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絮语
地摊 石楠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化
规划研究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品峙:一种鼎立标志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秩序的规划模式王树声 杨思然 李小龙 赵子良
品峙:一种鼎立标志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秩序的规划模式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袁菲 葛亮
安全防灾
马 超 运迎霞 马小淞
【摘要】中国从1998年开始制定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推进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时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制定的防灾规划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笔者对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升社区韧性的潜力和改善社区韧性对防灾减灾规划执行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通过4种方法来增强社区韧性:(1)对灾害发生时生存质量水平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估,就灾中响应、灾后恢复、灾后复兴各阶段的受灾者需求进行划分,针对各时期维持生活环境不同层次的需求由低向高依次满足供给;(2)以智慧收缩为思路,通过减缓城市和乡镇周围住宅的无秩序扩张,保持居住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加强人群之间的联系并排除区域外不必要的基础设施;(3)实行以易受到灾害袭击和较弱灾害抵抗力社区的居民作为标的的巨灾保险,缩短以财政支持为主的救灾资金援建时间,提升生存质量水平;(4)设立若干以社区为单位的救灾中心。该救灾中心平时用作邻里支持和社区组织的场所,定期进行防灾演练,灾时作为避难场所分发救灾物资,并优先获得灾后信息及公共服务。
遗产保护
【摘要】首先对近40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进行分析,运用citeSpace提取每个时间切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得出3个研究阶段:以整体保护为核心的制度建立阶段(1982—1994)、以旧城更新为背景的实践探索阶段(1994—2008)、以新旧共生为导向的理论发展阶段(2008—2019)。进而对名城研究特征进行疏理,从中发现国家层面的形势、政策对名城研究具有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推进了名城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整体保护”的理论回归,推动了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持续建设。最后对新阶段的名城研究进行了3点展望:从固守到整合,通过历史要素的提取与串联,以历史之径重构城市文脉的阅读系统;从封闭到开放,依托文化资本的流通性和牵引力,带动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从控制到疏导,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名城路径化、社区化、活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
【摘要】从政府角色演变的视角出发,讨论城中村更新中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与社会公众之间角色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在对3个深圳城中村更新案例的对比分析后发现,政府的角色变化会直接影响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具有决策权,并表现出从全面主导向幕后引导、再到主动控制的角色演变特征。当地方政府回归到主动控制城中村更新的角色后,国有企业成为了实现更新收益公平分配的关键。
【摘要】借鉴土地产权理论和土地租金理论,本文提出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有序推动存量用地再开发以及土地市场法治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强制性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此来规制地方政府、开发者以及原土地权利人之间对土地经济租金的“寻租”。土地产权是一种权利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中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和收益权的重构,重塑了土地市场和土地经济租金分配格局,推动了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本文为分析珠三角不同类型的存量用地再开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以珠三角S区的城乡更新实践为案例,分析其土地租金博弈及其再开发背后的制度设计逻辑。
规划教育
【摘要】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公共政策植入诉求和评图困境,在汲取相关解决对策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情境化评图模式,旨在通过校内外互动,探索实现多元能力培养目标的新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对相关教学实践的研判,确立“参与主体”“参与方式”“保障体系”为模式构建的关键点;其次,阐明多元主体的参与类型、结构关系、组织模式和参与方式;最后,从课程设置、评价标准、主体储备、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模式常态化运行的对策。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