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古是江南文化胜地,虽历尽千年风雨,其古城风貌依旧,古韵犹存。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屋,精致素雅,错落有致;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小巷,古朴静谧,曲径通幽,处处可见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犹如一首唱不完的歌、一幅画不完的画、一壶品不尽的酒,苏州古城保存并延续了人们记忆中最美的江南。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城也存在历史文化街区破败、水系网络不畅、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
苏州古城“粉墙黛瓦”的整体风貌
平江片区整体保护示范工程
平江片区古城保护示范工程示意图
平江片区整体保护创新示范工程按照“苏式居住”和“全域旅游”的功能定位,将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传统建筑等连成一片,形成“大景区”格局。同时,在古城保护的主体责任、实施内容、资金投入、政策法规、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古城整体保护打造样板。主要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整体城市设计。对片区内古宅、民居等历史遗存的数据进行采集,构建古城保护的大数据库,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基础。对历史人文、建设条件及公众意愿等方面进行基础研究和系统评估,梳理总结现状问题,提出片区发展目标,建立古城保护示范工程的总体框架。
功能地块建设。结合片区现有规划和功能定位,对用地规划为预留用地和已拆迁完成但尚未实施拍卖的地块重新研究,明确功能定位,使潜力地块的开发更有利于古城保护。
房屋腾迁修缮。为合理控制建筑密度,消除危险房屋,通过政府主导搬迁和居民预约式搬迁两种形式,对片区内部分居民进行腾迁。一方面对控保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用于文化、旅游或公共服务事业;另一方面对保护利用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按照苏式居住功能进行修缮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在尊重古城肌理的前提下,加大民生基建投入。推动供电、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类管线改造,同步实施道路、河道、驳岸、码头、桥梁等改造,并开展相应街巷沿街立面整治。针对片区游客众多、居民密集的特点,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公共活动空间、环卫收集点、公共厕所、治安岗亭、停车场等各类公建配套建设。
景观提升和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并结合古井、古树名木的保护,对水巷环境、景观绿化进行整治和提升。
片区综合管理。发挥平江片区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作用,整合文化、旅游、城管、安监、卫生、市场监管等职责,统筹各类资源,将片区作为大旅游景区管理。引导产业调整优化,研究制定负面清单,形成业态落户准入制度,促进业态功能提档升级。
被填没河道的恢复与空间营造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描绘的姑苏水乡之梦,完美凝练了苏州古城的水乡特色。中张家巷河曾是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巷。建国初期,苏州城内掀起了填河浪潮,中张家巷河因修筑道路之故被填没,曾经相互连通的水系网络遭到了破坏。为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实现内城河与外城河的互通,重现历史上枕河人家的浓郁水乡风貌,苏州市启动了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并以河道恢复为契机,对整体空间环境进行整治提升。
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历史上的河街空间关系,保留能体现典型水乡特点的重要历史信息,并保持街区肌理的连续性。驳岸形式与平江河保持统一,采用直壁河岸、干砌石做法,建造材料采用从民间收集来的老石料,致力于营造传统河街的风貌特色。利用现状道路转角空间合理布置绿化,适当增加环境设施,形成交往空间,注重提升空间品质,营造社区邻里氛围。
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后
古建老宅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古建老宅是体现苏州古城特色的重要人文景观和历史资源,是不同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是苏州古朴恬静的传统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它们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长期失修、居住密度居高不下等问题,缺乏必要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比比皆是,邻里之间纠纷迭起,造成使用上矛盾重重。为了让这些古建老宅“活”起来,充分发挥其价值,苏州市在保护第一、科学修缮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模式对古城内的古建老宅实施统一的保护利用工程。
潘祖荫故居作为苏州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试点之一,在修缮、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完善水电等配套设施,兼顾现代生活、消防等需要,将其改造成探花府花间堂酒店,使其成为古建筑实施现代适应性技术的典型范例。
潘祖荫故居修缮后
老旧公园的“公园+”改造提升
东园(苏州动物园旧址)始建于1954年,是当时苏州地区唯一的一家城市动物园,也是极具苏州特色的园林式动物园。它承载了几代苏州人的童年回忆,特别是对于现已成为父母辈的80后,那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苏州动物园的老照片。2016年,动物园搬到了位于上方山的新址,老园就此关闭,并正式启动东园改造提升工程,一个兼顾古城韵味和时代特色的开放式公园逐步掀开神秘的面纱。
此次改造提升,主要针对老动物园搬迁后的岛屿地块,从设计到施工,探索老公园改造的“公园+”模式的创新突破,旨在让东园成为具有体育功能、海绵技术、康复休闲的生态性、科技性和公益性的城市开放公园。原动物园的斑鳖池改造成了绚丽的音乐灯光喷泉,“猴山”“熊洞”变成了花坛和儿童游乐区,老的“天鹅池”改造成了可以直达环古城健身步道的百米水上步行栈桥。这既是新生,又是延续,经过精心设计和更新改造,新东园犹如凤凰涅槃,得到了不少老苏州、新苏州的赞许。
几点经验
以调查评估为基础,明确问题目标。以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堂”为目标,通过调查评估,找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找准“城市双修”的工作重点。
以城市设计为抓手,强化规划设计。制定城市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将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融合,探索适合苏州实际情况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苏州模式”,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开展不同层次城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管理体制。
以地方立法为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完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是有效保障“城市双修”顺利实施的基础。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设计、违法建设处置、园林绿化、停车配套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保障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的有效落实。
(江苏省南京、徐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等市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感谢苏州市相关部门提供部分实施项目资料!)
撰稿:张进帅 曹国华 苏 红
往期回顾
城市双修的江苏实践 | 南京:抓保护,促更新,精修复,建设美丽古都
城市双修的江苏实践 | 徐州:修复山水生态,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