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和场所为本的城市规划,创造更好的社区、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经济
《超越机动性:以人和场所为本的城市规划》(Beyond Mobility:Planning Cites for People and Places)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罗伯特·瑟维罗(Robert Cervero)与当时同事埃里克·格拉(Erick Guerra)、斯德凡·阿尔(Stefan AL)于2017年合著出版的城市规划领域又一著作。瑟维罗教授是全球著名的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专家,研究领域围绕在可持续交通、TOD、郊区发展和共享交通等方面。他的《公交都市》(1998年出版、2007年翻译为中文)被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从业者所熟知。

作者创作本书的原因,是有感于以往的规划过于强调小汽车机动性(mobility),例如将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小汽车延误、交通工程规范凌驾于其他考虑之上,忽视了对人的需求和场所营造的思考。因此作者提出“城市重新校准”(urban recalibration)的概念(简称“城市重校”),即重新校准城市规划设计治理方面的规范、标准、法规等,跳出传统交通工程以机动性为先的思维,超越机动性,实现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
本书结构清晰,第一章提出“城市重校”的概念,然后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分为三章介绍城市重校的原则和目标:更好的社区、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经济。
第二部分,分为四章介绍城市重校的模式与方法:城市转型、郊区转型、TOD、道路收缩。
第三部分,分为三章探讨城市重校与城市未来:发展中国家未来、新技术影响、可持续发展。

《超越机动性》全书架构
本书提出超越机动性(城市重校)的目标或者原则,即实现更好的社区、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经济,恰好对应了生活、生态、生产这三生主题。
1.更好的社区
更好的社区需要增加城市内部的联系。人们希望学校、办公、购物都能方便到达,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社区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宽马路、大交叉口和交通危险阻碍了人们自由行走以及儿童玩耍的机会。美国在1960年代的高速公路虽然在区域层面增加了人们的联系,但是却在本地层面产生了不良后果:它减少了社区内的人际交往,阻碍了他们去往各个场所。更好的社区是促进人们通过多种交通方式,能够可持续地、公平地到达众多安全的、可步行的、健康的场所。更好的社区在交通网络设计中考虑了人、环境和经济。
本书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来解析更好的社区。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人一生中所积累的“社会网络及相关互惠准则”的总价值(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博特斯说:经济资本存在于人们的银行账户中,人力资本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而社会资本则存在于他们的人际关系结构中。帕特南指出,美国人的出行距离越来越远,而他们家庭、周围朋友和邻居的联系也越来越疏远。美国人在通勤上每多花10分钟,就会减少10%的社区事务参与。因此本书认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场所并不会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
更好的社区还涉及共享空间与安全性、公共卫生与可步行性、社会平等与多样性方面的考虑。

巴塞罗那超级街区内的一个交叉口,机动车让位于人和场所
2.更好的环境
交通产生的环境足迹(生态足迹)很大,并且在不断增长。“更好的环境”意味着减少汽车和建筑物的碳排放,以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稳定气候变化,保护土地和自然栖息地,即保护更健康、更丰富的供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憩的地方。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性同样可以从两代人之间的角度来看待,既满足城市目前的移动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后代对移动和空间交互的需求。
交通运输在全球石油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从1973年的45.2%上升到2016年的57%。城市重校是朝着减少小汽车依赖的方向进行,从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来很多碳排放,交通运行占温室气体排放的13%,2050年甚至会增长到40%。从1973年到2010年,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一倍。汽车和高速公路带来空气污染和噪声问题,紧凑的生活会增加噪音与空气污染,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温升高,以及城市大气盆地中光化学烟雾和颗粒物的水平的增高,凸显了交通部门摆脱对石油和更普遍的汽车流动性依赖的紧迫性。本书认为,增强绿色出行模式和促进紧凑、混合用途的场所建设,对未来城市的降低碳排放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环境。

