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实现人居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开创
研究:京津冀城乡空间规划研究
▲ 图1︱大北京地区空间发展战略示意
图片来源:《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
其次,研究开展了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与问题的动态跟踪与评价,客观把握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状况,提出以京津发展轴、滨海发展带、山前发展带和燕山- 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组成京津冀地区的“一轴三带”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空间、交通、生态、文化“四网融合”的空间体系,共同建设京、津双核心、多中心的“世界城市地区”;在实施路径上提出“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的建议,以加强跨区域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推进“畿辅新区”“京津冀合作沿海经济区”“海河上游生态保护区”等建设,促进跨区域的空间治理。
2
京津冀协同的
一体两翼与首都功能核心区
2013年以来,研究所在开展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同时,利用了目标- 情景- 战略的规划研究新范式,参与和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两翼,包括雄安工作营、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研究、张家口冬奥与崇礼发展战略研究,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2050年的有关规划研究工作,深化了京津冀协同重要地区的战略措施,完善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的重要战略远景。研究所是参与京津冀一体两翼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所有研究的重要机构(图2)。
▲ 图2︱首都政治文化功能在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布局示意
图片来源:《匠人营国:吴良镛·清华大学人居科学研究展》
其中,在雄安工作营方面,研究认识到,北京的空间布局应与近年来世界大国首都城市一样,积极应对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家首都战略竞争。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区,要立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缓解北京中心城区发展的压力,完善以京津为核心的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空间格局,促进京津冀地区均衡发展,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抓手。研究认为,雄安位于太行山飞狐陉、蒲阴陉出山口和山前南北交通走廊的交汇处,具有左引大海、右揽古北岳、北对妙峰山、南连白洋淀的区位特点,生态环境、湖淀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独具特色。雄安拥有联系北京、天津和全国的优越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雄安与保定一起可以构建以白洋淀为绿心的雄保都市区,与依山的北京特大城市和依海的天津特大城市一起,组成京津冀中部三个各具特色的核心城市。通过依淀的雄保都市区,雄安可以纳入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的核心城市空间格局之中。当然,雄安也面临资源环境保护和地方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不应采取大规模、高密度战略,而是要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湖淀历史文化资源的支持,以创新经济、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治理引领千年之城的高质量发展,有重点的进行突破。为此研究建议,规划设计布局要立足历史观、形势观、生态观、科学观、人文观等规划设计理念,以理想模式、超级工程和行动计划,传承中国古代营城和湖淀开发的经验,构建山川定位的历史文化轴线,中规中矩的新区功能组团,淀城相融的生态文明形态,共建共享的民族复兴标识。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研究方面,开展的首都功能布局,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以及中央办公区规划研究,围绕提升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传承历史经验,以更加宏大的首都区域空间格局来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通过优化用地布局和设计构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战略,进一步处理好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安排,以文化、宜居、安全为重点,为中央国家机关工作提供安全便捷保障,为提升国家首都的世界形象,凝聚民族精神创造条件(图3)。
总体说来,京津冀协同一体两翼、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2049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深化了京津冀协同战略下“一轴三带”“四网融合”的空间布局理念,应用的规划研究新范式,在更具战略意义的层面,发展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外围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规划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框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区域空间长期布局研究做出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贡献。研究成果在相关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崇礼战略为冬奥建设做出了关键的前期工作,至2017年初向习总书记汇报,成为京津冀协同一体两翼最早收获的规划成果。雄安工作营清华团队的工作,为从更高的角度认识雄安的地位,科学制定空间布局战略做出了贡献。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研究、通州副中心发展战略和北京2050长期战略等工作也都向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纳入到相关的规划之中。
3
从人居到区域协同的拓展研究:
转型中的城乡规划研究
除了上述工作之外,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近年来还开展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精华区研究,北京中轴线南延与北京新机场研究基于“三最一突出”的核心指标体系研究,北京“三城一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研究,促进功能疏解的副中心智慧建设策略及规划导则研究,昌平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昌平区总体规划研究等;在北京外围地区还开展了廊坊发展战略研究,北三县发展战略研究,廊坊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研究,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雄安新区起步区南北中轴线功能策划,崇礼西湾子主城区控规现状、交通专项、控规指标研究等。研究团队还参加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工作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工作营,完成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杭州湾湾区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亚布力大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昆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运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人居环境优化提质等研究(图5)。
此外,研究所还主持参与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等地方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地方的重要规划科研项目,包括城乡规划领域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升建筑文化特色的对策研究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科技项目,以及 GIS支持下的都江堰灌区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模式、形成机制与生态智慧研究,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等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的项目等。
2019年 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