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研讨会
Academic Seminar onSaemaul Undong Movement in Korea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史:过去与现在
Saemaeul Undong and the After
李仁熙 教授 釜山大学建筑大学院 院长/建筑系主任
摘要:
1960年的韩国是一个贫穷且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国家,新村运动是韩国人民力求摆脱贫穷的开始。村庄领导人和居民们齐心合力努力改善村庄的环境并增加收入, 最终促成了大韩民国经济发展的神话。新村事业是政府的绝对支援事业, 通过选择和支援诱发竞争,成功地扩大至全国范围。它从单纯的农村开发事业扩大至城市的工厂、工作单位、学校,以致整个韩国社会, 最终发展成为实现“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精神生活化的意识改革运动。新村运动是把“必须通过自发的经济自立,成长为先进国”的意志注入国民思想中的国家现代化运动。但九十年代以后的新村运动失去了以往的动力,活动范围减少了许多。此外,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另原本居民能够自主完成的新村事业的目标和内容有了些许改动。当时国民生活普遍已经达到了最低标准,于此同时国民的关注点也渐渐移到国家和社会政治状况,新村运动的参与热情逐渐消退。新村组织部也为了巩固基础缩水的同时新村事业的内容关注点也逐渐移到村庄的共同体意识涵养提升以及社会风气的健全化。首先本次研究评价了1980年代为止新村运动的成果,并且综合随着1990年代环境变化以后持续展开至今的“第二个新村运动”以及政府主导的 “富裕农村建设运动”事业。
韩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政策变迁
A Chan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金俊 研究员 釜山大学建筑大学院
摘要:
本研究从变迁史的角度回顾新村运动前后的农村社会变化过程,再综合政府支援政策的支援组织和支援方式的类型与特征。1970年代初期开始的新村运动是以减少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为目的的,并且起到了统合1960年代为止政府各部门的支援事业的效果。1980年代以后的的新村运动事业范围与对象地区扩大至意识教育领域以及城市地区,实现了安稳发展,而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则转化为意识化事业。同理,以新村运动为代表的1970年代的以农村社会为对象的政府支援政策从1980年代后再次被分发到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相关团体进行,2000年代以后则因人口高龄化与劳动人口减少引起的农村社会的衰弱,政府支援政策方向转到农村社会的再生。这一类针对农村社会的政府支援政策是从1970年代为了解决都市与农村贫富差距问题而建构生产线与生活环境开始,逐渐经历了1980年代的岛屿与荒地综合开发事业、1990年代的新村开发事业与农渔村环境改善事业、2000年代以后信息化?体验?示范村庄事业等的变化过程。我们或许可以得出结论为:这种支援事业的变化不仅与农村社会的物理环境有关,还与随着社会现象变化所转变的各个时代本身的需求有关。
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建设项目案例研究——70年代农村到2000年城中村的比较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Supported by Administration
刘载佑 教授 釜山大学建筑大学院 前院长
摘要:
本研究通过考察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新村建设实例,探究相关政府政策的推进方向与有效性。韩国大部分的农村近代化过程是基于1970年代的新村运动而进行的。在1980年代,新村运动的政策方向转到以政府主导的综合开发事业,岛屿与内陆未开发地区是当时事业的中心对象。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则以设施老化问题改善等以改善为主要事业的事业为中心。这一系列的开发与改善事业大部分是以为基本生活与经济生活服务的环境构建和开发为中心展开的。而到2000年代以后,随着居民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等现象的出现,相关政策也逐渐变化。以上背景为基础,本研究不仅包括1970年代形成的农村案例,还包括2000年代以后作为新村建设事业一环而进行的城中村的案例,通过比较分析各案例,核实每一个时代现象的需求与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最后再回过头来反思现在正在进行的韩国都市再生事业的现状。
时间
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早9:00-12:30
地点
上海中山北二路1111号同济规划大厦408会议室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釜山大学
学术支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
主持人
张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 上海市规土局村镇处 副处长(挂职)

回复 1 查看 精英讲坛 系列文章
回复 2 查看 聚焦上海2040 系列讲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