欧盟的碳排放目标
3.更好的经济
城市重校的核心内容是环境,但绝不能忽视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在相互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之间自由选择,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福利,但这受政客和决策者制定的规章和规则的限制。民选官员也同样通过安抚选民来优化自己的福利。这通常意味着政策制定需要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即使空气质量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对于环境方面的倡议,无论其用意如何良好,都必须在当代政治和经济现实的范围内运作。
什么对政客来说是重要的?在过去十年中,对全球各地市长的调查显示,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他们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地方问题之一,也位于使城市具有全球竞争力所需的公共投资清单的首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25个城市的522名决策者看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当地的头等大事。经济学人2010年的调查中提问“市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他们的城市在商业上更具竞争力?”,61%的市长表示“改善公共交通/道路”。
适宜步行的社区、公交导向型发展TOD和适宜居住的地方被证明本身就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但它们可能不足以获得持续的政治支持。因此,与经济利益的联系无疑是让政客们参与进来的必要先决条件。将这些策略转化为创造就业机会、加大私人投资、吸引新公司、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房地产市场表现等措施,它们与车辆行驶里程(VMT)、碳排放或耕地面积转换等指标相比更能引起政治家的共鸣。
人们普遍认为,富裕地区的私家车出行更高,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私家车多就意味着使用公交少。穷人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低收入人群的平均公交出行量可能会更高。但是,国际公共交通协会(UITP)的数据库对此提出了质疑。UITP数据库编制的表4-1显示,低车辆行驶里程VMT和高公交载客量并不等同于低经济水平。

在全球对高技能、知识型产业及其从业人员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机动性、宜居性和场所营造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将越来越重要。即使是那些拥有传统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经济的城市,也需要找到交通联系与场所营造之间的平衡。
本书列举了大量案例来阐述超越机动性(城市重校)的方法,直观表达出作者建议的城市发展方向。
1.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体现在港区、工业区、铁路的城市更新方面。港口转型方面列举了伦敦金丝雀码头、鹿特丹的Kop van Zuid、水牛城的Canalside等案例。

金丝雀码头改造对比
工业区转型列举了夏洛特的Southside和巴塞罗那的PobleNou。

巴塞罗那22@Barcelona
铁路改绿道项目介绍了纽约高线公园、亚特拉大绿环、阿勒格尼大通道以及德国柏林的Gleisdreieck Park等项目。

纽约高线公园
这些案例表明,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公共交通和场所营造为重点的城市再生能够实现更好的社区、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经济。
2.郊区转型
郊区化是一个全球性现象。19世纪晚期,电车投资引发了第一波居民郊区化浪潮,紧随其后的第二波是零售商向外迁移,以更贴近消费者。郊区化的第三次浪潮,是公司和企业纷纷离开市中心,在办公园区和企业中心选址,以靠近劳动力市场、节省租金,这就是就业的郊区化。毫无疑问,私家车在这三次郊区化浪潮中稳步占据优势。随之而来的是郊区交通拥堵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改造以汽车为导向的郊区工作场所引起了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的注意。办公场所和土地使用朝着吸引行人的街道发展。

将商业园区转变为城市中心
本书列举了旧金山湾区的四个办公园区进行的填充式开发,变得更为紧凑、用途混合和公交便利。例如下图所示,Hacienda从一个以汽车为导向的园区发生转变,反映在其内部道路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的增加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的增加道路网密度,Hacienda的连通性得到了改善,项目的连通性指数(链接路径数量/节点数量)从1990年的1.96上升到了2007年的2.10。

加州Hacienda办公园区发展演变
以汽车为中心的购物中心和室内商场也正在发生转变,发商也在寻求重新定义和改造购物中心,以满足人们对可步行的、类似城市的社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下图演示了加州山景城的一个郊区商业MALL如何改造为一个步行社区。

