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大内御苑
-西苑 慈宁官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第四节 行宫御苑
-静宜园 静明园 南苑
第五节 离宫御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清漪园(颐和园)
第六节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第八节 北方的私家园林
第九节 岭南的私家园林
第十节 私家园林综述
第十一节 寺观园林
第十二节 其他园林
第十三节 少数民族园林
第十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国际形势: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最终形成。西方的殖民主义国家挟持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强大的武装力量逐渐向东方扩张。
二、国内形势:国内,乾隆盛世的繁荣掩盖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四伏的危机。一方面是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工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经过清初短暂的衰落后又呈现活跃,统治阶级生活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则是广大的城乡劳动人民忍受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嘉庆、道光以后,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强烈冲击着清王朝的根基。
三、文化艺术:这个时期的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已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园林方面,乾隆朝的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艺之精湛,可以说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开始逐渐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消极一面。乾、嘉的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既承袭了过去的全部辉煌成就,也预示着末世的衰落迹象的到来。
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大军阀、大官僚的新兴势力以及满蒙王公贵族,利用镇压农民革命所取得的权势而进行疯狂掠夺和大量土地兼并,掀起一个兴建巨大华丽邸宅的建筑潮流。园林只不过维持着传统的外在形式,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生命力已经是愈来愈微弱了。
四、乾、嘉两朝的皇家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一个高峰。它的三个类别一一一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道、咸以后,由高峰跌落为低谷,从此一蹶不振。清代皇家园林由盛而衰的这个短暂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急剧转折的过程。
五、私家园林:从乾隆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出现不同的地方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最成熟的;它们的特点显著,造园艺术水平较高,完整保留下来的园林也很多。这许许多多的地方风格,都能够结合于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蔚为百花争艳之大观。所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这个终结阶段,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地反映了成熟后期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也是这个时期私家园林的精华所在。私家园林,尤其是宅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成为园主人夸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这种趋向越到后期越显著。宋明以来文人园林的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色逐渐消失,所谓雅逸和书卷气亦逐渐溶解于流俗之中。从表面上看来,文人园林风格似乎更广泛地涵盖于私家造园活动,但就实质而言,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日益趋向僵化、程式化,虽然很着重于技巧的追求但却失去了思想的内蕴。
六、公共园林的发展在封建社会行将解体的末世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
清王朝进人乾隆时期,最终完成了肇始于康熙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这个皇家建园高潮规模之广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乾隆皇帝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平生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挟持皇室敛聚的大量财富,兴建了为数众多的新园。凡他所喜爱的园林,均命随行的画师摹绘为粉本“携图以归",作为北方建园的参考。
