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创健学院路”2020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启动会在海淀区双清路逸成体育公园举办。从“发现学院路”到“共想学院路”,再到“创健学院路”,层层递进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城事设计节主题,引领学院路街道品牌塑造工作实现不断跨越。
从“发现学院路”到“共想学院路”,再到“创健学院路”,层层递进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城事设计节主题,引领学院路街道品牌塑造工作实现不断跨越。
6月6日,“创健学院路”2020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启动会在海淀区双清路逸成体育公园举办。这处由堆积垃圾杂物的废弃场地改造而成的居民生活新乐园,也成为学院路城事设计节成长变化的最好见证。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与城市营销研究所则继续联手、共同主办。与此同时,还在前两届广泛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朋友圈,将协办单位增加到25家。
作为学院路街道责任规划师,清华同衡团队结合街道实际工作与疫情防控要求,在策划本届城事设计节内容时,决定让规划工作扎进社区,与居民产生最紧密的联系,从“共健社区花园”、“一起垃圾分类”、“高校社团进社区”和“共创学院路”四个方向展开各类活动,开启“创健学院路”的新篇章。
本届城事设计节启动会由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郑鹏主持。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在启动会上表示,城市是有温度和表情的,城事设计节不仅关注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更要关注城市里的各种事情。城事设计节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蕴含在社会和群众中的创意与设计力量激发展示出来。期待今年的城事设计节内容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代表学术机构介绍了街区规划与更新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表示清华同衡很高兴能够全程参与学院路的社区营造工作。未来希望通力合作,共同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首都、一个更加美好的海淀、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美好的学院路。
清华同衡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巍在回顾前两届城事设计节的主要内容时认为,学院路城事设计节真正体现了 “在凝聚中绽放”的含义。每一届结束的时候,看到所有人的笑脸,看到每个人都特别有收获,就觉得这个事情做的太有价值了。尽管今年受疫情影响,推迟了启动时间,但巧合的是,推迟后确定的启动时间恰好与北京市调整疫情防控降级时间吻合,这给了主办方巨大鼓舞,大家又可以在阳光下一起营造美好的健康社区了。
事实的确如此。2018学院路城事设计节的工作成绩被写进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2019学院路城事设计节结束后,所有成果汇聚成《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街区规划系列手册》,被市委主要领导两次在全市大会上展示。2019年国庆节前后,学院路在五道口建的第一个街道级别的城市规划设计馆共接待10余万人次的参观,举办活动近百场。
据清华同衡城市营销研究所所长康进介绍,如今,已办过两届的学院路城事设计节,也在不断谋求变化,逐渐从单纯的活动展示向综合平台搭建转变,通过责任规划师制度串联起更多元的参与机构和个人,共同为学院路街道提升与创新出力。
本届城事设计节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2020学院路城事设计节主题揭幕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高级专家唐莹莹作为特邀倡议人,向大家推荐了筷子、手帕、水杯、饭盒和环保袋“出门五宝”,并率领主办方代表宣读了零废弃行动倡议。她倡议所有人“从自身做起,践行零废弃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在生活中做到物尽其用、分类回收,让每一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高健以“变废为宝”为题,对双清路14号院改建项目做了介绍。未来,这里将改造成学院路街区工作站,建成社区生态花园,并以此为社区营造的重要抓手,把微空间改造成为一个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共治的空间。
学院路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团成员张丽娜通过《“筷盒”我一起来清减青健》的讲述,分享了垃圾减量的故事,倡议大家在未来生活中减少垃圾排放,共创美好生活。
由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居民创作的环保话剧《垃圾绑架》,则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让大家在愉悦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知识,感受到垃圾分类工作的日益紧迫。
启动会最后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互动环节,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指导现场嘉宾利用收集准备的废旧容器,种下各种香草植物,建立一片属于自己的香草花园,让大家在兴趣盎然的参与中“创健”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此,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认为,本届设计节以“创健学院路”为主题,切中疫情下人们对大健康的关注和期望,也符合目前北京市深入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文明风尚的养成、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探索、对新型城市形态的理解都大有裨益。城事设计节这样的联合发力创新举措,值得继续深挖和延续。
编辑/排版|孙青
封面图/图片|清华同衡 城市营销研究所
供稿|清华同衡 城市营销研究所
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