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到清末的不到二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人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的迹象。这个时期的园林实物大量完整地保留下来,大多数都是经过修整开放作为公众观光游览的场所。也是一般人们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这个终结时期的造园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经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1.乾、嘉两朝,园林建设的规模及艺术造诣,均达到后期历史上的高峰。(1)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创新,引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融糅。(2)离宫御苑的成就尤为突出,出现具有里程碑性质、优秀的园林作品,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2.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外国侵略军焚掠,皇室无力营建宫苑,宫廷造园艺术亦趋于萎缩。
二、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中,江南园林以精湛的造园技艺和为数甚多的优秀作品,居于首位。其他地区受三大风格的影响,出现各种亚风格;少数民族中藏族园林风格,已初具雏形。造园活动的普及化。私家造园技艺的精华多荟萃于宅园,宅园在数量及质量上均足以成为私家园林的代表;相对而言,别墅园林失去兴旺势头。表明市民文化的勃兴,也反映出私家造园由“自然化”向“人工化”演变。在汉民族和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文人园林风格虽广泛涵盖私家造园活动,其特点却逐渐消融于流俗之中。私家园林作为艺术创造,虽技巧高超,其生命活力已不及宋、明。
三、“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活动中心。同时,封建末世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表现园林建筑密度较大,山石用量较多,大量运用建筑物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或在建筑围合的空间内经营山池花木。一方面利于发挥建筑的造景作用,促进叠山技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各式园林空间的创设;另一方面削弱园林自然天成的气氛,增加人工意味,助长园林创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有悖于风景式园林的主旨。
四、公共园林1.其独特的性格比较突出,均是沿袭并发展唐宋以来的传统。(1)完全开放性的布局,依托于天然水面而略加点染,或利用古迹、名胜及桥梁、水闸等工程设施,略加艺术化处理。(2)造景不作叠石堆山、小桥流水重在平面上简洁、明快的铺陈等。2.因市民文化勃兴,商业、服务业与公共园林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形成城市开放性的公共绿化空间,接近现代的城市园林。3.由于封建文化的主导地位,公共园林虽已普遍开发,但多半仍出于自发状态,其规划设计并未得到社会关注,远未达到成熟境地。
五、造园理论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理论著作,无科学化发展。许多造园技艺始终停留在匠师们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无优秀的造园家出现;文人造园热情殆尽,文人涉足园林亦不结合于实践,偏于描述性的心领神会。
六、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1.乾隆年间,如意馆的欧洲籍传教士主持修造圆明园内的西洋楼,西方造园艺术首次引进中国宫苑。2.沿海一些对外贸易较发达的商业城市,华洋杂处,私家园林出于园主赶时髦和猎奇心理,多有摹拟西方。3.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多限于局部和细部,并未引起园林总体上的变化,也远未形成中、西两个园林体系的复合、变异。可见,中国古典园林虽处末世衰落的情况,在技艺方面仍保持其完整体系。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基本上以宋朝为分水岭。
宋代以前的一段一一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均展示其十分活跃的态势,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园林的演进充满了向上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机,有时甚至呈现为波澜壮阔的局面。宋代以后的一段一一成熟期、成熟后期,园林的演进则显示更多的平和、稳重,仿佛江河之缓缓流淌,积淀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同时也缓慢地暴露其由平稳而趋于衰减的势头。造园技术得以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相对地日益萎缩。到成熟后期,技术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园林终于脱不开其衰微的命运。
中国古典园林的众多类型之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乃是最为成熟因而也是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类型作为园林的精华荟萃,无论在造园思想和造园技术方面,均足以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其中,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
寺观园林虽说也是一个重要类型,但其宗教色彩并不显著;除个别情况外,一般都接近于世俗的私家园林。至于其他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像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与私家园林几无二致。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二、经济、政治因素。
1.上古的奴隶社会,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在它的三个源头之中,“台"具有神秘的色彩和宗教的性质,“囿"与“园圃”属于生产运作的范畴。因此,园林雏形的原初功能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宗教性的,三分之二是生产性的。东周后期,随着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即使园林的游赏功能逐渐上升。
