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周热点(6.21~6.27)重磅来袭!
从“时事热点”到名家“观点理论”,
拓展视野,学会应用!让您掌握城市化最新动态!
来源:西部城事
内容解读:6月19日,四川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撤县设区之后,能加速融入成都主城区,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19日,长春也正式代管原四平市代管的公主岭市。随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撤县(市)设区逐渐形成了一股热潮,在区划上做文章,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过文章指出,管辖范围的调整主要针对解决的是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中小城市想要通过区划调整来间接扩容,难度会大很多。
国土空间规划公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
来源:空间规划手册
内容解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进行公示,通过构建功能融合的产城空间布局,建设安全、互联共享的地下空间,打造世界级的文旅先锋,塑造国际风的海上城市等,打造世界一流、开放创新的枢纽经济功能,建立衔接内外、陆海空联动的国际枢纽门户,营造汇聚人才、多元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内容解读:冯奎认为,对于西部各省(市、州、县)来说,既要研究行政区经济,也要研究非行政区经济,从中获得最大化的综合效益,增进当地市民福祉。有关重庆、成都、西安,存在的问题有:成渝城市群需要着力解决如何由大到强;西安经济发展缺乏强劲产业支撑、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科技辐射能力弱;关中平原城市群治理,要在两难中寻找平衡之策——既要实现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也要不失时机实现大西安的的突破与跨越。并指出,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一家独大,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另外,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是重要的参与力量。
来源:村庄与城市
内容解读:本文通过门槛回归研究表明,土地对经济的贡献存在“倒U”型的门槛特征,经济转型期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功能已经枯竭,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程度不一。在东部地区,过度的土地依赖导致了风险增加和低质量招商引资等问题,已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复制东部地区的“以地谋发展”模式一直绩效不佳。得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型,“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功能不再,中央政府必须明确不再以地保发展,不再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同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来源。
北京王府井大街与金鱼胡同交叉口人行过街节点形象设计
来源:规划师笔记
内容解读:《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要求以“业态丰富、特色鲜明、消费便利、市场繁荣”为目标,制定王府井商圈切实可行的改造提升工作方案。重点在于破除交通阻隔、平衡南北客流、打造记忆地标。项目两点在于智慧过街系统的打造,重点考虑平衡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之间关系,并通过视觉化方式实现。此次交通节点的形象设计工作在传统交通设计基础上,将过街语音提示、过街灯光秀、高荷载地面发光字整合在智能过街系统中,在国内属于首例。
【规划广角】滨海城市风暴潮避难所分布的灾害风险适应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来源:规划师杂志
内容解读: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对风暴潮避难所备选用地的分布做核密度分析,并对研究区域的致灾危险性、人口暴露性、交通敏感性和服务敏感性等“损失型”风险维度的分布做热点分析。揭示了现有风暴潮避难所备选用地分布不合理、现有防灾道路系统和灾害救助设施的分布不成熟问题,还反映出现有城市空间结构有待调整。提出,调整现有城市空间结构是改善风暴潮避难所分布适应性的最根本且需长期推动的策略。
面向实施的大湾区都市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设计探讨 ——以南海区大沥镇大镇社区为例
来源:南粤规划
内容解读:本文探讨所指的大湾区都市型乡村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地区,既有都市的特点也存在着乡村特性的乡村聚落。主要特点是村落肌理形态相对完整,乡村文化根基尚存,自然生态脉络完好,且规划尊重其乡村风貌形态,无较大规模的拆迁计划。问题在于空间格局被交通割裂、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启动资金与需求不匹配等。本次规划强调两个差异化,突出“大隐隐于市”的规划定位;以共享农业为触媒,岭南乡土农耕文化为依托,将大镇社区打造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社区,湾区创客梦幻居所、南海都市生态绿心等。
【研究发现】珠三角:集聚、收缩与分布(2000-2010)
来源:
内容解读:2014年6月广东省启动编制《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珠三角2010年人口密度分析及2000年-2010年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长变化分析得出,2010年珠三角人口密度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中心集聚现象,主要以广州和深圳为增长点。2000年至2010年珠三角人口增长放缓,全域56.05%的镇域人口增长近乎停滞,而26.75%的地区出现负增长,仅17.21%的地区人口有正增长,且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对比香港的单位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珠三角人口密度增长空间还比较大,用地集约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邮箱:1654527400@qq.com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