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2020年5月31日)是“回龙观-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开通一周年的重要日子。作为这条“网红路”的诞生摇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的自行车专用路规划研究团队自从2017年初便着手开展规划研究,2018年继续反复而审慎地研究论证,直到2019年5月31日郑重地护送它、热情地迎接它的诞生、耐心而贴心地陪伴它接受全民的检阅。
这条自专路是北规院在深入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后,精心培育的北京“新生代”自行车交通设施。为了这个首都第一代“新宝宝”能够茁壮成长,也为后续二代、三代...宝宝能够更加完美地降生,北规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脚步没有停歇。从这条自专路开通之日起,便一直持续密切跟踪它的一举一动:谁在使用它?什么时候使用它?多少人在使用它?用它的时候是否安全、方便、舒适?还有哪些有待提升的地方?后续如何让它更完美、更人性化?...这些都被陆续收入一份客观、全面的自专路运行监测评估报告中,近期我们将一一呈现。
值此自专路一岁生日之际,北规院自专路规划研究团队为关心和关注这条自专路以及北京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建设的市民、专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郑重献上2份礼包。限于篇幅,今天先奉上第1份礼包:“三个一”专属包,即:一套客观的评估数字、一份来自心底的规划感悟、一组暖心的提升优化举措。敞开心扉地道出我们的规划初心与美好期盼。
缩短通勤时间年效益1亿元,增强身体健康年效益1.5亿元。促进空间治理年效益4000万元,提高社会影响年效益7800万元。
事件影响力指数73.5,67家国际国家级重要媒体报道,网络千万级热议话题,高于同期89%事件,市民满意度高达92%。
全长6.5公里骑行27分钟,耗时仅为公交地铁一半。年客流总量超过140万,高峰小时客流达1200人次(预测成熟期将达到1700-2200人次),63%为通勤,27%为休闲健身。
这是一条民生改善之路,积极回应诉求得到全社会认同。
自专路积极回应渴望出行改善的强烈诉求,快速解决回龙观-上地地区出行难、品质差、见效难的痛点。治理沿线交通顽疾,提升周边空间品质,组织居民深度参与,动员媒体大力宣传,转变健康出行结构,培育绿色出行素养,唤醒自行车复兴意识,重塑出行行为,提升认同感、幸福感与荣誉感。人民满意、舆论好评就是对快速响应型、合作参与型、社会认同型规划的最大肯定。
这是一条健康生活之路,悦骑出行激活韧性防疫新模式。
自专路开启了职住两地自行车通勤新形式,定义了沿线居民15分钟生活圈联系新方式,激发了每个人健康悦骑出行新活力。后疫情时期,自专路日骑行量稳步回升,是加强身体健康、保持社交距离、分流公交满载压力、贯彻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更是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激活弹性防疫的有效模式。
这是一条专业研究之路,由北京探索扩展至全中国实践。
自专路开通掀起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治理、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全国研讨热潮,天津、成都、杭州、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陆续开展相关研究。规划得到中规院李晓江院长、南京交通院杨涛院长等业内大师的盛赞,成果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一等奖,并纳入住建部技术导则与工作意见。
这是一条纽带联系之路,向世界展示北京魅力中国实力。
自专路承载了城市文明展示、城市发展战略、骑行文化复兴、规划理念创新、工程技术突破、运营管理升级等诸多的北京经验。这些较为先进、成熟、科学的标准和做法通过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北京市友好城市城市规划交流项目展示给更多的国家与城市,实现了北京创造、中国旗帜、走向世界、传播全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参访自行车专用路
图片来源:自专路团队
这是一条发展希望之路,为超大城市治理开辟创新路径。
自专路达到了“大目标、小行动、达共识、促提升、树典范”的规划预期,认真贯彻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要求,充分落实了“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总体规划部署。规划部门牵头担当,与交通部门、工程设计团队、运营管理团队、专家与社会团体、媒体与公众搭建综合协作平台,拧成一股绳,共绘一张蓝图,最终实现了“落实总规,示范引领,统一认识,唤醒意识,促进改革,推进实施”的规划目标。
这一年,我们对自专路开展持续监测评估,亲感受、看笑颜、听欢声、找问题、问意见、纳建议。快乐时,三两人惬意慢骑,望蓝天,追白云,观翠绿,闻鸟鸣。忧伤时,独自一人奋力快蹬,汗水交织眼泪,呐喊隐入轨声。自专路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有感情、有温度、有关怀的交通空间与交流场所。
我们呼吁,设置儿童骑行区间与时段,让绿色出行理念在下一代生根发芽。现状被禁止的儿童骑行需求多发生在周末早晚时段,建议在特定时段开放指定区间设置配套管理措施,允许儿童在家长陪同下,佩戴好安全护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上路骑行。
我们呼吁,调整入口及沿线禁令标语,重塑健康、快乐、文明的骑行文化。现状入口及沿线处主要设置“禁止”“不得”等禁令式标语,传达道路交通管理要求却严重忽视对骑行者的尊重。自专路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骑行者,尊重所有人,运营管理要融入健康、快乐、文明的骑行文化中。
我们呼吁,完善人性化设计,强化小微设计,改善骑行体验。结合各出入口设置遮雨遮阳棚,补充藤蔓类植物降低阳光直晒,布设便于骑行使用的共享雨具。提升沿线空间品质,清理视觉污染,补充休憩点、修理点,设计骑行文化景观。定期检查维护路面、护栏、滑轨、台阶、照明等小微设施。
我们呼吁,紧密结合居民健身休闲需求,开展主题活动,创建文明示范区。重新激活自专路上下空间,结合居民健身休闲活动时空特征拓展服务功能,择时分区开辟部分空间,满足慢跑、散步、闲聊、购物等多元需求。鼓励责任规划师积极作为,联合社区、商场、企业与公益组织开展无车日、骑行文化市场、骑行趣味赛等多种主题活动,创建绿色交通文明示范区。
我们呼吁,加快推进自专路二期建设及周边地区治理改善,快速带动全市步行与自行车出行品质提升。在后疫情时期,化挑战为机遇,化阻力为先机,践行书记及市长绿色交通发展战略,更高地树起“世界城市、绿色交通、北京引领”的旗帜。
自专路成功地向全社会发出自行车交通强势回归的信号,“从点到线,以线带面”策略带动回天地区“1+N”一揽子行动,这条路真正实现了量身定制、通两端、联四方、跨天堑、铺平路,治环境、促提升。
我们期盼自专路二期通过“东拓、西延、南展”形成专用廊道、特色网络与创新举措,由回龙观、上地延展到海淀、朝阳、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全市形成健康悦骑绿带。
在路上,我们不忘初心,不舍期盼!
我们和所有好朋友们一起,一直在路上!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国际环保公益组织)、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丹麦盖尔事务所、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昌平区规自分局及城管委、海淀区规自分局及城管委、北京市交通委城养中心、北京市路政局项目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通州区骑游协会、铁刷自行车俱乐部等骑行组织、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北京市市政院、美团·摩拜单车。(排名不分先后)
近期我们将奉上第2份礼包:《回龙观至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监测评估报告》,并陆续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精益求精地为北京首条自专路的持续提升和优化献计献策,并为北规院目前正在开展的北京第二条自专路以及后续陆续开展的第三条甚至更多条自专路的规划研究和落地实施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