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绾”原指盘绕打结,亦有控扼之义,如清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载,“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合”则指整合、联合。“绾合”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中,重在表达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如“绾结”“绾组”“绾毂”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
▲ 保宁府城总图 [引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保宁府志》]
2
结合历史城市文献、城市图和实地调研可知,“绾合”在中国古代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例如安徽黟县,营城者于城内纵横街巷的交汇处、转折处、通视处营建钟楼、鼓楼、张王庙、周王阁、文昌阁等十余组人文建筑,于城外风景焦点巧营东岳庙、灵虚观等标志空间,形成内外呼应、意象鲜明的城市人文构架。山东定陶,营城者以东西贯通的横街为主骨,沿线布局县治、文庙、关帝庙等标志空间,并在横街与两翼街巷的交汇处、对景处巧营魁楼、龙王庙、文昌阁等十余组人文建筑,遂成特色格局。山西文水,营城者依托格网状交通骨架,在重要交点、拐点上布局城隍庙、文庙、观音阁等人文空间,并在十字主街交汇处巧营标志建筑大观楼以“收揽风物”,形成意象鲜明的人文标志体系。福建长乐,营城者结合城中街巷与资圣溪、观音溪等水脉的交汇地修桥造景,营建夏公祠、城隍庙、节孝祠、观音堂等多处人文空间,并依循龙台山、塔山、芝山等形胜之地建塔筑阁、控制引导秩序,形成精妙格局。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福建将乐、陕西华州、山西静乐、四川阆中,对“绾合”的传统实践作以进一步阐释。
▲ 城厢图 [引自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黟县志》]
福建将乐,古称古镛,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其地“据闽之上游,地险而隘,以崇山大陵为郛郭,惊湍激流为沟池”,环境形势颇佳。古时营城者据山临水筑城,城内以略带曲折的“干”字街为主骨架,于主街交汇处、钟翠山前之佳地巧营县衙、学宫、书院等人文空间,形成邑内标志。营城者亦在“干”字街沿线重要转折点、交点位置统筹布局关帝庙等十余处标志建筑,在城内主次街巷的关键交汇处营造城隍庙等人文空间,建立“城之绾毂”;并在山、水、城风景秩序的焦点上精筑祝圣宫等登临空间,形成“凭山一以眺,春色满山城”的格局意境。由此创造出融汇山川景致、彰显人文精神的特色城市空间格局。
▲ 县城图 [引自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将乐县志》]
▲ 华州城图 [引自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续华州志》]
▲ 华州历史格局要素分布示意
山西静乐,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其地“左环两岭,右拱鹿径,汾水中流”,形胜颇佳。古时营城者笼山建城,以十字街奠立城内主骨架,于主街交汇点上巧营钟楼,“载镇中央,畅天地之和气,扬万物之声光”;并于南北主街与县衙前街交汇处“缀人工于天巧,选木石之精良”而营建鼓楼,以“崇观瞻”“宣气化”。钟楼、鼓楼并丽联辉,共成邑内人文大观,控制引导城市整体秩序。同时,古时营城者亦于主街沿线和主次街巷交汇处广布关王庙、城隍庙等十余处关键建筑,于山、城风景秩序焦点位置巧营文庙、儒学、文昌祠等人文空间,由此建构了意象突出的特色空间格局。
▲ 县城图 [引自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刻雍正八年(1730年)增修《静乐县志》]
▲ 阆中古城全景图(图片来源:王松柏)
主持:王树声
图文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本文通信作者
赵子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