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堂位于无锡市东北郊的锡北镇内,是典型的高度城镇化地区近郊乡村。它距市中心仅3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图1)。这种与市区紧邻的空间距离,促进了周家堂与无锡市区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带给了村民富足的生活,因此周家堂村级公共设施基本完善齐备,人均收入在无锡各村中也位列前茅。村中年轻人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更多地向城市流动寻求发展。经调研,打工收入占村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大,“城里打工,回村睡觉”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与城市的联系日趋“亲密”,村民们对于周家堂的感情反而有些许“疏远”。客观来说,村民们对于伴随成长的生活环境的改造意愿并不那么主动和强烈,似乎缺少了些“主人翁”的意识。
对于周家堂这个自身基础较好的近郊乡村,如何既能实现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又能凝聚村民之力,打造自身特色是这个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图1 周家堂在无锡市的区位
规划通过深入地剖析周家堂,试图寻根溯源找到这些现象的本质来获取答案:
周家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周家堂的村民大部分是北宋儒家理学大家周敦颐的后人。周敦颐以《爱莲说》闻名于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根据村族谱记载,周家堂周氏是无锡市内五支周氏主脉之一,村中建有“爱莲堂”祠堂可见端倪(图2)。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敦颐的很多文化思想未见弘扬,除《爱莲说》外,村民们对于周敦颐其他的思想理论了解甚少,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承不足。年轻村民多忙于外出打工赚钱,村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宣扬业已式微。

图2 周家堂周氏文化脉络梳理
周家堂有着较强的特色农业基础。自2008年2月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后文简称台创园)就落地于锡北镇、东港镇两镇交界区域。作为江苏省首个农业台创园,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引进了很多台湾省的先进农业企业与技术,成为本地区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资源平台。近年来,周家堂村也逐渐形成以台湾果品、传统中药、特色花卉、有机蔬菜为特色的种植产业,具备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影响力(图3)。但经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村中的土地被流转给了相关农业平台后,村民的经济收入与台创园的发展关系并不同步,由于现代化的耕作与管理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不再依靠大量的传统耕作与农民参与,相对单一的土地租金占周家堂村民户均年收入仅为8%左右。总体上来看,高端农业平台所带来的经济福祉强化了村集体的财力,并未大幅促进周家堂村民的增收。
图3 现状特色农业布局及村民收入组成
周家堂有着良好的江南水乡生态基底。农业依托台创园发展,主要以特色农业种植为主,村办企业、家庭作坊的数量很少,自然河道、农田、果林、花卉等各类生态要素相互共生依存,村域内整体生态景观基底较佳。但是苏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建设对于村民思想及审美产生了较大影响,村中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与城市并无区别,硬质化场地成为常态,村中铺设了宽广的柏油马路虽然给村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疏远了村邻关系;路旁整齐划一的行道树阵列感也与乡村风貌略显突兀。江南水乡村落所独有的生态共生印象和杳杳炊烟的生活意境没有得以展现,村内的景观辨识度偏弱,村民们逐渐忘记了周家堂的“乡愁”。 周家堂有着较高的生活经济水平。村中年轻村民普遍接受过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生活较富足,村中72%的家庭拥有小汽车,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需求与城市相仿。由于年轻人多在无锡市区与周边城镇创业、打工,所以村屋仅作为下班回家睡觉休息之所,年轻人缺乏主动改造的动力;而村中老年人出于省钱节约的目的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意愿也并不强烈。例如2015年全村进行的村房出新工作就仅对房屋的外立面进行了统一的粉刷整治,而内部的居住环境及配套空间质量未见提升。房屋采光、机动车停车等现代生活要求也没有达到基本标准(图4)。通过对全村的意愿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村民的诉求比较集中,多希望依靠村集体提供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村房与环境改造方案,形成个人与集体协作的共赢。

图4 周家堂村内公共服务设施与村房的对比
综上所述,通过对周家堂村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其作为典型的高度城镇化地区近郊乡村,在产业和生态层面,城市要素影响了传统乡村生活环境,进而减弱了乡村特色;同时在文化和生活层面,传统的场所与空间不贴合现代需求,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这些则是在规划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图5)。

图5 周家堂现状特征总结图示
规划结合周家堂的实际,旨在突出村庄特色,通过量身制订的四个发展策略,以“田韵药香,碧水廉心”的主题(图6),打造周家堂特色田园乡村发展之路。