2.秦代废除宗法分封制,建立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确立皇权的至尊至高地位,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类型,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也与园林的多功能性质尤其是皇室的经济、生产方面的运作有着直接关系。但总体布局尚处于粗放状态,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的艺术。
3.魏晋南北朝,封建大帝国呈分裂的局面,庄园经济兴起,门阀士族主政。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与皇家园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发达的庄园经济促成了庄园、别墅的大量出现,士族文人经营的庄园、别墅被赋予一定程度的园林化成为后世别墅园林的先型。皇家园林的游赏功能上升到主要地位,宗教和生产的功能已退居次要甚至仅具象征性的意义;规划设计开始受到重视,有意识地引进民间的造园技艺以丰富、充实宫廷的园林内容。
4.唐代,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空前繁荣景象必然在宫廷造园活动中有所反映,皇家园林表现了较为精致的规划设计和足够的皇家气派。为适应皇帝园居生活的多样化,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的基本格局。文人与官僚合流,促成了士流园林的兴起,孕育了文人园林风格的雏形。唐代上地私有化的进程加速,文人官僚通过兼并土地而成为庄园主,则又导致别墅园林大兴盛的局面。
5.宋代(1)城乡经济十分繁荣,营造园林的风气较之上代更为炽盛。造园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文人与官僚进一步合流构成文人主政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士流园林向着文人园林风格的转化。唐代的文人园林到这时终于瓜熟蒂落,成为私家造园活动的主流。皇家园林除了大内御苑之外,仅在都城近郊建置规模较小的行宫御苑。(2)政治上一定程度的开明性也有所反映于宫廷之营园: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民间的私家园林。
6.明代废除宰相制,清代再加强化了政治上的绝对君权统治,因而明、清皇家园林的规模又转向宏大,规划设计更讲究皇家气派,乾隆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南方和北方的某些地区,封建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成长起来,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从而出现市民阶层。两宋时开始从士流园林中游离出来的市民园林到此时得以长足发展,市民园林的发
展又对各地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7.清乾嘉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北方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的私家园林继续维持其并峙高峰的局面,它们展现了古典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道光以后,皇家园林一蹶不振,由高峰跌落到低谷;私家园林则继续撑持着一段时间,直到清末。
三、文化层面——物态层的文化、制度层的文化、心态层的文化,广度而言,它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个主要领域一一一宫廷文化、士流文化、市民文化。
1.天人谐和:
早在先秦时就引导中国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贯穿着它的主导作用。可以说,天人谐和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这个园林体系的特点的深层基因之一。
2.中唐到北宋,佛教的禅宗逐渐兴起,禅宗讲究顿悟和内心自省的思维方式渗人艺术领域,逐渐促成了艺术创作和鉴赏向着“以意求意”的转化。相应地,在园林艺术创作中也开始自觉追求意境的表现。禅宗的兴起意味着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和文人化,道教中分化出来的士大夫道教则意味着扬弃斋醮符讓而向文人士大夫靠拢。这些情况又促成了寺观园林更多地接受文人园林的浸润,也逐步地文人化了。
3.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理学,到明代经统治阶级的提倡而确立其为哲学的主流地位。理学讲究纲常伦纪,“灭人欲,存天理”,这种对人性的抑压在知识阶层中激发了与之对立的追求个性解放的逆反心理,使得文人士大夫转向园林中去寻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自由的满足。适应于这种心态的文人园林风格遂得以涵盖私家造园活动,而且还渗人寺观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明代理学强调家族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家族具有更大的凝聚力,聚族而居形成庞大的住宅建筑群,住宅的附属园林——宅园的兴建也十分普遍。表现为邸宅向园林延伸而致使园林成为可游可居的活动场所,同时园林也向邸宅延伸逐渐形成邸宅庭院的园林化。
4.资本主义发展。
明代,在某些发达地区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而导致市民文化的勃兴,相应地出现了追求享乐、尊重人欲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浸润于园林,促成了私家园林中的“娱于园"的倾向,以及私家造园活动中的市民园林的兴盛。造园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一般的文人也乐于掌握造园技艺,个别的甚至以造园为业。文人广泛参与具体的造园实践,著书立说。
5.隐逸思想对私家园林的影响不容忽视。(1)两晋南北朝,通过“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使得隐逸与园林得以联系起来,促进了此后的别墅园林的大发展。(2)唐代,“中隐''的倡导把隐逸由实践行为转化为精神享受,在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盛行“稳于园“的观念。(3)宋代以后,隐逸思想在园林里面逐渐淡化,到园林成熟后期已完全消融于精湛的造园技巧之中。
四、科技与园林的关系
科技之与园林有关者,主要表现在建筑、植物、筑山、理水这四个造园要素上面。早在秦汉时就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这四个要素作为造园的基本手段,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获得各自的长足发展。
1.宋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提高,经过比较系统的总结而刊行若干种有关园艺的著作。
2.民间传世的《木经》和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可视为建筑技术特别是木构技术臻于规范化、系统化和成熟的标志。