康熙以来,皇家造园实践经验上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把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内廷如意馆的画师可备咨询,内务府样式房作出规划设计,销算房作出工料估算,有一个熟练的施工和工程管理的班子。因而园林工程的工期比较短,工程质量也比较高。
内务府样式房掌案雷氏家族所绘制的清代中、晚期的大量工程图件和文件“样式雷图档"。内容包括工程的勘察、设计构思、方案比较、施工等阶段上所完成的图、文字、烫样(模型)以及往来信函、日记等,目前为国内各单位所收藏的估计在万件以上。其中,最主要的是“画样”,即各种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细部、透视等图样。
皇帝、王大臣、堂官以及样式雷本人实际上共同扮演造园师的角色。
当时的皇帝如康熙、乾隆,内务府大臣如海望、三和等人,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与工程有关的官员中不乏才华之士,还有如意馆画师的咨询。样式雷承上启下,在他制作的园林景点的烫样上颇能反映出他的园林艺术方面的学养。这些,乃是皇家园林得以成就其艺术水准的基本保证。
造园运作方式:明中叶以后,皇家园林的营建活动受到民间的影响,雇佣的方式逐渐代替劳役征发,出现私营包工商人的投标承包。从清康熙年间起,官家的匠役逐渐减少,施工已从政府运作转变为商业运作了。
城市结构变化:营建规模之大,确乎是宋、元、明以来所未之见的。
较长期间的承平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全国人口迅速增加。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亦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城市居民锐增,城市建筑用地紧张,政府不得不容许大量居民迁人皇城之内,皇城的结构比之清初又有较大变化。除了宫廷所属的园林、寺庙,内务府机构及所属厂、局、仓库,少数贵戚官僚的邸宅之外,其余大部分地段均成为街道、胡同纵横的居民区了。
一、大内御苑
1.东苑。所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明代苑林已析建为民宅,沿御河的园林点景已不复存在,其余地段改建为佛寺和内务府缎库。东苑已全部消失了。
2.景山。北上门之东西各建长庑50间,西庑为教习内务府子读书处。万岁门改名景山门,人门为绮望楼,楼后即景山五峰。乾隆十六年在五峰之顶各建亭一座,中为万春亭,左为观妙亭、周赏亭,右为辑芳亭、富览亭。乾隆十四,把皇寿殿从景山东北移建于正对中峰的中轴线上。仿太庙之制加以扩大,正殿内奉祀顺治、康熙、雍正三帝的御容。寿皇殿后之东北为集祥阁,西北为兴庆阁。殿东为永思门,门内为永思殿。永思殿又东为观德殿,再东为护国忠义庙。
3.兔园。4.西苑。大家可以阅读书本精读。
5.紫禁城内。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大体上仍保持着清初的格局,仅有个别殿宇的增损,另在内廷的西路新建“建福宫花园”,内廷东路新建“宁寿宫花园"。
以西苑改建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仅仅是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建设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则是分布在北京城郊及畿辅、塞外各地的行宫和离宫御苑。
二、北京西北郊和承德兴建和扩建御苑
1.具备优越的山水风景,和康、雍两朝已经奠定的皇家园林特区的基础,而他本人持有与康熙同样的园林观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2.乾隆酷爱园林的享受,六巡江南又深慕高水平的江南造园艺术。同时也像康熙那样保持着祖先的骑射传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山水林木怀着特殊的感清。
3.乾隆的园林观:(1)他认为造园不仅是“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对天然山水作浓缩性的摹拟,其更高的境界应该是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2)“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市之怀。
三、对西北郊水系进行整治
对西北郊的水系进行了彻底的整治,这是自元、明以来对西北郊水系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工程。开源与节流必需同时考虑,于是确定了水系整理工程的三个主要内容:1.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引人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而汇人西湖;2.结合兴建清漪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在静明园南宫门的南面开凿“高水湖”,稍后又开凿“养水湖”与玉河连通,作为辅助水库,并安设相应的涵闸设施;疏浚长河,长河即元、明以来一直沿用的自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
4.圆明三园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乾隆三十七,在圆明园的东南面建成绮春园。此二园与圆明园紧邻,有门相通。另外,还有规模较小的两座附园:熙春园、春熙院。到乾隆后期,圆明园已成为五园贯联为一体的宏大的离宫御苑了。道光年间,熙春园、春熙院分别作为赐园赐出,一般通称的圆明园则包括长春、绮春二园在内,又叫做“圆明三园"。
