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往今来,集聚人气之地必是百花争艳鸟兽齐鸣,正所谓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场地自然肌理的重塑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必是当代景观类项目健康合理推进的基础与目标。
△打造世界级山地花园群
本次南京园博园选址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旅游度假区内,旨在打造世界级的山地花园群。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与侧重点,本次设计综合采取保育山林、丰富林相、微创修复、融景功能等手段,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涵养场地自然植被,重塑缓冲植被空间,还原野趣栖息生境,期望将目前开发过度的环境全面恢复成稳定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都市地景。
01
“测”——现状评测
场地特征
博览园用地西至阳山碑材,北至湖山村,东至孔山矿以东,南至黄龙山脉北麓,规划面积约345公顷。场地总体地形变化丰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天然的纵向谷地。竖向高程20-160米之间,谷地特征鲜明、地形地貌丰富。
△自西向东视角鸟瞰
博览园范围内有孔山矿坑(24公顷)、泥潭(2.6公顷)矿坑和太明湖矿坑(1.3公顷)三大矿坑,随着工业开采的进程,三大矿坑面积逐年扩大,破坏程度逐年加深,并留下了特有的崖壁景观。除太明湖矿坑得到一定程度保护和开发外,其余矿坑仍处于开采后的原始状态,亟待保护和利用。
△由左至右:孔山矿坑 泥潭矿坑 太明湖矿坑
场地植被
植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场地内现有维管束植物49种,以被子植物为主,原始植被多为樟科、悬铃木科、桑科、木犀科等常绿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植物资源种类面临较大的生存竞争压力。现状植被中悬铃木、苦楝、枫杨、构树、杨树、雪松等乔木以及麦冬、小蓬草等草本具有较高乡土利用价值,亟需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场地现状植被
场地红线内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59.05%,没有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较差区域占总面积的40.95%,总体而言,植被覆盖度差强人意。
而场地的植物景观层次营建方面则不尽如人意。阔叶混交林的整体树高参差不齐,郁闭度大,层次结构单一,枯死病折断木使得林内空间非常凌乱,景观效果较差;林下植被覆盖方面灌草覆盖率高,杂乱无章且形态各异,十分遮挡视线。部分区域植被稀疏,灌草稀少,甚至有土层裸露,植被多样性较低;下层林木的种植的匮乏使得空间景观平淡。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现状
博览园南北两侧边界是低矮的山体,孔山、苋山、棒槌山等山体区域大部分被森林所覆盖,支撑了该区域较为优良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场地内现存脊椎动物 144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其中包含中华蟾蜍、赤链蛇、刺猬等多种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鸟类则有90种,其中雀形目鸟类(58种)种类相对较多,占鸟类种数的64.44%;其次是留鸟、夏候鸟、旅鸟、冬候鸟等。
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是场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博览园建设过程中需重点保护孔山、苋山、棒槌山等景观生态源,避免对山体建设开发,降低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不破坏、不损失任何已经形成的栖息地。可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提升,保留现有山体,扩展水域面积,扩大动物栖息空间,优化园林植物配置,提升动物栖息地质量。
02
“策”——改造策略
矿坑改造四大策略
△四大矿坑改造策略
景观设计讲究因地制宜,正所谓“精而合宜,巧而得体”。结合孔山矿坑、泥潭矿坑和太明湖矿坑以及苋山崖壁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功能定位等因素,设计师分别提出了功能活化、空间重塑、景观提升、园艺休闲四大修复策略。
孔山矿——“功能活化”策略
△保留孔山矿现有崖壁景观
孔山矿矿石开采形成了高80米,长1000米的崖壁,尺度壮观,较为罕见,是灯光舞台的绝佳背景,因此对其采取“功能活化”策略,建议保留特有崖壁景观,并对矿坑内部植入功能并活化利用。
崔恺院士团队以城市双修理念为指导,在对孔山矿崖壁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营造出水下植物园的景观,辅以造雾系统,打造如仙境一般的未来花园。
△崖壁剧院效果图
△云雾技术展示
设计者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造赋予场地多种功能,形成集休闲娱乐、商业餐饮、康养休闲、科技展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构建内部绿色交通体系,营建室内垂直绿化景观。
△内部绿色交通体系 △室内垂直绿化
一号入口——“空间重塑”策略
一号入口场地现状为采石场,岩石裸露,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当务之急是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重塑生态环境,因此对其采取“宕口复绿,空间重塑”的策略。张雷大师团队选取对原始山体影响较小的山谷低洼区域开挖天堑,并在天堑两侧区域补种苗木配合特色种植绿化,对已露土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
