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公元1736-191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大内御苑
第四节 行宫御苑
第五节 离宫御苑
第六节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小盘谷、个园、瘦西湖、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小莲庄)
第八节 北方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半亩园、萃锦园、十笏园)
第九节 岭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余荫山房、林本源园林)
第十节 私家园林综述
第十一节 寺观园林
第十二节 其他园林
第十三节 少数民族园林
第十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江南自宋、元、明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区,私家园林建设继承上代势头,普遍兴旺发达,除极少数的明代遗构被保存下来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在明代的旧园基础上改建或者完全新建的。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它们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域,但造园活动的主流仍然像明代和清初一样,集中于扬州和苏州两地。大体说来,乾、嘉年间的中心在扬州,稍后的同、光年间则逐渐转移到苏州。因而此两地的园林,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一、概说
(一)扬州园林扬州园林在明末清初已十分兴旺。康熙年间,扬州园林已从城内逐渐发展到城外西北郊保障河一带的河湖风景地。乾隆时期,是扬州园林的黄金时代。西北郊保障湖一带“的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尤为兴盛。瘦西湖不仅是私家园林荟萃之地,也是一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水上游览区。乾隆以后,迭经多次毁坏、重建、新建,至今尚完整保存着的约有三十余座,其中当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余园、怡庐、蔚圃等。
(二)苏州园林1.同治以后,江南地区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太湖附近的苏州。2.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号称苏州四大名园,为中国古典园中晚期宅园的代表作品寒碧山庄。3.苏州近郊散布有不少别墅园,如天平山的高义园等。此外,沿太湖一带也有不少设计精致的宅园,如退思园。
(三)杭州园林现在保存完好或经过重建的有西湖西岸的几座别墅园,如刘庄(水竹居)、高庄(红栋山庄)、郭庄(汾阳别墅)等。园内池水贯通西湖,多以收摄西湖的借景取胜。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则是别具一格的山地小园林。
(四)常熟园林现存有燕园、赵园、虚郭园、壶隐园、顾氏小园、澄碧山庄、翟园、之园等多处。城内园林均以虞山作为借景对象,为常熟诸园特色。
(五)南京园林所存不多,著名的有袁枚的“随园”和江宁织造署的花园“商园”。
(六)其他地区的园林有吴兴的绮园、海宁的安澜园、上海的豫园
二、园林实例
大家可以到书中精读。
北京私家营园兴盛的原因:一是在明代和清初汲取江南造园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北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所形成的地方风格已臻于成熟和定型的境地。二是继康、乾盛世之后,大量官僚、上公贵戚集聚北京,世居本地者子孙繁衍分宅而居,外省的大员、蒙古王公也都要在北京兴造邸宅,而有宅必有园。三是自康熙以来皇家园林建设频繁,至乾隆时达到高潮,从而形成设计、施工、管理的一套严密体系和熟练的技术队伍,承包皇家工程的营造厂商也从皇家建园中取得经验,这对民间的园林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北京私家园林的类别:王府花园是北京私家园林的一个特殊类别,北京为五方杂处之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会馆达五六百处之多,其中以园林而知名者大约三十余处。会馆园林的性质和内容与私家园林并无差别。北京城内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分布在内城各居民区内。分布在内外城的私家园林,一部分是承袭明代和清初之旧,再经新主人修葺改建的,大部分则为新建。
一、北京私家园林
(一)、王府园林
王府花园是北京私家园林的特殊类别,王府有满、蒙亲王府、贝子府、贝勒府,按照不同的品级建置相应的附园。其规模比一般宅园大,规制也稍有不同。王府花园的代表有恭王府园、鉴园、醇亲王府园、郑亲王府园、礼亲王府园。
(二)、会馆北京为五方杂处之地,会馆达五六百处之多,以园林而知名者大约三十余处。会馆园林几乎集中于外城。
(三)、宅园1.北京城内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分布在内城各居民区内。2.代表有余园(“漪园”)、崇礼花园、索家花园、那桐花园、可园、藏园
(四)、园林水源1.北京城内地下水位低而水源较缺,御河之水非奉旨不得引用。故民间宅园多采“旱园”做法。其供水一般为远处运水灌注,甚至蓄积雨水檐霤。2.北京西北郊,湖泊罗布、供水条件好,康熙以来逐渐形成皇家园林特区,并开发出万泉庄水系和玉泉山水系作为皇家园林的供水来源。
(五)、赐园与西北郊的园林乾隆时,赐园之多达到空前规模。其中有的是清初旧园的重修或改建,大量的则是乾隆及以后新建的新园。除乐善园之外,都集中在海淀一带。清末同光年间,官僚文人陆续在六郎庄、香山、寿安山一带兴建别墅园。故除皇室赐园外,西北郊民间私园的建设呈现活跃局面。北京西北郊私园绝大多数是别墅园林,宅与园合而为一,且以水取胜。
二、其他地区的园林