三山五园乾隆时期的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其中规模宏大的五座一一一一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这就是后来著称的“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盘山乾隆十九年,在蓟州西北二十五里的盘山南麓建成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盘山前岗如屏,后嶂如衆,是京东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行宫的宫墙长达十余里,随山径高下为纡直。涧泉数道流于园内,山下设闸以时启闭。乾隆曾题署“静寄山庄十六景",园内八景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镜圆长照、众音松吹、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园外八景为:天成寺、万松寺、舞剑台、盘谷寺、云罩寺、紫盖寺、千相寺、浮石舫。
四、清末园林变迁
1.道光朝,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繁荣阶段已经结束,皇室再没有财力营
建新园。大内御苑大体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但郊外和畿辅各地御苑的情况则有很大变化。
2.咸丰十年英法两国攻陷人沽口英法联军自通州直趋北京西北郊,占领海淀和圆明园,大肆抢掠园中珍宝、字画、古玩、陈设。劫掠之后,联军统帅额尔金(LordElgin)竟下令将圆明园及咐近的宫苑全部焚毁。
3.光绪十四年,修复颐和园只能依靠挪用兴办新式海军的造舰经费,才得以在光绪二十四年勉强完成。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当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织的联军进攻中国,占领北京,洗劫宫禁,各处人内御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圆明园又被劫掠。俄、英、意军先后进驻颐和园盘踞达一年之久,抢掠珍贵文物,建筑虽未被焚毁但也受到严重破坏。英、日军闯人南苑,焚烧部分建筑物,捕杀苑中禽曾。北京的皇家园林,再一次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军的摧残。
一、西苑1.乾隆时期完成最大的一次改建,改建重点在北海。西苑面积缩小,水面占去三分之二。北海与中海之间加筑宫墙,把西苑明确划分为北海、中海、南海三个相对独立的苑林区。2.改建之后,开旷、疏朗、富于野趣的环境气氛大为削弱,宗教气氛依旧浓厚。
二、布局风貌1.在承光殿的南面建石亭,内置元代的玉瓮“渎山大御海”。承光殿之后为敬跻堂,堂东为古籁堂、朵云亭,堂西为余清斋、沁香亭,堂后为镜澜亭。2.琼华岛上新的建置主要集中在东坡、北坡和西坡,南坡为顺治年间建成的水安寺。琼华岛的四面因地制宜而创为各不相同的景观,3.乾隆二十年,利用来自什刹海之的水沿东宫墙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景区。景区的四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4.北海北岸新建和改建的共有六组建筑群:镜清斋、西天梵境、澄观堂、阐福寺、五龙亭、小西天。镜清斋是典型的“园中之园”。全园主景区是一个山池空间。静心斋具有多层次、多空间变化的特点。跨水建水榭“沁泉廊”,是该园设计最成功的地方。西天梵境是大型的宫廷佛寺。
三、慈宁宫花园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园。慈宁宫建于明代,清顺冶十年、乾隆十六年重加修葺,一直作为历朝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们居住的地方。颇有寺庙园林的色彩。规划布局1.花园的平面为长方形,建筑布置完全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的布设亦取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一个极少见的规整式庭园。2.园内建筑密度较低。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物。花园的北半部还有含清斋、延寿堂相当于三合庭院的变体;花园南半部,建筑体量小、密度更低。
(一)静宜园位于香山的东坡,于乾隆十一年扩建完工。这是具有“幽燕沉雄之气”的大型山地园,相当于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曾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两度焚掠破坏。规划布局1.园林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西朝东。西半部是建筑物比较集中的一区。2.全园分为“内垣”、“外垣”和“别垣”三部分,共有大小景点五十余处。(1)内垣是静宜园内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其中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
(2)外垣外垣是香山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密度低,且绝大多数为纯自然景观。玉华寺是内部最大一组建筑群,保持古刹规制。
(3)别垣建置稍晚,垣内有两组大建筑群:昭庙、正凝堂。昭庙是汉藏混合式样的大型佛寺。正凝堂是静宜园内最精致的小园林。
(二)静明园静明园为天然山水园。特点居住建筑的密度很低,辅助建筑也不多。除个别的寺院外,建筑物体量不大,尺度亲切近人,外观朴素无华。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在总体上不仅山嵌水抱且创造以五个小型水景园而环绕、烘托一处天然山景的别具一格的规划格局。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是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玉泉湖是景区的中心。静明园的宫廷区与湖中的乐成阁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
2.最主要的景点是香岩寺、普门观一组佛寺建筑群。居中的玉峰塔为全园制高点,它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呼应成犄角之势。3.东山景区:东山景区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及山麓,景区重点在影镜湖。建筑沿湖环列而构成一座水景园。大部分建筑集中在北岸,植物配置以竹为主题。景区的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妙高寺,寺前石坊,寺后妙高塔。