3.TOD
公共交通投资和城市发展的结合,可以被广义地定义为公交导向型发展(TOD),能够产生最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类型。TOD类型可以根据土地用途(例如,主要的就业、主要的住宅或平衡/混合用途)、市场覆盖范围(例如,区域、分区域/地区或社区/邻里)、开发强度(例如,高密度、中密度、低层)和市场活动(例如,强劲、新兴或静止)来定义。为了成功地形成TOD,每个站点及其周围环境都可以并且应该按照这四个特征进行分类。
公交站点不仅仅是搭乘快速列车或公共汽车的出发点,它应该具备场所的功能。在世界许多地方,缺乏TOD往往反映了场所营造和车站角色之间的固有紧张关系。一方面,车站是车辆、公共汽车、小巴、出租车、运货卡车、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汇聚的交通枢纽。在车站及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中,交通功能优先于城市形态,工程原则战胜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愿景与目标,安全与效率的考量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场所,TOD在功能上和形象上都可以作为社区的中心;在这里,城市形态优先于交通功能。
由于缺乏对TOD类型和场所/站点关系的定义研究,导致交通功能几乎总是优先于城市形态,这都是法定设计规范和保险责任以及赔偿关系等因素造成的。当一个车站以综合枢纽和物流需求为优先因素时,由此产生的道路设计和停车布局会严重影响步行、休息、等候和交谈的质量。车站附近发生的开发很可能是“毗邻公交开发”(transit adjacent development, TAD),而不是“公交引导开发”TOD。TAD只是邻近公交站的建筑群,TOD则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关注来发展建筑群。
波特兰提出了9类TOD,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市场力量,纵轴表示城市形态与公交站关系,圆点的颜色代表五条轻轨线的车站。图右上角的TOD类型和站点具有最大潜力,最能吸引私人投资。

在2013年,ITDP发布了TOD标准,这是一个基于案例的说明性文件,旨在促进TOD的高步行性和有效地将车站区域与其周围环境相结合。2017年发布的第二版TOD标准。

ITDP第二版TOD评价标准
TOD可以带来诸多益处,但是也要谨慎TOD的选择。本书介绍了波特兰TOD的成功经验,如珍珠区的城市更新;但也列举了失败的教训,如The Beaverton Round。尽管TOD的选址意图很好,但它无法克服当地疲软的房地产市场,它也不可能神奇地扭转一个形象受损的场所。

波特兰BeavertonRound轨道站的TOD失败开发
4.道路收缩
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道路收缩”(Road Contraction):压缩私人小汽车和货车所用的通道,将空间重新分配给更加以人为本的用途,如绿道、步行区、自行车道和公园。其实更常见的术语是“交通稳静化”(traffic calming)和“道路瘦身”(road dieting),但是作者认为道路收缩与土地再生(land reclamation)的关系更明显。
本书用交通稳静化、道路瘦身、无车区、绿道网络、拆除高架桥等概念和案例来解释道路收缩,并用首尔清溪川改造、旧金山高架桥拆除的案例来详细阐述。

左图首尔清溪川改造对比
右图旧金山Embarcadero高架改造
长期以来,高速公路和道路交汇处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公共资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会成为公共债务。城市领导人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一种不同的公共资产,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公共设施、城市公园和其他能够提高审美、生活质量和与当地联系的城市功能。
1.发展中国家的未来
联合国人口司估计,在未来20年里,世界将再增加15亿城市居民,几乎所有这些增长都将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平衡这些地区的机动性与场所营造的关系,对发展可持续社区、环境和经济至关重要。
在发展中国家,小汽车虽然对个人消费者有好处,但对社区、环境甚至经济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从2009年到2010年,在亚洲注册的汽车总数增长了8.7%,拉丁美洲增长了8.4%;而美国和西欧分别增长了0.2%和1.2%。私家车的增长带来两大挑战:糟糕的当地空气质量和不安全的街道。
随着全球城市人口的增加,郊区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发展中国家的郊区蔓延与典型的美国或欧洲郊区完全不同。发展中国家的郊区普遍贫穷且人口密集。在墨西哥城,汽车拥有量和郊区化并没有同步发展;相反,富裕的家庭选择拥有汽车,并住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而贫穷的家庭往往住在离市中心更远的地方,依赖公共交通工具。
世界银行主张,不要把投资高端公交系统仅仅当作运输设施,还要发挥其强力的城市塑造功能。公共交通在塑造城市和鼓励全球发展中城市采用更可持续的居住模式方面具有最大的潜力。广州BRT备受推崇,除了提高公交车速度和增加乘坐公交出行的居民比例之外,广州还因为周边开发区与公交站台之间的联系得到了称赞,而在艾哈迈达巴德等地,行人出入一直是次要考虑因素(图9-8)。

