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西部分院长期扎根地方,服务于遂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工作,并与遂宁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承接了遂宁市城市总规(2013-2030)、多个区域战略与控规及专项规划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并协助遂宁市政府举办了2016年“绿色经济遂宁会议”,总结遂宁绿色发展经验,编写了《绿色规划》一书;协助遂宁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并在考核验收中受到高度评价。
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各地陆续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遂宁市作为四川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市,于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由中规院西部分院牵头,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遂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编制团队,于2019年8月形成框架草案,12月初形成了初步成果,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咨询团队,对既有成果作了深度讨论。
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伊始,存在地方部门机构改革未完成、编制办法未颁布、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未出台等诸多不确定性。项目组基于“生态优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原则,依据国、省陆续出台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结合遂宁成渝主轴绿色经济强市定位要求,做了一些初浅探索,以下从4个方面谈谈规划编制的初步思考和工作体会。
遂宁河东五彩缤纷路北沿线实景图(刘昌松/摄)
针对“三调”数据本身及其基数转换的规程尚未确定、部门数据库存在差异等问题,规划整合规划编制所需的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
通过全域差异图斑逐块比对、逐项整理、逐级确认,力求“把每一寸土地都摸得清清楚楚”。“三调”数据虽最能体现国土实际情况,但其以2017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与编制现状不同步,存在少量与国土现状不符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转换方式:
五类现状差异地块地类转换方式
“三调”用地分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不一致,规划采用了“查表归类”与“校核确认”两种转换方式进行转换。“查表归类”方式,即依据“三调”用地分类与国土空间用地分类对照表,两种地类间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方式,直接将“三调”地类归并或拆解到国土地类。例如“三调”中的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与国土空间规划地类直接对应。“校核确认”方式,即不能直接通过查表方式转换的地类,主要为“三调”中的“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地类,其对应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类型多、相互交叉,需要利用卫星遥感影像、POI数据、城乡用地监测数据、地形图等辅助数据,以及外业补充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拆分、细分类型。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给自然资源部提出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行使所有空间用途管制”。但机构改革前,林地、建设用地、耕地与基本农田、湿地、水域等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类要素的数据库之间不统一,各部门规划建设项目时,对空间用地诉求亦存差异。需要打破现有各类部门规划间的技术壁垒,将部门存量项目、重大项目或规划、储备与策略项目等数据统一到“三调”数据库中,建立统一坐标系统(2000坐标系)、统一部门现状和规划的数据工作平台。
“多规合一”差异分析
针对机制有待完善、上下传导有待对接等问题,规划向上以多方案形式对接重要管控目标,向下构建遂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规划传导内容、方式。
省级目标任务未定,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先行先试要求,与部门反复沟通,水、林、矿、湿地等要素的管控目标相对易形成初步共识,而地方重点关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管控目标,则需要采取“多方案、定规则”策略,理清发展“诉求”。例如耕地保护目标方面,规划假设“耕地”的三个情景,即耕地仅为“三调耕地”(三调数据库中的耕地地类)、耕地包括“三调耕地+即可恢复用地”、耕地包括“三调耕地+即可恢复用地+工程恢复用地”,叠加分析双评价农业适宜性、大于25%的坡耕地等情况,分别提出三种调整补划方案。再有,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方面,通过对发展态势、重点项目、存量用地等研究,制定紧凑发展方案和充分反映各个组团发展诉求的增长型方案。多方案研究为地方向上级规划反馈市情提供依据,利于省、市国土空间规划上下衔接。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在“五级三类”中,侧重于市域层面的战略发展与空间管控。梳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与各县(市)区、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的关系,构建遂宁市“三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基于遂宁“市代管下辖县(市),直管各市辖区”的特点,构建遂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直接指导各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辖区内中心城区开发边界以外各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详细规划编制三个层面规划的编制。市辖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直接指导编制,符合遂宁市对其两个区直管为主的市情(对于区自主权较大的其他地区,视市情而定)。
遂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图
探索多元传导方式。规划通过“定性、定量、定界和定清单”方式,在市域、市辖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探讨规划内容深度、传导边界。市域重各类要素空间格局管控,市辖区细化要素边界管控,中心城区侧重边界、开发强度管控。
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传导路线
强调规划管控单元与行政管辖单元事权、边界对应,明确传导主体。市域指标分解至三县(市),引导三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市辖区指标分解至中心城区外19个乡镇,引导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分解至11个管辖单元,指引中心城区42个城镇管理单元、33个村管控单元的详细规划编制。
遂宁市中心城区规划管控单元体系
重点管控内容以拟定分配比例方案方式进行传导。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尚未下达,在规划各区(市)县指标分配方案时,采取不定各区县(市)分配规模,先定分配比例方式,顺应过渡时期上下协调的需求。例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方面,结合遂宁市情,围绕“顶层战略、增长潜力、发展诉求”等方面,制定14个因子的指标评价体系,规划分别赋权重值,形成分配比例方案。待市级规模确定后,即可按既定比例,确定各区县(市)的指标分配方案。中心城区(区县城)各管辖单元指标分配方式,规划制定“空间战略方向、发展态势强弱、增存挂钩、重点项目保障”四个分配原则,统筹确定。
