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周热点(6.7~6.13)重磅来袭!
从“时事热点”到名家“观点理论”,
拓展视野,学会应用!让您掌握城市化最新动态!
来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近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在全面分析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在《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及正在推动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以“两屏三带”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提出了到2035年推进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举措。
来源:规划师笔记
内容解读:《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明今年将着重“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通过从经济扩张、产业扩张、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扩张和交通便利等5个维度对全国30个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得出北京、上海带动能力最强,深圳、广州紧随其后,这4个中心城市周边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都市圈形态。而杭州、宁波分别领衔扩张型、潜力型都市圈。都市圈建设要明确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根据趋势适度增加用地指标,使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相一致;加强区域间协商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从“一网通办”走向“一网统管”。
来源:未来城市FutureCity
内容解读:李昊认为,地摊在经济指标外,对于城市还有更多的意义,它为城市带来了无可替代的活力。现代主义城市建设模式下,街道生活丰富程度则在降低,伴随着路边摊的消亡的,是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式的城市建设。“街道是组成公共领域的最主要因素”,尽管路边摊往往被杂乱、无序、脏乱差等概念所定义,但它是对街道空间的一种活化,象征着市井却开放的气质,是城市社会性功能的一种延展。面对呈现出无限可能的地摊,城市的管理也势必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需要更加精细、动态地维持多种利益的平衡。这需要充满智慧的机制设计。
对话 | 龙瀛:城市收缩的第三阶段是走向“空置和破败”
来源:城市进化论
内容解读: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龙瀛呼吁进一步开启“城市破败空间的调查”,对所谓城市空地、废弃建筑物等这种城市空置现象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明确在农村、城镇里到底有多少,具体位置在哪里,破败程度如何。他提出一套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空间质量增长三个阶段依次滞后的理论:部分人口流失,但经济和城区仍在持续发展和扩张;人口大量流失,造成劳动力短缺、活力下降,进而经济下滑,居住空间在共同影响下衰减;当城市收缩到第三阶段时,人口流失和经济下行最终将传导到城市空间品质的破败上。只有前有大数据统计分析,后有城市空间品质这类表征的梳理,收缩城市的研究更加深入。
城市马路市场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以保定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保定市主城区便民市场占路经营、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交通运转,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水平、文明形象、招商环境乃至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以规范主城区的便民市场建设、运营和管理。本文通过构建“3+N”的便民市场体系以及“撤、留、改、替、增”五条规划策略,以期破解保定市主城区占路经营的问题,提出多摊位型、超市型、农加超型为可采取的经营形式,指出,应避免政府“一刀切”的采用单一形式进行经营,各级部门切实把便民市场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最终实现城市市容市貌的有效提升。
同衡佳作 | 东北新区的绿色转型之路——延龙图文旅新区基础设施综合规划
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内容解读:吉林延龙图文化旅游区,即延龙图新区,地处东北生态屏障的大格局中。不同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升级和转型模式,新区应依托文旅和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优势,也是挑战,需要将保护与发展并重,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区位于三市留白区,基于文旅功能定位,需要以融合的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灵活性,加强各组团间的联系。提出,海绵与绿道相结合,贯穿生态脉络,串接文化节点;组团发展、探索寒区山岭区旅游公路的交通组织;统筹山水城路,优化竖向控制土方,实现显山、露水、低冲击。
来源: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内容解读:棕地修复和重建是美国政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过去40余年,联邦、纽约州和纽约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来促进棕地的清理和再开发——如成立了棕地修复办公室作为了新的棕地再开发管理机构,理顺了体制机制,避免交叉执政、程序繁复和流程重叠等问题;推出自愿清理计划;将棕地这些受污染的资源转化为生产性社会资产;通过设立联邦、州、市三级政府基金,提供多项公共金融工具,以及出台多项法规鼓励企业与社区的积极参与,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来源:
内容解读:香港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基于规划自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城市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规划经验和教训,以及一套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策略,如庞大的公营房屋供给、公共交通引导开发、土地混合利用、自然保育等措施和政策等,已逐渐构建了与香港本土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相适应的规划理念、策略及体系。在《香港2030+ :跨越 2030 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里,“香港 2030+”的规划定位为高密度宜居城市,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提高宜居度是重中之重。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邮箱:1654527400@qq.com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