2.新型技术
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拼车等技术已经对城市和交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并对城市形态和当地社区和市中心的品质产生实质影响。物流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将继续影响人们购物和交流的方式,并对机动性和场所之间的平衡产生影响。
乐观主义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带来共享交通革命,并减少目前交通系统对环境、人类和城市造成的危害。按照这种乐观的设想,大多数人将不再拥有汽车,而是依赖于由无人驾驶出租车和公交车辆提供的服务。通过减少对城市停车位的需求,城市将能够腾出更多的空间,使步行和骑行更加舒适和安全。
然而,悲观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如果自动驾驶汽车确实能够降低人们驾驶成本,那么人们就会大幅增加驾驶行为。每个家庭将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汽车,让它们独自完成任务,甚至让它们自己找免费的停车场停车。自动驾驶汽车还将扩大没有驾照的美国人以及由于年龄、残疾、低收入或偏好而没有汽车的家庭的采用小汽车出行。
在城市内部,货运和物流公司可能会率先采用新技术。网上购物继续呈上升趋势。城市商品流动的本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千禧一代在网上购物中占据主体,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住在城市中心,这些趋势给物流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货运卡车汇聚在市中心和紧凑的城市地区,并在这些地区行驶。许多公司还在开发技术,并计划用自动无人机运送更小的包裹。
当技术快速变化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关系也随之变化。新技术可能会创造大量机会来更好地平衡机动性和场所,但也会继续以牺牲场所为代价来增加机动性。如果私家车和城市高速公路的历史可以作为参考的话,那么需要加强对场所的专注,而不是对新技术的盲目接受。巨大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努力预测新技术带来的效果。我们谨慎乐观地认为,新技术将能够在机动性和场所之间实现新的、更好的平衡。
3.可持续城市的未来
城市密度、交通拥挤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相当令人费解。在高收入国家,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往往是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即使在那些拥有世界一流公交系统的适宜步行的城市,只要汽车仍然普遍存在,那么高人口密度就会转化为高交通量,从而导致拥堵。然而,交通拥堵并不总是等同于生活质量低下。以不加拿大的温哥华为例。2013年,温哥华被TomTom评为北美最拥堵的都会区;但是经济学人在2011年将温哥华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交通拥堵并不都是坏事;它与一个高密度、紧凑的城市相辅相成,可以催生和强化适合步行的多功能社区。
未来的城市面临老龄化,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年青一代生活方式偏好会发生转变,20多岁和30多岁的人对他们父母那种以汽车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怎么感兴趣。对婴儿潮一代来说,拥有房子和汽车是他们的终身目标;而千禧一代则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购买电子产品、旅游、外出就餐、听音乐会和其他生活体验。千禧一代去哪里,企业也将去哪里。在全球化、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推动下,就业模式也发生变化。过去的终身雇佣模式和垂直晋升模式正在被偶发雇佣所取代,其特征是独立承包商、顾问、自由代理人、自由职业者、兼职者和外包的平行网络。工作流动性加上家庭规模缩小等趋势可能不仅会影响建筑环境,还会影响未来的交通出行。
城市重校意味着需要用新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估城市以及服务城市的交通系统。传统上,交通系统的绩效主要取决于车辆的速度和延误,即机动性。而作者提出超越机动性,注重4个指标:可持续性、可达性、生活性、可负担性。从而创建更加包容性的城市。降低私家车的主导地位能够帮助穷人,将更多的交通资源从汽车转向其他交通方式;填充式开发也能鼓励绿色交通和包容性发展。TOD通常是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场所营造能够塑造良好的公共空间,有助于社会的包容和凝聚力,将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
作者坦承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是全新的。但是,他们希望将最新的思想和研究汇集在一本书中,并对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等当代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摆脱以机动性为主的思维惯性。城市重校不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是库恩式的范式转变,而是需要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步骤,以实现对城市未来的战略长远愿景,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城市重校带来的是进化而不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