4.西山景区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
(三)南苑南苑建筑疏朗,大自然原野风格粗犷,与团河行宫表现的细致婉约的江南园林情调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南苑之不同于其他皇家诸园的独特风貌。
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的佼佼者、北方造园艺术发展到高峰境地的标志,称其为后期宫廷造园的三大杰作。
一、圆明三园圆明园包括长春园(乾隆时期)、绮春园(乾隆时期)、圆明园。乾、嘉两朝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1.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由人工创设的山水地貌作为园林骨架。假山、岗、阜、岛、堤,散布于园内,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分划为山复水转自然空间。2.长春园以一个大水面为主体。利用洲、岛、桥、堤将大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绮春园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的集锦。3.三园之内,大小建筑群总计一百二十余处。建筑物多数形象小巧与园林的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建筑的群体组合变化多端,将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极致。4.园林之间有水系和道路相联络,而对景、透景、障景的安排也构成一种无形的联系。
(一)圆明园1.特点(1)圆明园西部的中路,是三园的重点所在,包括宫廷区及其中轴线往北延伸的前湖后湖景区。(2)后湖特点在于幽静,沿岸周围九岛环列,各岛自成景点,最大的一处即九洲清晏。(3)廓然大公、西峰秀色、鱼跃鸢飞、北远山村,是四组相邻的各具特色的小园林。(4)圆明园东部,以福海为中心形成福海景区,以辽阔开朗取胜。2.影响造园匠师开辟多个互相联缀的小型水体,为建置小园林创造条件,烘托后湖作为中心水面的突出地位。最大的水面福海却偏处侧翼反而居于从属地位,使得全园的重心保持在宫廷区——后湖的南北中轴线上。总体规划不仅在广阔的平坦地段上创设了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而且于多样化之中又寓有足够的严谨性,以显示其有别于私家园林的皇家宫廷气派。圆明园在规划和设计上确有许多新意和开创性的成就。但建筑密度较高,某些地段景点过密,某些名景摹拟失之矫揉造作。
(二)长春园长春园的面积不到圆明园的一半,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北景区即“西洋楼”,包括六幢西洋建筑物、三组大型喷泉、若干庭园和点景小品。把欧洲和中国两种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创造性的尝试。
(三)绮春楼的景观绮春楼全部为小园林的连缀,比之圆明、长春,更为自由灵活,也更具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
圆明三园中的小园林的分类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
二、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于康熙时基本建成,到乾隆时期建新的宫廷区。乾隆时期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这在之前领读过,不做过多赘述。特点避暑山庄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园内外的整个环境就是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的缩影,象征寓意可谓与圆明园异曲而同工。避暑山庄作为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其大环境的创设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渲染政治活动的气氛。
三、清漪园(颐和园)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的西湖作为蓝本。不仅表现在山水地形的整治上,且表现在前山前湖景区的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之中。湖的东、南、西三面均不设宫墙,玉泉山、高水湖、养水湖、玉河与昆明湖万寿山构成一个有机的风景整体。宫廷区在园的东北端,往东有御道通往圆明园。外朝的正殿勤政殿坐东朝西,与二宫门、大宫门构成中轴线。苑林区以万寿山脊为界又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
(一)前山前湖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占全园面积的88%,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1.前山前山是景区内的建筑荟萃之地。中央有大报恩延寿寺,东侧是转轮藏和慈福楼,西侧是宝云阁和罗汉堂,组成庞大的中央建筑群。第一,中央建筑群在弥补前山山形过于呆板、较少起伏的缺陷,同时起到作为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第二,中央建筑群的东、西两面散布十余处景点,建筑体量较小,形象较朴素多样,布置较灵活自由。第三,中央建筑群的中部高台建“延寿塔”,拆除后建“佛香阁”。佛香阁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是前山前湖景区的构图中心。第四,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突出,此外有四条次要轴线分布在主轴线两侧。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同时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凋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2.前湖昆明湖水域辽阔,乾隆曾在此定期举行水操。第一,分为三个水域。东水域最大,有南湖岛、“凤凰礅”。南湖岛主要建筑物以表现月宫仙境作为造景主题。;西堤以西的两个水域较小,亦各有中心岛屿。第二,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以北为镇水的“铜牛”,与湖西岸的建筑群“耕织图”成隔水相对之态势;昆明湖西岸,南端建置南船坞,停泊当年乾隆训练健锐营兵弁习水战的船队。
