考虑到广域轨道交通走向及地区互相连接安排、武汉市现代服务业聚集的情况,以及武汉市本地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如何保护的课题。我们提出在一环和二环之间,形成一个城市中心圈,以圈为出发点向郊外不断发散,形成多个城市发展轴,并沿线形成城市核的概念,将一些国际化设施或企业总部吸引到这些城市核,带动整个环状发展,向整个武汉市域辐射。
这个城市骨架和日本东京一样。东京是以“山手线”为环线,周围伴有7个副中心;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互补发展,形成一个较好的城市圈。武汉城市有长江穿过,要注重景观运用和带动,同时武汉的钢铁、汽车生产都在郊外,需要进一步形成一个物流环来诱发整个地区的相互促进。这些对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文章来源:同济-日建系列规划论坛;本文根据听录整理,并经主讲人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