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6- 47.
[2] 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 柴彦威,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774- 775.
[3] 诺克斯,迈克卡西. 城市化[M]. 顾朝林,汤培源,杨兴柱,等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436- 437.
[4] 刘传江.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 理论月刊,2006
( 10) : 5- 12.
[5] 张国胜.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6]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10,16 ( 2) : 2- 11.
[7] 魏后凯,苏红键.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J].中国人口学,2013( 5) : 21- 29,126.
[8] 李冬晓.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生代农民工本位观察[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 4) : 153- 156.
[9]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及市民化压力分布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 5) : 55- 62.
[10] 刘锐,曹广忠.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 ( 6) : 748 - 755.
[11] 李郇.中国城市化的福利转向: 迈向生产与福利的平衡[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 2) : 24- 49.
[12] 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 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 1) : 3- 23.
[13] 王桂新,张得志. 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 5) : 1- 12.
[14] 钟水映,李魁.农民工“半市民化”与“后市民化”衔接机制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4( 3) : 64- 70.
[15] 王海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研究
[J].商业经济研究,2015( 2) : 41- 43.
[16] 刘传江,程建林.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 10) : 66- 72.
[17] 黄锟.农村土地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与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2) : 196- 199.
[18] 陈广桂. 房价、农民市民化成本和我国的城市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4( 3) : 43- 47.
[19] 王桂新,胡健.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
[J].人口学刊,2015,37( 6) : 45- 55.
[20] 周建华,周倩. 高房价背景下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体制改革,2014( 1) : 77- 81.
[21] 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 6) : 100- 109.
[22] 黄勇,周世锋,张旭亮,等. 浙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意愿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4( 11) : 139
- 146.
[23] 何一鸣,罗必良,高少慧.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基于制度供求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4( 5) : 38- 48.
[24] 卢红,杨永春,王宏光,等. 农业与服务业协同推动的
“就地城镇化”模式: 甘肃省敦煌市案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 5) : 160- 164.
[25] LIN G C S. Peri - urbanism in Globalizing China: A Study of New Urbanism in Dongguan[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6,47( 1) : 28- 53.
[26] 洪小良. 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 6) : 42
- 50,96.
[27] 杨菊华. 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 5) : 8- 25.
[28] 吴宾,夏艳霞.地方政府对农业人口市民化注意力的时空差异及演变———基于 18 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 1) : 162-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