图6 周家堂发展主题
在产业层面,充分利用台创园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在周家堂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借助台湾省农业发展的经验,推动“农业+”模式的升级,衔接台创园的整体发展布局(图7),规划以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强化原有台湾果品、传统中药、特色花卉、有机蔬菜四大门类种植产业的优势,拓展U型价值链中的高增值部分(图8),将“大农业”的发展观融入联动发展思路。
图7 台创园联动发展的特色农业布局

图8 U型价值链的拓展
同时倡导村民回乡兼业,结合正面项目清单,以“互联网+”模式为媒介,改善村内外要素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多元兼业的普惠渠道(图9),以推动高增值的农业产业要素在周家堂“进的来、留得住、惠众多”,进而逐步提高村民收入,提升全村的幸福与自豪感。

图9 村民兼业分配模式示意图
在空间层面,结合村域产业布局,加强一三产业联动和村旅结合模式,布局各类特色产业的延伸体验功能,规划形成四条村庄产业与文化体验线路,突出展示周家堂的农业产业特色(图10)。

图10 周家堂农业文化体验线路
规划借助重塑乡村生态景观的手法,实现周家堂村民“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例如将柏油马路进行景观改造,选取当地特色树种和特色花卉,将村域范围内六条重要的公共道路打造为生态景观大道,突出四季的植物特色。规划也加强疏通村内水系,营造传统江南水乡的空间意象,对淤塞的河道进行疏浚,通过“美”、“净”、“疏”三种生态修复途径,打造村内三级水循环系统(图11),柔化滨河的硬质驳岸,搭配具有野趣的本土水生植物,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生态滨水风貌。
图11 周家堂水系整治
在村内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强调对过度城市化的公共空间进行乡土化改造,以无锡当地独有的灰砖、青石、榆木为原材料,融入“莲花”、“中药”、“乡贤”等本土文化要素;同时对街巷空间、村组入口和重要公共场所节点进行再设计,重塑周家堂乡村景观风貌,唤醒乡愁(图12)。

图12 周家堂村内重点空间的景观设计
结合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的要求和具体实践,通过对周氏理学思想的深入理解,与乡贤们共商定策,规划探索周家堂传统思想与现代风尚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途径。
将周敦颐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德治理论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思想加以提炼,形成两个“文化自信”的特色主题(图13)。

图13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的融合
一是以莲喻“廉”,强调廉洁自律,目标打造市级乡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场所营造上,规划结合村中荒废的低洼地引水清淤,打造廉文化主题园,作为廉洁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图14)。

图14 传统文化空间载体的营建
二是倡导德治自治,在村内的公共空间中融入主题展览展示空间,宣传村中乡贤模范,引导更多在外的周家堂人回乡建设,同时协助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发挥乡贤作用,树立富民典型,促进村民共创和谐家园(图15)。

图15 营建和谐家园,共建德治乡村
规划倡导村民积极参与村中建设,从三个方面提升周家堂的宜居性。 首先,改善村民的自有居住空间,通过收集村民的改造要求,对有房屋改造意愿的村民提供村房改造导则,解决房屋采光、机动车停泊等方面的问题。对有翻建意愿的村民,结合当地宅基地房屋翻建政策,提供新建村房设计方案图集以满足村民的个性化需求(图16)。

图16 村房改造指引
其次,改造村内废旧空置的建筑,在收集了解村民对于公共空间使用诉求的基础上,将废弃的村小学改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图17),其功能的设置也充分采纳村民意见,丰富村民日常活动,提升生活品质。

图17 村民活动中心改造
最后,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在垃圾桶的安放、路灯的选位等细节问题也与村民共同讨论,为乡村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确保周家堂更加宜居宜业。
经过项目组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周家堂顺利入选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名单。村房改造与翻建工作也稳步推进中,其中部分房屋已经建成入住。年轻的本地村民也以乡贤为榜样,逐步开始回乡建设,通过项目组对活动策划的引导,村中已成功举办泥人文化节、垂钓节等公共活动,周家堂逐渐焕发了生机。旨在宣传传统文化与无锡本地艺术的村文化馆也已经建成,不仅成为了村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也吸引了很多市区的人来周家堂参观学习(图18)。
周家堂的美好未来正在村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中逐渐展开……

图18 周家堂在行动,特色正当时!

△庄里、沈家巷村民小组规划总平面

△周家堂村民小组规划总平面
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周家堂于2018年成功入围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周家堂特色田园建设试点规划》获得2019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项目组成员:
分管:李正伦
项目组:袁新国、邢宇、孙经纬、孙梦琪、嵇卫东、刘畅、王安康
特别感谢赵彬所长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文 | 规划设计二所 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