△天堑效果图
泥潭矿坑——“景观再造”策略
泥潭矿坑原先为采石宕口,南高北低,泥潭内部高程为60米,在整个区域内高程较低,为东、西、南侧的汇水区域。泥潭与场地内其他水体之间互不连通,上部为0~0.8米深表层覆水,下部为10~15米流塑状淤泥,潭内现有的旱柳、芦苇等植物长势良好,但总体生物多样性较低。
复杂的场地矛盾更加需要综合性的治理策略,设计师为其量身定制了“导流、活水、净水、绿岸”的“景观再造”策略,通过“自然—人工”二元干扰对泥潭水体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以景观为基础,进行泥水界面稳固、边坡防护、泥水生态系统建设,结合柔性材料(如块石护岸、网格材料护岸)的运用,形成具有固岸护岸、污染拦截净化、生物生境、景观美化功能的水体生态景观。
△物理固化法分隔泥水界面
利用物理固化法稳定淤泥层,分隔泥水界面,设置61米的一级水面、52米的二级水面以及47米的三级水面,二级水面和三级水面共开挖12万方,其中6.3万方可用于以及水面回填。
在泥潭下游设置蓄水池,并设置提升泵,为泥潭瀑布提供水源。设置1800平方米的前置沉砂池,在进入泥潭前段设施前置沉砂池,将初期雨水的SS沉降后再进入主水体。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与缓冲区域,达到生物多样性、调节物质流和能量流、维持相邻生态统稳定以及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质改良措施
对泥潭生物生境进行营造,通过微地形整理,提高生境异质性,改善生态空间。在不再对环境有大干扰的前提下,对泥潭地形进行调整、修复,营造由边岸向水体平缓过渡的缓坡,营造深水区、浅水区、蜿蜒边岸等多样化生境。同时,结合水下地形及植被分布情况,在局部近岸水域放置块石、倒木,为鱼类、鸟类提供多样化的生境,改善其生态空间。
△生境恢复措施
人工清除过分繁殖的湿生植物(芦苇、旱柳),并在旱柳与芦苇边缘利用1.5米宽填充型网垫进行水下压实隔离,防止其根系越过网垫向水中心扩散。通过控制湿生植物的过分繁殖,以维持整体大水面。共需1.5米宽填充型网垫1305米。
明湖矿坑——“园艺休闲”策略
大明湖矿坑目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相较于孔山矿坑与泥潭矿坑改造压力较小,但仍需要更好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方案。
△石谷花园平面图
结合大明湖矿坑的场地现状,设计者决定在景观方案中,重点突出了“矿坑花园”的主题,对其采取“园艺休闲”改造策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通过修补与维护营建咫尺之间的自然,扶台所见的青山秀水,角度绝佳的自然景观,不用刻意制作,花园咫尺之间皆是风景。用景观的手法对矿坑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展示精致的园艺艺术,打造一个繁花似锦的“石谷花园”。
林相改造策略
△植物规划分区
场地的林相改造以森林抚育为主,定向补植为辅,通过森林抚育和生态修复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形成稳定健康的山林生态系统。以自然山体景观为特色,充分考虑山林景观与园林景观的过渡衔接,构建季相色相特征分明的山林景观。
在山体下坡地段:构建精致植物景观。在山体中上坡地段:改善季相,以秋色叶为特色,配植观花的小乔木、灌木,形成“山花烂漫”的景观效果。在坡顶山脊地段:通过抚育形成森林景观开阔、平坦的田园景观区域,多利用抗性强的乡土植物营造疏林草地的景观空间,通过乔木形成林荫空间增加入口的引导性并运用成片观赏草、观赏作物营造郊野的田园景观。如二号入口便在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内进行了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设计了地景涟漪的节点,极具视觉震撼力。
△地景涟漪效果图
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多种植生态密林,景观充分保留现状植被,对现状背景林进行森林抚育。补植大乔木,对破碎化山体进行修复。通过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补植色叶乔木等措施进行林相改造,增加山体的观赏性。
介于高海拔与低海拔区域之间的山体植被垂直过度区域,多以秋色叶乔木为骨干,通过片植观花的小乔木、灌木,配植宿、球根花卉形成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林地景观,分隔花园空间,留出视线廊道。园博园半山酒店和主展馆之间的半山台地便是如此,通过对称式台地花园的形式营造一处极具仪式感的场地,很自然地将对高差23米的两处场地进行了衔接。
△半山台地效果图
场地的景观轴线区域则多以色叶大乔木为骨干,自然式布局为主要布局模式形成林荫空间,片植观花小乔木和组合花境分隔空间,引导视线,营造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
与中央景观轴衔接,围绕建筑分布多处园艺花园景观。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建筑风格营造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公共花园,如多维花园、岩石花园等,运用精致的配置手法充分展示园艺品种的多样性,充分挖掘乡土植物,挖掘植物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美。
△多维花园效果图
△岩石花园效果图
距离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开幕还有两百多天,园博园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我们有信心为您带来一届盛况空前的园艺盛宴!
2021年4月16日,待到山花烂漫之时,我们在汤山等你!
文 | 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所 姚翔宇
END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