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需阅读 - 19 分钟
一览众山小
Sustainable
Cities &
Mobility
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
城市综合交通
公共交通与非机动化出行
活力街区、街道与城市设计
量化城市与大数据
「」
2020年 | 6月25日期
团队成员
原文/英国Nesta创新基金会
翻译/章程、胡尚薇、温宇辰、周煜、林中朴、华沅、王晓玢、段元浩、鹿畅、相可盈
排版/赵健婷 校核/众山小
文献/程曲 编辑/众山小
微博 | weibo.com/
一览导读
人工智能(AI)驱动着中国在公共领域的创新,其应用领域已覆盖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社会信用体系等,正在为人民生活以及国家治理带来实质性的进步。AI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世界瞩目,其发展经验和创新路径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启示,诸如“先试验、再规范”、快速部署和大规模应用等。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公民隐私、社会不平等、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报告总结了中国的AI发展经验以及潜在问题,对其他国家存在普遍意义。
阅读
正文
壹
AI正在中国的公共领域快速发展
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投资规模、实现程度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2017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目标在2030年前成为AI技术的世界领导者,这意味着AI领域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AI相关的支出高达数百亿美元。
这一《规划》的中心思想是AI可以帮助改善公共服务和政府治理,这为公共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政府、研究机构以及科技公司共同积极推动面向现实问题的AI项目,从医学成像用于疾病诊断,到智慧城市改善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
虽然欧洲和美国也正在致力于AI驱动公共领域的创新,但很少有分析关注中国的AI发展经验。中国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应受到世界瞩目。本报告调研了中国在公共领域的AI应用,可为其他国家的决策者提供启示以及实践参考。
在报告中,来自中国的AI领域专家详细分析了A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讨论了AI对于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并归纳了可以学习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经验未必完全适用于西方国家,需要客观理性看待。
贰
中国经验带来的六大启示
01
地方创新驱动AI迅速发展
中国的许多AI领域正在经历迅速创新,这得益于积极培育地方创新生态。地方政府得到授权推动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加之研发经费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得以与研发团队共同推动试验与实施。这一做法启示了如何在在首都以外的地区培育蓬勃发展的AI创新生态。先前英国政府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出“区域升级”计划,促进全英国的研究与创新。中国的做法可以给英国带来启示。事实上,这也呼应了一些英国专家的看法,此前已有专家呼吁英国政府将英国更多的研发预算分拨给地方,更好地发挥影响以及产生价值。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
02
先试验、再规范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因为选择了“先试验、再规范”的创新路径。中国AI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医疗保健领域,得益于其敏锐而务实的创新模式,医学图像处理以及药物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全球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等健康挑战,政府应迅速采取行动并找到对策。虽然欧洲的监管环境可能不允许中国快节奏的试验与实施,但是这种试验的思想也可以为西方国家所学习,比如通过监管沙盒以及创新测试平台等方法实现。
03
创新并不总是尖端技术的结果
中国的AI创新成功并不总是归功于尖端技术。相反,在中国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快速部署和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中国的创新模式更注重现有技术融合以及推进速度,而非突破性技术。这表明AI战略并不一定只有聚焦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成功。在英国,有关创新的讨论通常关注新技术的研发,但现有技术的有效利用同样重要。然而现实中英国对现有AI技术的成果转化程度仍然非常低,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应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并升级现有AI技术以改善公共服务。
04
服务升级不应加剧不平等
尽管AI可以让我们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但它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如果AI技术由私营企业驱动,但政府及公共部门未将成果向社会大众普及,那么弱势群体依然享受不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结果就是社会不平等加剧、特殊群体边缘化。中国的AI教育正是这种情况,AI教育产品通常由私营教育科技公司研发,而这些产品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负担。创新应缩小而非加剧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应关注创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采取相关措施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05
AI伦理问题
AI伦理问题正在中国受到关注,对于此问题,中国建立了由多家单位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发布关于AI伦理原则的概要文件,其中许多内容与现有的全球标准是一致的。国际社会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并加强关于AI伦理以及安全问题的全球对话。欧洲可以在数据保护以及AI伦理等方面上发挥优势。另外要注意的问题是公民隐私保护。中国的脸部识别技术全球领先,但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应保护好公民隐私,相关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应做到开放透明。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美国、法国、德国等其他国家,应受到关注。
06
AI不是灵丹妙药
中国的经验也证明了AI不是万灵药,并不是硅谷极客所认为的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一些具有明确定义并得到了普遍认可成果的领域(比如智慧城市交通优化),AI可以显著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但是,在更复杂、难以预测或者需要争论的领域(比如教育或司法),AI或许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在这些领域中,灵活变通、情商、情境感知、道德判断等人类素质仍然至关重要。AI可以辅助决策但不能取代人类。