(二)后山后湖景区后山即万寿山的北坡;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宫墙间的河道。该景区以幽邃为基调。1.后山第一,后山的东西两端分别有城关赤城霞起和贝阙。中央部位建置须弥灵境,与三孔石桥、北宫门构成纵贯景区南北的中轴线。第二,须弥灵境建筑群的北半部为汉式建筑(寺前广场、配殿、大雄宝殿);南半部为藏汉混合式建筑(香严宗印之阁、四大部洲殿)。第三,后山西半部诸景点,为云会寺,赅舂园等。东半部诸景点,有善现寺,花承阁等。体量很小,结局部地形而多变。第四,后山东麓的惠山园和霁清轩是两座园中之园。二者理水手法相似,都以水面作为园林的中心。建筑的风格亦相似,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风格2.后湖后湖河道蜿流于后山北麓。后湖的中段两岸店铺排列,名“苏州街”,成完整的水镇格局。
(三)清漪园的绿化建园之初保持原西湖的荷花和堤柳之盛;万寿山则依靠从外地移栽树木逐年经营。前山以松柏树的大片成林为主。后山则以松柏间栽多种落叶树。沿湖岸和堤上大量种植柳树。
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集中经营前山、宫廷区、西堤、南湖岛,并在昆明湖的沿岸加筑宫墙。大部分改建都远逊于乾隆当年的艺术水平,甚至出现败笔。1.就建筑的类型而言,寺庙建筑大为减少,而宫殿、居住建筑比重增加,后勤供应等辅助建筑则增加更多。2.就建筑的分布而言,西堤以西的两北水域、外湖、后山、后湖一带。3.重建有四种方式:(1)按原状恢复。包括转轮藏、玉澜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2)改建。如谐趣园的改建。(3)扩建。就原基址加以扩大,如蕴古室扩建为西四所,怡春堂扩建为德和园。(4)增建。以宫廷区和万寿山东麓一带最多。
一、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1.大型人工山水园园林的总体规划运用化整为零、集零成整的方式:(1)园内除创设一至两个较开朗的大景区外,其余大部分地段则划分为若干小的景观较幽闭的景区、景点。(2)每个小景区、景点均自成单元,各具不同主题、不同建筑形象、功能也不尽相同。它们既是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格局。2.大型天然山水园清代皇家采用园林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方式,对建园基址的原始地貌进行加工改造,调整山水的比例、联属、嵌合的关系,突出地貌景观的幽邃、开旷的穿插对比,保持并发扬山水植被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等。
二、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1.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通过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外观、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而显示出来。2.清代皇家园林建筑趋于多样化,几乎包罗中国古典建筑的全部个体、群体的型式,某些形式还适应于特殊的造景需要而创为多种变体。如避暑山庄。3.建筑本身的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皇家园林的风格,但此风格亦非千篇一律。避暑山庄外观朴素淡雅,西苑建筑富丽堂皇,清漪园(颐和园)则介乎两者之间。
三、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1.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明代清初,已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另一个高峰。乾隆时期,对江南园林的艺术和技术进行更全面、更广泛的吸收。2.乾隆对江南园林的偏爱在客观上促成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3.皇家园林之引进江南造园技艺,主要有三种方式:(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如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平桥等江南园林建筑形式,,同时引种驯化南方花术。(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3)具体仿建名园。最出色的是清漪园内的惠山园之仿无锡寄畅园。
四、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1.与皇帝有关的建筑常与皇权至尊联系起来,以巩固皇权统治。雍、乾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皇家园林的象征皇权至尊的作用更大2.在皇家园林内建置寺、观,尤以佛寺为多,寓意于满族统治者以标榜崇弘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有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的政治目的3.象征寓意抵伴随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皇家园林的意境的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