(一)、山西园林山西省中部的榆次、太谷、祁县、灵石、平遥一带,清乾隆以后为晋商的集中地,建有多进多跨院落的庞大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晋中一带的城乡,是山西现存古民居中的精粹和代表作品。一般有附属的园林建置,包括庭院、宅园以及别墅园等。代表有孔祥熙宅园、乡间大院、皇城相府宅院。
三、园林案例
(一)半亩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贾膠侯的宅园。道光二十一年,由麟庆购得重建。1.麟庆时期的规划布局(1)园林的面积比后期的略小一些,包括南、北两区。南区有正厅“云荫堂”、“曝画廊”、“退思斋”、“留客亭”等;北区由“拜石轩”“嫏嬛妙境轩”两大院落组成。(2)南区以山水空间与建筑院落空间相结合,北区则为若干庭院空间的组织而寓变化于严整之中,体现了浓郁的北方宅园性格。(3)园林总体布局有其独特章法,但在规划上忽视了建筑的疏密安排。
(二)萃锦园萃锦园即恭王府后花园,位于北京内城的什刹海一带,颇有江南水乡情调,是内城的公共游览地。建筑物的色彩和装饰,比一般北方私园更加浓艳华丽。建筑的装饰,道路的花街铺地等,适当吸收江南园林因素。植物配置方面,以北方乡土树种松树为基调。
(三)十笏园 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原为明代胡邦佐的故宅。后被丁善宝购得,加以重建,取名“十笏”,为当时潍县城内诸园之冠。现为潍坊市博物馆。1.规划布局南区水池占去大半面积。建有“四照亭” “蔚秀亭”“漪岚亭”“十笏草堂”船厅“稳如舟”“小沧浪”等。北区正房是明代两层楼房“砚香楼”,其西厢房是“春雨楼”。2.特点:十笏园的风格是于北方浑厚中透出江南柔媚。(1)南北两区特点突出,北区以两座楼房为主体形成幽闭安静的院落,南区以水池为主体形成开朗的园林空间,两者成强烈对比。同时又因漏墙设置而彼此通透。(2)水池东面以叠山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西面以游廊建筑实景为主,自然驳岸叠石为辅;南面则为平地,种花植树。园林景观丰富。(3)叠山、理水和建筑安排手法类似江南园林,但建筑物形象接近北方。四照亭的外檐梁枋上施用“一斗三升”的做法,于江南和北方都少有。
概说:岭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秦末赵陀建南越国,自立为帝,曾在国都番禺(今广州)大兴土木修建宫苑。汉代,岭南地区已出现民间的私家园林。到唐末五代时,刘陟乘中原战乱之机,建南汉国。在南越旧宫的基础上又经营规模甚大的宫苑建筑,其御花园“仙湖”中的一组水石景“药洲”遗迹尚保留至今。清初,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亦相应繁荣,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到清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于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一)梁园梁园位于佛山先锋古道,1.规划布局梁园总体规划的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的巧妙合理的组合。2.设计以置石石景和水景见长,收罗英德、太湖等奇石,其中“苏武牧羊”、“如意吉祥”、“雄狮昂首”等更属石中之珍品。3.群星草堂为梁氏家族庆会的场所,其南之庭分别为石庭、水庭、山庭鼎列,最能体现岭南园林神韵,也是极富个性的园中之园。
(二)可园于东莞城郊博厦村,始建于雍正年问,园主张敬修。规划布局(1)东临可湖,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状,布局纯为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园格式。共有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大小庭院:前庭包括门厅、轿厅、客厅等;后庭有主体建筑“亚字楼”及“可楼”;东院以临水的船厅为主。(2)建筑占较大比重,其布局呈不规则的连房广厦的庭院格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尚属少见的个例。
(三)余荫山房.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2)余荫山房的某些园林小品运用西洋设计方法。(3)园林建筑内外敞透,雕饰丰富,尤以木雕、砖雕、灰塑最为精致。主要厅堂的露明梁架上均饰以通花木雕。但总的看来,建筑体量稍嫌庞大。
后成熟期的私家园林,就全国范围的宏观而言,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的局面。地方风格在寺观园林和其他的园林类型上也有所显示,但不如私家园林那样明确、深刻。
一、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这三大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一)江南园林1.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2.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3.园林建筑则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精华。苏州的园林建鑲为苏南地区民间建筑的提炼;扬州则利用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兼收并蓄当地、皖南乃至北方而加以柴糅,因而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园林空间:山水空间,山石与建筑围合的空间,庭院空间,天井。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总的说来,江南园林的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和精湛的造园技巧,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足以代表这个时期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二)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1.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比较地要小一些。2.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谐调。北方叠山技法深受江南的影响,既有完整大自然山形的摹拟,也有截取大山一角的平岗小坂,或者作为屏障、驳岸、石矶,或作峰石的特置处理。3.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春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北方私园植物造景的主题。4.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格调。
