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周热点(6.14~6.20)重磅来袭!
从“时事热点”到名家“观点理论”,
拓展视野,学会应用!让您掌握城市化最新动态!
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来了!速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国内首个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发展愿景是“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包括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营造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城乡空间格局、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体系、塑造江南韵和小镇味共鸣的生活场景、科学谋划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空间布局等。
住建部“拍了拍”36个城市:从这8个方面为城市做体检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2020年城市体检将以防疫情补短板扩内需为主题,采用2019年统计数据、遥感数据、社会大数据等,对36个样本城市进行城市体检,体检内容包括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个方面。查找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清华与腾讯联合发布“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报告(中英文版),与你一同展望未来城市空间场景
来源: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内容解读:本报告以新城市科学为理论指导,以“WeCity·未来城市”等行业实践为依托,重点关注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总结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指出未来城市空间受到技术驱动,城市功能发生较大转变,空间趋向共享化、复合化、服务化、线上线下融合化、运营化;城市中的办公空间迁移至郊区,更加围绕居住地分布;城府和多方力量将协同治理创造等。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内容解读:尹稚指出,目前我国在空间治理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对人的识别能力是比较强的,但对空间定位标识的颗粒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精确化地来控制人的流线、人的位置跟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还缺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细颗粒度的空间编码系统。同时,城市规划平时积累的很多空间数据,对识别风险地区有很好的价值和意义。就新冠疫情而言,尹稚认为,城市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靠突击性的工程建设手段来解决,未来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利用要相互结合。
来源:中国城市中心
内容解读:在疫情带来的全球危机下,国外“撤资中国”,“产业链去中国化”,“脱钩论”等观点盛行,黄奇帆指出我们要以稳定谋发展,以创新寻找出路,以开放拓展市场,不惧怕西方少数势力对中国的敌视。分析到,外资企业从中国撤资存在巨大困难,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上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表现为结构性重构,而并非搬迁式重构;中国应启动国内经济循环、鼓励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重视网络空间的市场价值、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作用等。
城市洞察丨法国圣埃蒂安重工业城市转型之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用“设计”撬动一座城市的转型
来源:华高莱斯
内容解读:圣埃蒂安的王牌曾是煤炭工业,凭此成为当时欧洲有名的工业重镇,但产业结构单一,因为资源枯竭受到重创,但好在这座小体量的城市“船小好调头”,只需要寻找到一个有潜力的产业方向,便可以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发展——设计,成为圣埃蒂安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通过塑造产业地标,将手枪厂改造成设计产业园;形成行业品牌,举办圣埃蒂安国际设计双年展;构建设计艺术人才培训体系;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为“设计实验室”等成功转型。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的城市垂直空间扩展研究——以武汉为例
来源: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World
内容解读:以武汉市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在避免预设灯光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校正,汇总统计城市建成区外延像元灯光强度值的变化特征,探测城市垂直空间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像元灯光强度增强速度的统计特征与其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有明显的关联性,并且符合“外延-增强-减速增强-稳定不变”的规律,其中“增强”阶段受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影响明显。
品村 | 乘风好借力,特色正当时——以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周家堂为例
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内容解读:周家堂位于无锡市东北郊的锡北镇内,是典型的高度城镇化地区近郊乡村,自身基础较好,打造自身特色是这个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突出村庄特色,通过量身制订的四个发展策略,以“田韵药香,碧水廉心”的主题,打造周家堂特色田园乡村发展之路。在产业层面,借助台湾省农业发展的经验,推动“农业+”模式的升级,衔接台创园的整体发展布局;规划形成四条村庄产业与文化体验线路,突出展示周家堂的农业产业特色;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等。
【研究】转型期城市居住用地更新的空间加密化研究——广州市金花街改造再考
来源:
内容解读:选择广州市金花街改造项目(1988~2003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居民诉求和政府旧改政策对旧城空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原地安置的要求、城市政府以民生为导向的旧城改造政策,是金花街空间加密化的主要原因;在准市场化融资方式和福利化拆迁安置方式下,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等,使改造规划多次提高改造容积率;改造后的金花街在房屋和人口两个维度呈现空间加密化的态势;改造并未出现绅士化过程。在满足居民的原地安置诉求的同时,想要控制老城区的空间密度,一是针对大规模改造,引入转让开发权机制,将等价于旧城改造成本的土地开发权赋予改造开发商等;二是提倡微改造,但目前该途径需要更多的政策创新。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邮箱:1654527400@qq.com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