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要特别注重其先进性、引领性、主导性、代表性、特色性、多元性、包容性和世界性,要努力把这座城市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工程。回顾、浏览一下世界上古今中外的若干个文化都城,对其起源和发展做一番探讨,尤其是对这些都城对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当会对这项伟大工程有一些启发和借鉴。
专题写作组成员:
马良伟、冯斐菲、高雅、梁颖、林宛婷、赵幸、石闻、李楠
当今世界,各国首都,尤其是一些大国的首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甚至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因为当进入到21世纪后,人类已经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盛更具重要意义。下面简略介绍一下当代几个国家的首都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策略和实践。
1、伦敦——具有持久的文化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古老之都
伦敦不仅拥有两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发展历程,在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中也仍然持续引领着文化的潮流和风尚,这座城市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繁荣的文化产业以及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伦敦于2004年发布首份文化发展战略报告——《伦敦:文化之都》,此后又接连发布了两份市长文化战略报告——《文化大都市:市长文化战略的优先责任(2009-2012)》和《文化大都市:市长文化战略的成就与前瞻(2012及其后)》。这几份报告针对如何保持伦敦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如何拓展伦敦的文化领域、如何开展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如何改善文化设施环境和如何改善公共领域等几个重点问题开展了研究,以促进伦敦的城市文化持续繁荣和蓬勃发展。这些文化战略的共同目标旨在使伦敦的文化发展具备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卓越性、满足各市民群体不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以文化资源彰显城市魅力的价值性、以文化创新作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创新性、市民人人有机会参与文化活动的普惠性。这些文化战略的核心则是保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
伦敦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离不开城市持续向好的文化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政府非常强调与各类文化机构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城市在新技术冲击下和长期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式和结构变化下的应对能力。伦敦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则得益于城市所构筑的富有魅力的国际文化形象,这种形象通过享誉全球的文化设施、优质的文化服务以及活跃的文化节庆活动等手段得以不断强化,这种良性循环还使得文化魅力转换为活跃的文化资产,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游客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伦敦通过创意产业的注入保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在影视、时装、设计等重点领域,以政策导向、机构调整和资金投入等多方举措带动产业的迅猛发展,不断输出高质量的创意产品和服务,并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也同时大量吸引海外投资和高端人才。此外,伦敦还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全方位培育和保障、新兴文化项目的投资和推动、发展资金的多方吸纳、文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等领域提出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全方位的策略引导,对其稳固和强化其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纽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熔炉,其文化发展深深根植于多种族融合、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一系列独特的土壤环境。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纽约渐渐孕育出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韵味,成为了世界文化之都。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纽约于2018年首次正式推出了一份全面的文化发展计划——《创造纽约:全民发展计划》(Create NYC:A Cultural Plan for All New Yorkers)。该计划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平等且富有弹性的文化生态系统。该计划以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文化生活为基点,利用半年的时间引导超过18.8万的纽约人深入参与计划的编制和撰写,同时成立了文化计划公民咨询委员会(CAC),协助搜集意见并为计划的编制和撰写提供建议。该计划还通过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跟踪把控,对该计划的有效性、应对变化的适应性、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和持续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求将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计划的始终。该计划批判性地思考了城市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如关注城市弱势区域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城市文化资源使用的公平性等问题,并呼吁各文化部门加强对文化弱势区域的文化机构的资助,加强对残障人士和有色人种的文化服务,以不断丰富和强化以多元文化为典型特征的纽约城市文化。
巴黎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之都、艺术之都。进入到21世纪后,法国政府和巴黎市政府仍然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国内的文化市场,并积极向外推广法国文化。在关贸总协定中,法国政府反对美国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范畴,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概念以保护本土文化产品。法国政府通过对电影门票附加特种税为电影拍摄提供资金补助,以保护本地影视业。同时,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法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力求在全球文化版图竞争中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
巴黎的文化政策则侧重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公共文化活动的培育、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并重,把遗产性质从“保护对象”提升到“地方资源”;建立辐射全欧洲的“文化遗产日”,培育包括各类地区性文化艺术节在内的公共文化活动;政府财政定向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公共文化艺术发展;制定特殊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建设。
东京的文化政策聚焦动漫、时尚、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和自然文化资源利用,重视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的带动作用,强调培育文化活力与多样性。
2016年12月,东京出台了《打造“都民优先”的新东京——东京2020年发展计划》,提出将东京打造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文化都市”。东京计划在2017年-2020年间投入1000亿日元,开展包括“东京Caravan(大篷车)”在内的2020年奥运会文化推广活动;发掘、培育国际化的年轻艺术家,开展全民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利用东京都内的艺术文化资源,提升艺术文化设施的吸引力。
东京在另一份发展战略《2020年的东京》中还提出:要努力促进东京成为时尚魅力的发布中心;要以亚洲文化圈为重点,在其各个国家开展文化战略性宣传;要建设技术完备、信息发达、轻松惬意的旅游环境;要利用多摩和周边岛屿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开展与旅游观光产业相关的各类大型会展活动,以进一步吸引国外游客。为此,东京还成立了日本第一家旅游艺术委员会,以推进这些战略性的文化策略。
洛杉矶是美国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政策以保障城市的文化发展及相关设施建设。以“百分之一公共艺术”政策为例,规定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百分之一应用作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同时,针对作为城市特色名片的影视行业,政府、市场和社区共同组建了非盈利组织Film L. A.,以负责影视产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并积极推行影视拍摄许可费减免计划,鼓励影视行业发展。此外,洛杉矶还是仅次于奥兰多的全球第二大主题乐园之乡,建有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主题乐园、第一座史努比主题乐园、环球影城等众多文化娱乐设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影响力。
韩国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半岛国家,韩国政府在冷战后逐步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其文化产业历经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异军突起,使得韩国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贸易的后起之秀。
