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广东省正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断对内延伸,为南粤古驿道沿线的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响应中央号召,广东省坚持推进“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工作 ,结合古驿道沿线的传统文化特色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积极建设具有古驿道文化特色的特色村落、特色小镇和城市更新,带动沿线城乡经济发展。
2019年1月4日,许瑞生副省长在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上指出:
“广东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利用中的措施,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二是以历史建筑功能置换激活新的生活方式为长远动力,保护原住民利益;三是寻求传统营造方式包括建筑材料并挖掘其工艺用于修缮历史建筑,把握好修缮的“度”,并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来完善建筑的实用功能;
近期我们提出“古道学”的概念,并用三年实践倒逼学术理论基础的完善。南粤古驿道担负着激活历史遗产的使命,使红色革命遗址、英烈故居和成长之路在空间上得以展示,并融入城乡的现代生活中。”(引自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zwgk.gd.gov.cn/006939799/201901/t20190105_795625.html)
广州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增城位于广州市中东部,有着 1800 多年建治史,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开展南粤古驿道利用试点工作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
增城作为古代广州与粤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城市联系的必经通道,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为增城纳入南粤古驿道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夏街村位于县治南门,县官上任必经夏街村迎恩街,是位于广州建成区内仅存的,且保存完好目前正在使用的一条古驿道,古时官员赴任增城,必经路径,古时由于陆路交通比较落后,官员到增城任职多乘船只,从横街口码头上岸,穿过横街口村,入隔豪黄、夏街路段,转入夏街村尾门楼“廻龙关”,沿夏街大街北上至夏街村头,再出夏街“通明门”门楼,从南门入城。
“方壶怀古、南园晚眺、龙关烟雨、铁沥泛舟、虹桥春浪、深巷卖花、竹墅书声、 银塘秋月”作为夏街古代八景。
夏街古驿道沿线仍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包括通明桥、廻龙关、天后宫、石王庙、黎氏宗祠、双孖祠堂、西溪祖祠中祠堂(忠恕堂)、镜湖王公祠、天恩楼、岁魁匾、槐荫堂、贺榛旧屋、扶瑶府遗址等。
夏街人仕宦兴盛,人才辈出。明清考取功名的进士3人,文举人12人,武举人1人,贡生23人,秀才174人……民国期间任县长2人,县参议长2人。其中较为有名的包括:南宋将军石文光、夏街黎性始祖黎荣、进士黎翰、黎派、黎元祥等。
包括新村记、扶瑶官、湛甘泉与黎穆蓭父子、姻亲三表、手足情深、夏街黎书柜、王阳明建的忠孝祠、抗元三杰石文光庙、崔与之出生地等。
目前在广州市规自局增城分局编制了《增城古驿道调查研究与文化线路布局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规划》和《南粤古驿道增城夏街历史街区“古驿道+古村+非遗”社会参与模式探索试点项目》。
其中《增城古驿道调查研究与文化线路布局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规划》中将夏街村段列为示范段重要节点和增城区域服务中心。
在《南粤古驿道增城夏街历史街区“古驿道+古村+非遗”社会参与模式探索试点项目》中,对夏街古驿道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风貌特色评估为:
夏街村是广府文化特色鲜明的聚落,保留较为完整的古驿道是增城城区内唯一古驿道。
从现存风貌分析:
1.以 500 米长迎恩街古驿道为主干,27 条巷道与主干相连形成的“鱼骨状”街巷格局,形态较完整;
2.古驿道两侧传统建筑风貌连续性强,约占沿街立面二分之一;
3.夏街村不可移动文物集中成片布置,以宗祠为主,共 6 处;
4.夏街村传统风貌建筑规模较大,占地约2.4 公顷;
为此,对夏街历史街区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整治工作,是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提升街区环境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调动产权人参与保护积极性的意义深远的综合工程。
在规划的科学指引下,增城区城乡院和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联合广东省三师下乡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的专家,开展了南粤古驿道夏街段的活化工作。
在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指导下,由增城区城乡院和增城古村之友协会发起创立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旨在依托于夏街村迎恩街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现存的丰富古村落资源(包括古建筑、风俗、传统工艺等)成立的,通过众创平台,发掘并吸引更多对古村保护与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创客,或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的手工艺人的进驻。进行统一规范的筹划与管理,对接政府资源,开展线上和线下渠道募集资金,让更多的创客和手工艺项目在这里得到落地与发展。
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武文溥
讨论如何激活新乡贤返乡创业的热情
众志成城,为民留根。不少创客借助众创空间的平台,以古民居为载体,以传统手工艺、历史街区营造、文化复兴为内容,带动创客和手工艺家的发展,可谓“老瓶装老酒”,瓶活酒愈香。这一形式,也逐步让夏街古驿道和古村落在当代重新焕发生命力。
“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通过新乡贤创业大赛的形式引入了首位创客进入夏街活化“黎贺榛故居”,募集善款7万多元,修复了故居作为“榄人榄园”工作室,并于2017年8月23日挂牌“广州榄雕传承基地”,榄园的成立和开放,有赖于每位热心人士的参与和支持。而通过筹款所得的资金,为榄园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直接帮助。