针对部门事权交叉,诸多事项需要协调等问题,规划落实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横向协调部门专项规划、统筹“三线”划定等,形成空间要素管控一张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均须依据国家发展规划编制。原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对城市目标定位的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应落实发展目标,确定空间目标。借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空间目标“一段话”描述方式——“全面推进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遂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区域空间格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四个方面确定国土空间目标,落实成渝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
国家发展规划对其他规划的统领关系
发展目标与国土空间目标
原各类自然资源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且发放相应的权证。规划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同步要求各部门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公路、铁路、水利等部门专项规划。
横向对接部门专项规划
规划制定部门专项规划冲突协同规则,整体统筹、相互校核,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形成统一的管辖体系。优先保护生态红线、耕地与基本农田,其次矿产、林地、水域、草地等自然资源。例如,规划为保障耕保目标,需将“三调”地类中即可恢复和部分工程恢复中的林地调整补划为耕地,导致了林地减少,林业部门提出的森林覆盖率目标难以完成。规划通过市级层面与林业部门协商,形成“保耕地调低森林覆盖率”的共识方案。
协调森林覆盖率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三线”划定根本出发点是统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城镇集约高效利用”三者的关系。遂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生态为本底,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指导意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应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前置条件,但实际操作中,在遵循粮食安全前提下,需兼顾城镇集约发展要求,将开发边界划定草案,反馈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局部零散基本农田与城镇集约建设方案冲突时,研究调整补划基本农田方案。特别用途区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时,避免丘区城镇开发边界细碎,研究基本农田与特别用途区适度重叠。
针对遂宁区域发展不协同和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规划通过协同区域合作、突出特色彰显、盘活城乡存量、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探索从增量规划到品质规划的方法。
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新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遂宁区域协同治理,规划提出统筹协调涪江跨流域的保护与治理,统筹区域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预控,统筹协调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建设等措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国家战略背景下,规划重点研究了成渝主轴、川渝毗邻地区发展态势,分析了遂宁与潼南合作基础条件,提出推动遂潼一体化,建立遂潼一体化示范区,探索了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
遂宁、潼南在成渝地区的区位
规划侧重保护利用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彰显生态之美。例如,遂宁境内涪江流域11个江心岛是遂宁独特特的生态资源,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规划以利用促保护,综合各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景观资源等因素,划分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类。
涪江江心岛保护与利用
城镇地区的岛屿,规划符合行洪论证安全的前提下,严格审定优化利用类岛屿。以人为本,规范城镇居民对岛休闲娱乐活动,加强岛屿在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遂宁中心城区构建山、水、田、绿、岛交织的城市山水格局。
遂宁典型山、水、田、绿、岛交织断面图
全域摸排存量土地布局和分类,赋予各地块“批次信息”“已完成征地面积”和“批而未供成因”等基本属性,建立“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地块空间数据库,绘制“征供地一张图”,直观呈现各地块空间布局和利用现状,实现存量土地清单化、项目化。根据存量土地存因对症施策,优先以开发建设为主要利用方向,将存量土地和新建项目充分对接,盘活沉睡土地。
分类盘活批而未供用地
提升城乡服务水平,共享城乡公服设施,建立城乡生活圈,承载部分中心城区功能。根据四川省颁布的《关于规范实施“点状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探索点状供地在地化应用,创新供地方式,保障农旅、康养发展。
城乡融合空间模式
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布局各类功能外,同等强调非集中建设空间的发展指引,结合区位、地形、资源、环境特征,以村为单元,划定六类发展或保护功能区,制定详细的发展指引。
六类非建空间指引示意
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先行先试过程中,阶段性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三调”数据未定,工作基础有待夯实;二是机制有待完善,上下传导有待对接;三是部门事权交叉,诸多事项需要协调;四是发展面临转型,从增量规划到品质规划的方法有待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探索性地开展了4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一张底图、统一部门工作平台,夯实工作基础;
二是向上以多方案形式对接重要管控目标,向下构建遂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规划传导内容、方式;
三是落实发展目标、协调部门专项规划、统筹“三线”划定等,形成空间要素管控一张图;
四是协同区域合作、突出特色彰显、盘活城乡存量、推进城乡融合等工作,探索高质量发展,彰显生态之美、城乡之美。
上述探索还属于空间治理变革时期空间规划体系的阶段性浅探,未来还将深化落实后续出台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以期能更好地编好遂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遂宁市高质量发展。
易青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一所规划师。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负责了遂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遂宁市城市总规(2013~2030)实施评估、遂宁市船山区老池临港区空间战略、遂宁船山区五场镇特色塑造与综合整治规划等,参与了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规(2012-2030)暨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广元市城市总规(2014-2030)、重庆市万州区城乡总规(2015-2030年)、资阳市安岳县城东城南片区控规暨城市设计、“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空间规划研究、重庆市山城公园总规、遂宁市南部片区空间战略规划、遂宁市高新区控规、遂宁“绿色城镇?幸福生活”示范工程课题研究等,负责撰写了中国遂宁绿色发展报告丛书《绿色规划》。
致 谢
感谢遂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作单位和项目组同事的倾力付出,感谢张圣海院长、吕晓蓓总规划师对遂宁项目的支持与指导以及肖莹光副总规划师、毛有粮副所长、蔡一暄主任工、汪鑫主任工、王薇、郑洁等同事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封面照片,刘昌松/摄)
注:本文分享自“中规院西部分院”微信号,特此鸣谢.
点击这里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