首尔作为韩国的首都,以其历史文化和创新能力作为城市文化发展最突出的特色。一方面,首尔政府积极推进“汉阳都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登记申请,挖掘并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制定了符合世界标准的可持续城郭保护、管理及使用计划,将城市规划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与旅游等事业紧密结合,将保护对象从历史文化遗产扩大到整体生活环境,不断强化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与魅力。另一方面,首尔政府努力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对影像、游戏、动漫、时装等创意产业的重点培育来加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高品质文化产品的大力输出积极攻占国际市场,通过产业链条扩展创造高附加值,以树立特色文化品牌的方式打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罗马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灿烂的城市之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始建,先是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后是罗马帝国的都城,再后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则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在当代,罗马政府则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划定历史保护区,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使得整个罗马古城墙以内的“罗马历史中心”(罗马八区,14.3平方公里,包括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例如:古罗马广场、奥古斯都墓、哈德良墓、万神殿、图拉真柱、马可·奥里利乌斯柱以及罗马教皇的许多宗教和公共建筑)区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自身即为一个大的博物馆。此外,罗马城的发展建设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模式,是最早针对历史城区实行“整体保护”原则的城市,其成果被纳入《威尼斯宪章》,并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的重要原则被世界各国所沿用。为更好地保护罗马古城,现在罗马在古城中推行ZTL(Zona Traffico Limitato,交通限制区域)措施,严格限制机动车交通。
由上面我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剖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文化中心城市的特征和发展经验。
1、体现国家意志的文化共识、鲜明的文化品牌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在其传统文化或文化经典的阐释、宣传方面都付出了较大努力,建立了国民崇尚的、具有权威性的、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共识。很多城市也是通过官方的典礼仪式、文化活动等对其传统文化进行演绎和普及。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文化标签,例如巴黎的时装、洛杉矶的影视、纽约的百老汇、东京的动漫、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威尼斯的艺术双年展等,这些文化标签都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汇集顶尖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化中心城市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些城市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展现文化形象、强化文化输出,将文化产业以及衍生产业作为实现城市经济复苏、加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近年,伦敦将创意产业作为其核心支柱产业,以“创意伦敦”的概念来拉动经济复兴,拥有超过50万(占比近20%)的就业人口,实现了超过210亿英镑的年增加值,其发展规模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不断提高文化的生产力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和稳步发展,许多国家及城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及保障本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洛杉矶的“百分之一公共艺术”政策以及法国的“文化例外”政策等。此外,部分国家及地区还在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美国国会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等,极大地促进和保护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建设中,形成了如纽约百老汇、林肯艺术中心、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等文化氛围浓郁、极具文化活力的文化中心地区。这些文化中心地区不仅拥有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环境,还提供了高规格多层次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容纳了丰富的艺术门类、配备了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这些软件和硬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整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了城市文化独特的印象空间。
文化中心城市都十分重视城市的市民文化设施建设和市民文化服务。在巴黎,大部分大型文化设施及场所,如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凡尔赛宫等均对全日制的欧盟学生实行免费开放。巴黎也很重视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很多社区图书馆的藏书量超过大学图书馆,而且门类丰富齐全,并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很多文化中心城市会通过设施的共建、共享来加强文化事业的服务能力、缓解公共财政压力,例如通过设施的开放共享、分时段使用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市民、团体、企业的参与和注入。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两字同在一处使用可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文教化”“以文化成”的思想。近现代,“文化”一词可能来自于西文,并由日本的近代词汇被引介入中文。尽管我们现在难以给“文化”制定出一个特别精准的定义,但下面的定义基本上被公众认可,即:“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观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以上述文化的抽象概念为总论,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家、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北京作为全中国的文化中心所要弘扬、表现的文化内容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应当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1、国家主导文化——构建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策源地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其主导的文化要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要对人类的进步有促进作用,要把握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要在哲学、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新的突破。
2、传统历史文化——国家文化象征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
北京拥有悠久的人类文明史和城市建设史,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中心,北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历史文化及城市建设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基石,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东方大国形象。
北京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在人才培养、文化创新和科技发展方面体现出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强大实力,尤其要体现领先世界的创新能力。
北京要在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戏剧、诗歌、建筑、影视、时装、公共艺术等诸多艺术门类彰显艺术繁荣,展现国家的最高艺术水准,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北京要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共荣的理念,制定国家标准,创造宜居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人文环境。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治国都是两道,一曰物质,一曰文化,物质无外乎穿衣、吃饭、住房,这自是一切的基础,但文化则是灵魂和精神。
人类因为具有了文化而脱离动物独立出来。一个人没有了文化,则恍若行尸走肉,回归动物。一个国家没有了文化,则没有精神,失去动力。
物质虽是人类所基本追求,但文化却是人类所根本追求。文化如同高楼大厦,需要一砖一瓦耐心搭建而成,久而久之,成就一座巍巍峻宇,乃为国之重器、民之所倚。文化如同溪流江河,谓之上善若水,既绵延润泽,又冲击浩荡,涤濯腐朽、沙里淘金。
文化相比较物质而言,更使得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有生气、富有动力、富有快乐、富有前途。文化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存在,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国家的重托,是人民的期望,更是引领中国、引领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