缺点:园内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当然也就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化了。
(三)岭南园林
1.岭南园林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作成“天台花园”的,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可美化园林环境。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叠山而成的石景分为“壁型”与“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组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3.理水的手法多样丰富,不拘一格,少数水池为方整几何形式,则是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岭南地处亚热带,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
缺点:就园林的总体而言,建筑的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少园林由于建筑体量偏大、楼房较多而略显壅塞,深蘧有余而开朗不足。
二、这一时期造园的局限性:
(一)、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因而园内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势必随之而增多。“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取乎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这已成为私家园林规划遵守的定则了。
为适应园林的多功能分区,建筑物,山池、花木围合的空间互相穿插、彼此联系,创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序列,使得在园林的有限地段内获致仿佛无限深远的艺术效果和曲折幽致的动观意趣,把中国建筑群体的空间艺术经营推向更多样、更高超的水平。然而,空间划分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免会影响园林的整体感,建筑的分量过重、密度过大,毕竟要或多或少削弱园林的自然天成的气氛,也有悖于风景式园林的创作原则。
(二)、宅园的性质有了一些变化,园林与邸宅的关系比之宋、明更为密切。一方面是邸宅向园林延伸,而赋予后者以可游可居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的职能;另一方面,邸宅也在一定程度上园林化,普遍出现用山石花木点缀的庭院。这种庭院反映了当时居住生活与园林享受更进一步相结合的倾向,也标志着“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意味着另一种倾向:造园从早先的在自然环境里面布置建筑物,演变为在建筑环境里面再现大自然。
(三)、园内用石筑山较之以往更为普遍,固然由于园地小、空间划分多,不宜于放坡垒筑上山,但与社会上流行的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园主人往往用重金罗致奇石,堆置园内以竞相夸耀的情况不在少数。南北各地出现一些石山和土石山的优秀作品,但徒具矫揉造作的躯壳,而不能激发人们对真山的意境联想的,却不在少数;这类叠山的存在,也正好反映了园林的形式主义、程式化和缺乏创造性的倾向。
(四)、园林的植物,比较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在论述栽培、观赏之道方面,其水平并未超过明、清初人的同类著作。宋、明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园林中植物配置重诗情画意的优良传统,亦未能够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地升华、提高。
(五)、发园主人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对园景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它把文学艺术与造园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文人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成熟后期,文人园林风格涵盖私家园林,沿袭并发展了这个传统,但也有不少空洞浮泛,园林的意境创造方面出现的这种矫揉造作的倾向,说明了文人风格的涵盖已逐渐消融于流俗之中,也可以说是造园艺术趋向形式主义的表现之一端。
(六)、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实践经验却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造园理论趋于萎缩,再没有出现过明末清初那样的理论著述的力作,当然更无山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地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