目前已得到了广州市规自局增城分局、增城区文体旅游局、荔城街道办、增城区文化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州榄雕省、市、区各级传承人的参与,将立足于增城,扛起广州榄雕传承的大旗,借助南粤古驿道和三师志愿者,让广州榄雕这一国家级非遗再现辉煌。同时与国家一带一路对接,重新走向海外市场,丰富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汇聚了一批本土的榄雕手工艺人。
2017年11月12日,古村入驻创客项目“乡村美学实验室”也正式开启,首届“增城公共艺术行动组——用行动挖掘与传播被隐藏的美与价值”,以行动挖掘、培育及传播乡村乃至市井社区中被埋没的美与价值,包括历史人文自然风貌之美。借以艺术的视觉与情怀引导出新的生活美学之趣遇,重新点燃乡土那所谓落后的文化自信,让乡土注入新的认知而激活新的灵魂,逐而形成新生且活跃的“文化芯片”,从此培育出新的精神文明建设再落实到精准的物质文明建设中,才不会因为缺少对自身之美与价值的发现而在建设中造成新的浪费或不适。活动还团结了松田学院广大在校师生的参与,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和支持。
叶碧玲来自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的一名乡村创客,同时也是夏街古驿道古村之友协会众创空间的一员,通过花的这个美好媒介,用花的芬芳与美丽,在古驿道传播幸福与快乐。2017年7月,在参加增城首届商品创意大赛时认识了增城古村之友协会的会长武文溥,然后把花艺的传播地点进驻到了夏街古驿道。
在协会伙伴的帮助下租用了一间平房,将之改造成花艺工作室。在广州增城区夏街南粤古驿道租赁的一家平房,当时租用的一个平房是夏街村民上世纪80年代建的,因年久失修,天台排水不畅,室外墙体水浸发黑,墙面残旧一入门是一个客厅,左手边是一个房间,正对大门进去的是一个楼梯间。进门右边客厅门窗残旧,脱锈。客厅潮湿,不通风,空气闷热,墙体脱落。厨房的墙体乌黑残旧,墙体脱落,昏暗,有两个案台,没卫生间。厨房窗户破旧,电线陈旧,杂乱,灯光昏暗以上就是在2017年8月刚租赁下来的房屋现状。
在广州市增城区城乡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和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多方共同推动下,“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古村项目“爱碧邻·花巷”于2017年12月顺利开工,并于2018年3月正式挂牌营业。花店是夏街南粤古驿道租赁的一家平房旧民居改造而成,一入门是一个客厅,左手边是一个房间,正对大门进去的是一个楼梯间。花店的理念意为团结邻里,互助互爱,用花的芬芳和美丽,传播美好,用花艺振兴古街,焕发它昔日的生命力。未来花巷会秉承自己的初衷,让花艺的美好在更多古镇乡村遍地开花。
尚雅院是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推动的入驻项目,创客“织女刘娘”刘来自江西。刘娘带着对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的热爱,发起了本项目。利用解放前中山大学教授的老院改造完成。
尚雅院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传统琴棋书画、传统服饰、传统礼仪、传统女工等以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呈现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并更有活力的景象。
系统地挖掘收集夏街村古驿道、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内容。注重教育培训,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以直观、灵活的表现形式,梳理、整合夏街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示夏街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魅力,使之成为“广州新名片”。并有效利用“古驿道+”,将旅游、休闲、教育、文创和农业结合,促进多种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各方的积极参与及支持,目前在夏街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困难,阻碍着整体工作的进展。
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目前,夏街的古旧建筑,绝对大部分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同时居住者由于缺乏保护和环境改善意识,大多建筑随着时间的迁移及人为的改造,而遭到破坏,生活环境也较为恶劣,污水和垃圾随处可见。因大多数居住人员居住少则数年,长则十多二十年,房东或租客一般不愿意解除租约,大多数已整合的房子,均是租客因搬迁退租整合下来,自主退租的人只是极少数,这给房源整合及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造成较大的困难。
入驻的手工艺人或创客,前期还未能通过自身的运营,实现稳定的收入,租金和较大的修缮费用对入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也是目前阻碍手工艺人和创客入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望获得的支持:
项目的推进,除了需要平台自身的继续努力外,如能获得社会或政府等相关的支持,将对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已入驻的项目提供奖励或房租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提升其对项目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运用自媒体及政府媒体,协助入驻项目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结合部门或单位的服务或活动,优先与入驻项目进行合作,又或进行相应的服务或产品采购,为项目创造收益。
建筑师及规划师进驻到规划场地,与当地的租户、居民、 创客形成充分的交流。在充分的交流中、建筑师及规划师等专业者,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环境的不满及需求所在,了解到当地的产权、管理权等社会及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夏街古建筑和古驿道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和修复,同时改善村落整体环境,包括垃圾处理、公共空间景观打造,线网整改等。
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历史建筑基于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需要,可以在本规划允许范围内进行多种功能使用;