图一、机器智能 vs. 人类智能。图片来源于“The Future of Minds and Machines”,由Soapbox的Margherita Cardoso提供。
叁
报告初窥
AI如何驱动公共领域创新?如何改善公共服务?如何处理好由此而生的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政策制定者和技术研发者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寻找到新思路和新见解。本系列报告希望能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公共领域的AI应用正在发生的巨大创新。
“全国推广,地方行动”的创新模式
一般人们可能以为中国的AI发展主要由中央制定的产业战略驱动,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真正的AI创新诞生于地方层面。中国的地方城市成功创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政府部门、科技公司、研究机构以及中小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及实施。要成功培育这样的创新生态,增加研发经费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城市还需要强大的本地基础,比如一流的大学、地方政府合作、良好的技能供应以及区域及国际联系。
AI对于中国医疗保健领域
将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中国农村地区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服务短缺的双重挑战。AI正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研发并落地:
提高诊断准确性;
辅助治疗决策;
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的患者数据来预测潜在的健康问题;
提高自动化并增加远程访问以减轻医生工作量;
通过 AI建模和仿真减少新药研发时间。
新冠肺炎爆发后,这些技术为疫情控制以及疫苗研发做出贡献。中国“先试验、后规范”的创新路径使得AI在医疗保健领域快速发展。
AI教育产品和自适应学习系统
AI教育产品或带来潜在利益,但也要注意的是,它们很大程度上由私营企业以及科技初创公司研发,最终能否转化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有待观察。AI教育能否像宣称的那样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还是会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此外,关于AI教育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否有益;
能否带给学生除了死记硬背以外的教育;
涉及到学生数据收集的伦理问题。
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流行后,在线学习成为了各地学校的解决方案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的AI教育经验显得更有启示性。
AI在中国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中国智慧城市中两个非常有启示的案例:一个是杭州城市大脑,这一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已在亚洲23个城市推广;另一个是上海智慧法院。通常在智慧城市的案例研究中,司法系统不与城市管理以及交通服务放在一起分析。本报告选择这两个案例是想反映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在城市化背景下对服务升级的需求不断增长;
强化政府机构的治理能力。
中国智慧城市相关话题很复杂,一方面,一些AI应用极大地造福城市以及市民,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在公民隐私、政治干预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中国建立这一体系是为了利用公共数据平台,强化现有治理体系中的薄弱部分,并增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信任。该体系不是一个单独的顶层体系,事实上它是由一系列倡议组成。比如,“黑红名单”联合奖惩制度,旨在弥补现有司法系统中未能执行法律的缺陷;“市民积分”正在一些城市试点,具有良好信誉的市民会获得奖励。这些治理模式具有其独特之处。然而,哪些行为可被认定为信用好、如何计分,一些人对其中的公平性、可解释性以及透明性表示担忧。
中国如何对待AI伦理问题
中国成立了多个专家委员会,并发布了多份关于AI伦理原则的指导文件。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隐私方面,中国的做法与全球采用的普遍道德原则保持一致,国际社会可与中国共同讨论全球AI治理。同时,中国也有自己的道德和文化基础,中国正在探索如何在AI应用中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及哲学理念。将AI应用于公共领域中会带来很多道德方面的担忧,包括隐私、可访问性、可解释性以及透明性等问题。尽管中国实施了强有力的消费者隐私法,但政府如何使用私人数据依然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使用面部识别时,人们也存在这方面的隐私担忧。中国在公共领域部署AI的规模范围和渗透程度或许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但它引发的道德考量具有普遍意义,研究中国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反思需要共同解决的道德问题。
07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AI在公共领域的应用
中国的AI发展动力或许源于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即社会秩序由一系列客观而明晰的规则来规范。大数据和AI技术可用于理解这些规则并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理念看似与硅谷的“解决主义”不谋而合,即主张技术和数据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然而事实上并不一样,中国国务院明确把AI定位为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用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了解这一点以后,我们便更容易理解前文提到的智慧法院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案例。和其他公共服务中的AI应用一样,它们都是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
未完待续...精彩内容,懂的分享,请点“在看”哦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一览众山小提供的原文资料:
微信公众号 后台留言
或电邮 Daizongliu@qq.com
参考文献标题一
我们作为独立的专业志愿者团体,秉承专业理想与价值观,不依托任何机构,信守非盈利原则,帮助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关注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与非机动化出行、活力街区、街道与城市设计、量化城市与大数据。至今我们已经拥有遍布全球近430名志愿者网络,并推送3000篇专业微文。作为微信公众号平台最大的线上专业志愿者平台,我们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并欢迎加入我们!
-
更多内容
请戳一戳
微博:https://weibo.com/
2014-2020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