3.筑山方面,不仅有土山、土石山,还有石山、置石等。造园工匠已经能够驾御复杂的叠山技术,尤其是大型石山和土石山的堆叠构造,如像北宋的艮岳和南宋的德寿宫假山,开始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叠山技艺,文人描与园林“假山”的诗文、绘画亦屡见不鲜。
4.理水方面,从洛阳西苑和东京艮岳的河湖水系的经营情况看来,园林理水的规划设计已达到相当精密的程度,城市私家园林的水景之丰富多姿亦说明理水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五、诗文、绘画对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民族特色——诗情画意。
(一)诗词的影响
1.唐宋以来,园林、文学、绘画作为三个艺术门类,它们同步发展、互相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就此意义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
“哲理园”,也是“诗园”“画园”。唐代的山水诗文已达到了艺术上纯熟和完美的境地。其创作既重视高远宏大的总体气概、也不忽略身边小景的细膩状写,成功地把握山水的典型性格,将山水的个性与作者的个性结合起来表现,创造出人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唐代文人参与园林的规划,又把诗文的这种意境引进园林艺术,从而产生“诗园”的滥觞。
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别墅园林的兴盛局面。
2.宋代,诗词的风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含蕴于文人园林的风格之中了。宋以后,园林景题的“诗化,,和匾联的广泛运用,直接把文学艺术和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丰富了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则更为深刻、直接。
(二)绘画的影响
1.唐代的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初步出现山水园林借鉴于山水画、山水画渗透于山水园林的情况。
2.宋代是最以绘画为重的朝代,山水画的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南宋马远、夏一派的画面上截取山水一角而表现空灵迷蒙的空间层次感,不仅引为园林意境造的借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的创作方法从写实、写意相结合到以与意为主的过渡。同时,宋代艺术产生的诸如“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等审美观念也影响及于园林。
3.文人画兴起于宋代,大盛于元、明。文人画的纯写意的画风被借鉴于园林的规划设计,便成为元、明写意山水园确立的契机。明末清初以张南垣、计成为代表的两大叠山流派都是此种园林的写意的意匠典型。壶中天地等的审美观念与文人画的创作方法直接引进园林的规划设计,
虽然缩小了园林的空间,却再次开拓意境创造的领域,奠定了晚期的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写意山水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六、中国古典园林演进脉络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的方面:
一、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尽管历朝历代因国势的盛衰、经济力量的高下,园林规模特别是皇家园林亦相应地呈现为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总的说来,由大而小的趋向是明显的。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均极其宏大,上林苑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朝开始,园林的规模逐渐趋于缩小,是由大到小的第一个明显的转折。明代到初,园林再趋于缩小,则是第二个明显的转折。即使像避暑山庄、圆明园那样的大型园林,其规模亦远不能与汉唐的上林苑、西苑相比拟。
二、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率皆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登高,高膽远眺而求得“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朝以后,城市园林兴盛,园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亦相应地转化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摹拟,重视借景则是“高瞻远眺”的传统的余绪。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隔园林空间而形成庭园和庭院,“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的叠山流派崛起,园景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质"的效果,即所谓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
三、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与实与与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大体说来,先秦两汉是对大自然风景的写实摹仿,两晋南北朝到宋代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阶段,元以后则是写意山水园林为主流的阶段。
四、园林的范山摹水,早期为单纯地“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元明以后,除了通过直观的方式,还借助于意境的联想来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如果更概括地加以表述,可以这样说,早期的园林是以“自然化”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为“人工化"演变为以“人工化”为主了。
五、园林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早期园林的建筑物是简单地散置在山水环境之中,两晋南北朝到清初则自觉地把建筑布局与山水环境的经营联系起来,以求得两者融糅谐调的造景效果,但建筑物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环境之中,造园的自然诸要素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清中叶以后,普遍出现以建筑物来围合、划分山水环境,或者在建筑环境中经营山水风景的清况,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前大为增加,妙造自然的主旨多少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