在不损害历史建筑的结构及其核心价值要素、不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可申请适当增加其建筑使用面积。例如,原功能为居住的,宜保留和延续居住功能,或作为民宿、客栈等使用;
原功能为商业的,宜作为创意办公、画廊、书店、传统手工艺作坊或工艺品售卖、特色酒店、特色餐饮;原为商住混合的,商住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原功能为工业、物流仓储、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的,在满足建筑安全和消防、环保等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可维持原有功能,也可以调整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设施或公园绿地等。
参与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共同缔造”模式,利用搭建的平台,及时发现古驿道活化和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依据社区规划师搭建多部门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政府牵头,发挥村民、村集体主体和社会参与的作用,有效统筹各部门、镇街及各村委的建设项目,并落实到空间上。最后,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最终达到社区建设成果共享的目标,让社区形成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社区认同感高的完整社区。
而在此过程中,工作坊也类似于专业性的非盈利组织为社区建设及社区组织培育出谋划策。
政府统筹组织,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在南粤古驿道增城夏街历史街区“古驿道+古村+非遗”共同缔造模式探索项目各环节充分反映居民需求。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保障历史街区正常运作。
目前夏街村历史建筑的活化,也是步履维艰,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大家都是发挥志愿者精神在推动,可持续性不强。这也是目前微改造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基本上会考虑“微改造+全面改造”互补的方式,全面改造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微改造可以为本项目提供产业方面的支持,并形成广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推动商业人气的聚集。
目前增城区城市更新的推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村的旧改都无法顺利推进,或是交通区位不便,或是村里面各利益群体错综复杂,或是三旧图斑破碎化严重……种种原因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
旧村改造也是村里土地资源一次再分配过程,对于之前占有资源多的会有一些吃亏,对于资源少的总体上会比较照顾,总体上来讲,大部分村民会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教授日前指出,城市更新的形式不再仅是简单的“拆除重建”,也包含了历史街区活化、环境综合整治、建筑功能改变等多样性的更新活动。在他看来,城市更新应该设定清晰的文化目标,建成环境包含的文化属性代表着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更新中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引入的关系、原居民社会与场所情境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优先也将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
广州市规划院丁卓明建议,应该加强“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管理,完善“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的配套政策,同时要完善创新,鼓励合理利用,加强“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实施管理,加强保障措施等。在她看来,各市在组织“三旧”改造规划修编或编制“三旧”改造单元规划时,就应该加强对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划等内容的审查,同时对文化遗产的原址保护,建立补偿机制与奖励机制,例如对提供历史文化保护的“三旧”改造项目,在满足公共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用地安排并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对原批准的容积率进行适当调整,奖励一定建筑面积。若城市规划确定不适合在“三旧”改造范围内进行容积率奖励,在符合城市规划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视具体情况实行异地转移补偿。
广东省规划院马向明指出,也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在处理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上做得不错。譬如2007年,广州天河区猎德村开始城市更新改造,采用“政府主导,村民为实施主体”改造模式,由村股份公司与区政府合作。改造后,风貌、地价、绿地等设施均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保留了传统民俗文化及林氏祠堂、梁氏祠堂等传统建筑。
“旧村改造,城乡融合,治理为本,产业为先。”夏街村可以参考猎德村模式,由村股份公司与区政府合作,首先做好商业顶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保证村民利益不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加强夏街村委的党建工作,更好的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同时针对夏街村集体物业较多的情况,以成都宽窄巷子文化+商业模式,处理好微改造和新建商业综合体的关系。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共同缔造】古村落活化与多方参与
【共同缔造】与村民一起,畅谈云吟未来家园
【共同缔造】青海省黑城村村史馆生成记
【先锋工作坊】先锋集结,共同缔造美好社区
【共同缔造】深井工作坊:以“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古村微改造
【研究】共同缔造规划工作坊——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