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最早是2016年杭州启动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旨在缓解交通拥堵。由13家企业与政府合作联合开发并在阿里云上运营。尽管城市大脑一开始是围绕交通摄像头视频进行图像识别,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数据协同中心,整合了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700多个信息系统。系统致力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管理(信号灯优化、紧急车辆响应等)、废物收集、停车管理和城市老龄人口健康监测。城市大脑已经有了不同版本的改进,并已经在全亚洲23个城市均有部署,其中一些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电子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城市大脑与其他中国的许多智慧城市项目一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其迅速发展。城市大脑最初作为交通管理的试点,逐渐发展成为治理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规模系统。它的快速迭代就如同创业公司一样,先注重短期扩大规模,再在扩大的过程中一步步修复存在的问题。该项目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很快超过了最初的设想,我们可以就此推断它并没有因为冗长的交付和公众或其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而受到阻碍。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着重基础设施和数据采集。城市大脑通过上千个传感器和多个政府机构来收集数据。数据被视为知识的来源以及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一部分数据会用于与其它一些企业分享,来共同开发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本项目是由一家大公司(阿里巴巴)提供核心技术(云服务平台)并与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项目需要政府高层持续的支持,来确保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融合。
最后,项目牵头单位与政府有标志性的关系。政府帮助公司研发一种能够推向其它城市的产品,并以此出口向其他国家。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单一来源采购”,地方政府能够有机会在没有竞争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公司并帮助将其扩展到国内外市场。一些证据表明,在中国的国情下,这种安排的效益远超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